周嶺峰
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模塊教學,《美術鑒賞》是重要的一個板塊,所有的高中學生要修完這個課程的學分才可以畢業。但是這個課程教材內容概念較多、晦澀難懂,教師既難教,學生也難學。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與課堂呈現讓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與興趣,無法引起更多的共鳴,更加無法讓學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如何把美術鑒賞課,上得出彩、出新,讓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機,筆者參加并組織主持了多次廣州市黃埔區高中美術教研活動,并與外市、區兄弟中學美術一線教師切磋交流,以執教者、聽課者、觀摩者的身份去思考和觀察并體會到美術鑒賞課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必須多花心思。美術類教具的收集準備、開發利用,實踐探討是美術鑒賞類課程很巧妙的切入點。我們深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但現實中的學生由于時間空間因素無法一一游歷名山大川、名寺古剎,參觀各美術工作室,美術教師也無法把博物館、美術館“搬”回來。既然無法走出去,那能帶回來什么呢?這就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地方。
美術教具是教師和學生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為達到教學效果所使用的輔助性的實物器材。包括畫冊、海報、工藝品、標本模型、服裝道具等一切能呈現課堂美術知識的實物。另外一種觀點是,網絡上高質量的圖片、視頻、音頻等虛擬資料也可以算作廣義的教具。
一、美術教具開發的途徑
(一)網絡資源,多媒體工具
信息化時代,美術鑒賞課所需要的素材,絕大多數都可以從網絡下載。高清圖片、高清視頻、歷史資料、學科知識等都能共享與分享,師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做好前期準備。現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單反相機的普及,使得教師與學生有了圖像視頻記錄的強大工具,通過后期視頻軟件的處理,其生成的圖片、視頻可用于課堂教學與實踐。
(二)校園資源,功能場室
學校的美術器材室、靜物室的工具材料琳瑯滿目。畫室的書籍、畫冊、靜物、襯布、繪畫工具、學習范本、臨摹工具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學校的各學科與美術課都有學科融合的機會,校園各學科的資源,功能場室都可以充分利用起來:生物室的標本、地理室的礦石標本、校史展覽廳;校園內的裝置作品,校園雕塑等。例如:講到中國花鳥畫《寫生珍禽圖》時,可以借用生物標本室的鳥類、昆蟲標本,帶給學生觀察。講到中國書畫的書齋空間,可以帶領學生前往書法課室、茶室參觀,體驗一下明清家具的人體工程學和中式家具美學。
案例1:在中國傳統花鳥畫的學習中,要分析五代時期黃筌的《寫生珍禽圖》,不光看作品,還需要聯系自然動物去對比研究。古人常以自然為師,汲取天地之靈氣。能夠回歸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鳥獸蟲魚的形態是最好的。學校生物室的鳥類標本制作精良,形神具備,是學生觀察、寫生的一個很好的對象。
案例2:中國畫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綜合藝術門類,傳統的文人折扇就是集書畫、工藝、裝飾于一體。在講到中國畫和傳統手工藝時,美術教師手持這么一把折扇,娓娓道來,邀請學生一起品鑒,課堂的精氣神齊聚。
(三)教師收藏,自制教具
美術教師每年都有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以及外出參觀交流的機會。可以去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名勝古跡、知名景點、各大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旅游參觀學習。還可以去到各地的旅游紀念品商店、文創用品商店,藝術坊里的工藝品、書籍畫冊、臨本帖子,琳瑯滿目、應接不暇。把一些經濟實惠的物品買回去,既是旅游紀念品,更是美術課堂里的絕佳素材與教具。
課堂教學中,黑板上的刊頭,標題板書、范畫制作,還有一些教學中需要特別呈現的作品工藝原理、手工作品等,需要美術教師有較好的動手制作能力,既能貼合主題思想,還能發揮巧思。其制作與使用教具的整個的過程也是一種藝術美的展示。
