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麗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一條或明或暗的主線揭示文章的主題或作者的寫作意圖,而寫作意圖又決定寫作的交際目的,作者根據意圖和目的采用不同的語篇模態和語言表達方式,因此任何一個語篇都可以歸納為what(文章的主旨大意),why(作者的寫作意圖/ 目的)和how(文體、行文邏輯和語言特點等)模式,但不同語篇包含的what、why 和how會因為內容、主題意義、語言表達方式和交際目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謀篇布局方式,所采用的標題、關鍵詞句、段落層次和主題線索等也會因不同的語篇而產生差異。
讀后續寫通常選擇記敘文來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新高考全國I 卷讀后續寫題型即提供一段350 詞以內的語言材料,要求考生根據該材料內容、所給段落開頭語續寫(150 詞左右),將其發展成一篇與所給定材料有邏輯銜接、情節架構自然且結構完整的短文(教育部考試中心2015)。評分依據是考慮考生的續作是否與所給語言材料融洽,與所提供兩個段落的首句是否銜接合理,內容是否豐富,所使用的語法結構和詞匯是否準確,能否有效地使用語句間的連接成分,使所續寫短文結構緊湊、前后呼應、意義連貫。
在讀后續寫題的給定材料中,命題人往往直接闡明或若隱若現地給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它是考生續寫的方向、前提假設和已知條件。考生在審題時,只有讀懂所給材料,快速弄懂what、why 和how,才能構建合理的故事情節,有效推進敘事文本的段落布局,構建有效的主題意義。
在篇章結構上,記敘文通常由beginning(開始)、development(發展)、climax(高潮)和ending(結局)四個部分組成。開始部分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等;發展部分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情感等線索講述事件發展的經過;高潮部分是故事的轉折點,是故事達到最緊張、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是各種矛盾沖突最集中的時候;結局部分體現人物性格表現已經完成,問題或矛盾得到解決,事件有了最后的結局,并以此來揭示故事的主題,回應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圖。讀后續寫故事題型的命制基本是參照短篇小說的特點來實施的。情節是續寫的關鍵,有情節的文章不可能是說明文或議論文,有情節的文章大概率是指類似小說類的敘事性文體(葛文山2022)。此類文體通常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稱,“人物、情節、環境”交織融合在一起,且承載著作者的寫作目的和主題意義。
主題意義是故事的靈魂,每個故事都有主旨大意,或蘊含有寓意深刻的道理。換句話說,作者講述故事時是有目的的,讀者也希望從故事中得到一種關于生活經驗的啟發和思考,要么是人生哲理,要么是社會問題,要么是價值觀念等,這就是故事的主題。情節的構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主題控制。故事是否有趣、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取決于情節的安排是否體現前后因果關系、時空關系和情感關系等。讀故事時,常會問“What then? What happened then?What next? And why? ”等,人物角色的選取也是為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服務的,故事人物的所做、所說、所想、所見、所感構成了故事情節發展的核心并體現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圖,即主題思想。也就是說,情節就是行動中的人物(Brooks & Warren 1971),情節發展的過程體現人物性格形成、發展與變化的動態過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一系列事件中表現出來的,是通過一系列行動體現的。人物的言行要與性格相吻合,否則情節就成了天馬行空,合情合理就難以實現,故事的完整性和可信度自然就受影響(葛文山2022)。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環境描寫與人物、情節和主題結合,其作用體現在設置人物活動的場所,突出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為故事發展作鋪墊,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暗示人物前途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揭示故事的主題。
作為頗具特色的新題型,讀后續寫對于大多數高三學生來說是較難攀爬的一座高山。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無法暢所欲言,要寫出有人物、有情節、有主題的故事是很有挑戰性的;二是續寫要受制于理解,讀得不全面,不深刻,寫的內容再多也只是語言的堆砌或者說是沒有意義的套話、空話。
從主題的角度看,學生在續寫過程中經常出現以下問題:忽略主題導致情節設計旁逸斜出,偏離故事主線或誤讀主題導致情節設計不合邏輯、違背前文設定的人物特點,淡化主題導致語言風格不符、情感基調不匹配等。因為主題抓不到、抓不準,學生在進行讀后續寫時很容易混淆寫作目的,無意中大量使用了描寫、解釋或者是表達觀點等表達方式取代敘述,但時態混亂導致讀者難以看出過程和結果的區別——他們經常將續寫呈現為說明文、議論文或混合文體。學生懼怕讀后續寫,因為每次考試時對主題意義的不明確成了讀后續寫嚴重失分的痛點。