案例3:老師在《千里江山圖》示范課中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山水長卷時:既要整體觀察,又要細致入微。畫面的多個局部去單獨端詳也是別有洞天,老師提前為每個小組制作的取景框,簡單實用,方便學生觀察之用。
(四)學生作品,自帶物品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可以提前讓學生帶來一些與課程有關的物品到課堂,也是種交流互動。準備、分享、交流也是課程教學的學習過程。例如,講到《玉石文化》時,可以把自己的玉石玉墜、書房擺件、玉飾品帶來講解。
二、美術教具在課堂教學模式中的使用
(一)課堂導入,引人入勝
一節優秀的美術課,如果有了一個成功的課堂導入,那么就成功了一半。導入環節起到鋪墊氛圍,切入主題之用。美術教師帶來教具展示就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打開他們的求知欲望。
(二)體驗學習,沉醉其中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講授法:老師講,學生聽,一本教材,一個課件,長期以往,就會陷入教學的倦怠狀態。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實踐出真知。教具所帶來的體驗式學習可以觀看、觸摸、嗅聞、把玩等近距離感受,豐富了教學手段。學生的興趣與專注度大幅度提高,也收獲更多的知識與體驗。
案例4:中國書畫與生活空間的審美情趣、格調內涵是一致的,美術書法課室的氛圍營造也應遵循這個原則。書柜、茶幾、方桌、官帽椅的布局,文房四寶、文玩清供、盆栽插花擺放皆有智慧與內涵。可以邀請學生坐上官帽椅體驗一下古代家具的舒適感,一起品茶聞香。古代家具經歷的歲月時光與使用痕跡出現的包漿現象也可以邀約學生一起觀察與撫摸。
(三)作品展示,驚艷亮相
美術鑒賞主要還是以鑒別、欣賞美術作品為主,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也應讓學生去嘗試制作作品。在黃埔區一場同課異構《千里江山圖》教學活動中,有的老師在最后作業環節青綠山水繪畫,展示的呈現方式是用到中國畫團扇的形式,其效果古香古色、優雅清新。作品面積較小,利于學生掌控時間完成作品。
三、美術教具的開發和使用的價值與意義
(一)教具的制作、陳列、展示是課堂全景式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術課堂的育人不只是老師的講授、課件的制作,其功能場室的裝修、裝飾,環境布置都是可以傳遞信息,營造氛圍的。學生進到課室所見所聞,都是在接受學習。學生的審美態度,藝術素養都會得到提升。
(二)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與收藏習慣
文化藝術的傳承也是需要前輩的傳幫帶的,各種繪畫技法、工藝技巧,文玩清供、創意玩具等,都是相互影響、互相切磋才有了興趣愛好的普及推廣。深厚的文化涵養,高雅的藝術追求,知識營養的汲取,老師都是可以在學生心中撒下種子,靜待未來的開花結果。
(三)深入了解課程知識點,具體而又生動的感知
書本上介紹相關知識點的時候,由于篇幅和章節原因,可能只是一句話一張圖,學生了解得不夠全面與深刻,也只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教具的使用,可以形象生動且具體展示,教學過程也將會頗有亮點,妙趣橫生。
(四)提升美術專任教師的專業技能,是終生學習的有效促進
都說活到老,學到老。美術教師面對信息化的時代,知識更迭快速,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與節奏,也是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作為教學一線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有效學習其他優秀教師長處,為自己課堂所用。美術教師要多閱讀,多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等,結合教學實際處理教學中的問題,收集與制作教具的過程,就是一次再消化在吸收的過程,可以對課程游刃有余,爐火純青般處理。
本文以多年的高中美術模塊教學中的實際教學現況,進行素材收集與歸納,結合廣州市、黃埔區的高中美術公開課、示范課為研究課例,從美術教具角度闡述了開發途徑、使用價值和意義,以及怎么在課堂的組織教學中合理使用教具。以視覺化、趣味性、活躍性來豐富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模式。
在教具準備、實踐操作中,師生為這么一堂美術鑒賞課提前準備的時間與精力將會更多,要有足夠的耐心,不怕麻煩,也需保持好奇地動力與赤誠之心,才會不斷提高。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