讀后續寫文本意義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它的主題意義可能涉及人與自我,如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也有可能涉及人與社會,如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文學、藝術與體育,歷史、社會與文化,科學與技術;還有可能涉及人與自然,如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災害防范、宇宙探索(教育部2020)等,考生必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認知水平、語言能力等進行個性化和有創意的解讀,在考試有限的時間里,還必須有“書(文)讀一遍,其義自現”的本領,但不少學生難以做到對文本的理解和吸收,導致續寫時不能提供點題的信息,多余或冗余的信息分散讀者的注意力,令讀者無法讀下去,過多與主題無關的信息,使讀者無法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有時甚至是文不對題,讀后亂寫。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總能或明或暗傳遞作者的寫作目的或主旨。例如,2021 年全國新高考I卷讀后續寫的文本標題是A MOTHER’S DAY SURPRISE。三個名詞連用,構成了一個有時間、有人物、有活動內容的畫面,也隱含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標題的表層意思是“母親節的驚喜”,深層意義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及孩子對父母的感恩行為。“母親節為媽媽做早餐”是文本的主旨大意,情節的構建圍繞問題的解決而推進,即雙胞胎詹娜(Jenna)和杰夫(Jeff)在父親的幫助下成功做了一份給媽媽的節日早餐。通過對文本標題的分析,再結合所給的文本內容,讀者能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并能初步確定文章的主題是“感恩”,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同時,讀者可以根據標題推測作者的寫作意圖:勞動最光榮,愛是不圖回報的付出,懂得感恩是成長。
標題的擬定本身是人物塑造、情節構思、內容取舍的集中體現,所以文章的標題通常被稱作文章的“題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根據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主題思想的提煉、概括與濃縮,因此,分析并理解文章的標題有助于讀懂文章寫作對象,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情感傾向,更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線和主題語境。
有的時候,讀后續寫所給文本并沒有給出標題,需要在讀后給它歸納出一個標題。以2022 年廣東省廣州市二模讀后續寫為例。文章以第一人稱講述一位的士司機回憶20 多年前在半夜免費送一位80多歲的孤獨老奶奶到老人院的故事。根據文本的時空線索和人物行為線索,即“人物、情節、環境”三大要素,可以把標題概括為A free ride 或A special experience as a taxi driver 等,這樣續寫才有方向感,不至于偏離主題“人與社會”。“題好一半文”,標題讀懂了,主題也明確了,續寫自然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讀后續寫一般是記敘文,而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為主要內容,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反映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三大主題意義。一個完整的故事需要選取合適的角度,如人物角度、環境角度、情感角度等按照一定的時空順序通過情節展開敘述。要準確理解故事的主題,就必須理解故事的情節內容,了解情節的前因后果關聯,把握情節發展中的矛盾沖突,這樣才可以發現情節蘊含的主題思想。以2022年廣東省深圳市二模讀后續寫為例(見表1):

表1
故事講述兩個孩子如何為公園籌集資金購買一種新型垃圾桶。他們合作分工、克服困難、懂得求助并善于思考,故事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然”,寫作目的是引發讀者思考人類生存、社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引導其關心社會熱點問題。情節推進包括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局,分析情節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題和主線。
每篇文章都會有一個或一些揭示主旨、概括內容或傳情達意的關鍵詞或關鍵句(李香艷2017),聚焦文本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有助于提取文本的核心內容。關鍵詞可以從標題里找,也可以從文本中找,關鍵句可能位于文本的開頭和結尾,也有可能在中間或每段的主題句中體現,讀后續寫文本后所給的兩句開頭語也必定是關鍵句。聚焦關鍵詞句,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可以提煉文本的主線和主題意義,為解構和重構文本搭建“腳手架”。理解了故事的內容和主旨,續寫才能前后呼應、意義連貫,才能讓故事有整體性和合理性。
以2022 年廣東省廣州市高三階段的讀后續寫訓練為例(見下頁表2):

表2
文本為記敘文。作者認為兩件事情改變了她的生活:她的母親和一個白色的塑料自行車籃子。通過一個自行車籃子的事情,母親教會作者什么事情都要自力更生,通過自己努力得到的東西才是珍貴的,體現了作者母親對孩子不同尋常的教育方法。構建的主題是“人與自我”(Earn your bread with your sweat)。
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構建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內容和能力表現。主題語境不僅規約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對主題語境和語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響其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成效。
主題意義是作者寫作目的所在,也是文章的價值意義所在,主題意義的深淺決定作品價值的高低。因此,讀后續寫必須理解故事的主題。主題意義決定寫作目的和交際意圖,有了寫作目的才有方向感,把握了方向,語言表達才能得體、適當和適度。
讀后續寫不僅是一種考試新題型,更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評價手段。學生的續寫與所給短文在內容、邏輯、情感和語言等方面保持協同,其實質是完整表達文章主題的過程。
高中英語教師要基于主題意義的構建,引導學生解讀語篇、挖掘文本主題、聚焦主題意義并作出積極回應,利用讀后續寫題型指導學生學會理解與表達。教是為了不教,教師應放手讓學生通過以上所述策略自主探究主題意義并引導他們將特定主題與生活實際建立關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并以此整合學習內容,發展語言能力和多元思維品質,厚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