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蓮
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如何高效地進行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師普遍關注的話題。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法的影響,高中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按照PWP 教學模式,設定Pre-reading(讀前)、While-reading(讀中)、Post-reading(讀后)三個環節,習慣采用逐段講解文本的方式,注重語法、詞匯知識的講解,忽視了語言的運用,未能整體處理文本,導致閱讀課堂教學呈現碎片化、應試化等特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倡導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新型英語教學模式,提倡英語教學以活動為基本形式,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層層遞進的基于語篇、深入語篇、超越語篇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在主題語境中理解語篇,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和策略,探究與建構文化知識,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教育部2020)。如何將英語學習活動觀與傳統的PWP教學模式相結合并落實到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呢?下面,以牛津譯林版(2020 年)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2 Reading A beginner’s guide to exercise 為例進行說明。
《課程標準》提出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最終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育部2020)。學習與理解、應用與實踐、遷移與創新是英語學習活動的三個一級活動層次,其下包括九個二級活動層次,共同構成“3×3”英語學習活動層次(見表1)。

表1:英語學習活動層次
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需要教師依托主題意義和語篇類型,深度解讀文本,制訂合理的目標,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三個層次的活動,優化問題的設置,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陳世克2019)。下面,以牛津譯林版(2020 年)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2 Reading A beginner’s guide to exercise 的教學設計為例,探究如何在PWP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設計體現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具體設計思路如下:
第一步,從宏觀層面把握文本的主題語境,并從What、Why、How 三個角度深入語篇研讀。
第二步,遵循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三個層級,設計對應的教學目標。
第三步,根據教學目標,圍繞主題語境,設定讀前、讀中、讀后教學環節,以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活動貫穿整個教學設計。
語篇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資源。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有助于教師做好教學設計,創設合理的學習活動,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研讀語篇就是對語篇的主題、內容、文體結構、語言特點、作者觀點等進行深入解讀,并回答三個基本問題,即What、Why、How 的問題(教育部2020)。下面,分別從What、Why、How 三個角度進行本文分析:
What 的問題,即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文本是一篇指導初學者進行鍛煉的應用文,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中的“運動與健康”,從四個方面對初學者進行指導,分別為了解鍛煉的益處、制訂日常的鍛煉計劃、恰當飲食和避免受傷。
Why 的問題,即語篇傳遞了什么意義、態度和價值觀念?文本通過為鍛煉者提供建議,指引學生認識鍛煉的重要意義,關注鍛煉的正確方式,提升鍛煉的興趣。
How 的問題,即語篇具有什么樣的的文本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文本圍繞新手鍛煉指南的話題,提出了四個方面的鍛煉建議,每個建議都有副標題,有利于學生迅速抓住主旨。文章共有六個段落,第一段采用設問句的形式引出話題,第二到五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介紹初學者鍛煉的4 條建議,最后一段總結全文,用“What are you waiting for?”鼓勵和督促讀者馬上運動起來。作者利用小標題、文中穿插圖片,使文章更生動,同時運用有組織的論點、已經被證實的例子及謹慎的語言等寫作手法讓文章內容更加真實可信,更有說服力。
教學目標的制訂遵循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三個層級,層級逐漸上升,落腳點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基于以上思路,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學習與理解目標:學生能通過文章標題、段落小標題、圖片對文本內容進行預測,能梳理文本結構,了解新手鍛煉的四條建議。
2.應用與實踐目標:學生能根據自己設計的思維導圖闡述四條鍛煉建議,并將所學到的鍛煉知識運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3.遷移與創新目標:學生能賞析建議文(指南)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技巧,認識到鍛煉的益處,關注鍛煉的正確方式,提升鍛煉的興趣。
本教學設計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基礎,在主題“運動與健康”的引領下,采用傳統的PWP 教學模式,貫穿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英語學習活動。以下為教學活動設計的總體框架(見表2),主要有四個環節,分別為Lead in、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每個環節都有其對應的活動層次。

表2:教學活動設計總框架
教學環節一:Lead in,創設情境導入,指向學習理解活動層次的感知與注意。
課堂伊始,教師播放有關“鍛煉初學者跟教練跳操而受傷”的新聞報道視頻進行導入,讓學生簡述視頻的主要內容,并針對報道中的現象提問:“人們為何在鍛煉時受傷?”同時,讓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思考自己是如何開始鍛煉的,從而引出文章標題A beginner’s guide to exercise。
Q1:What does the video talk about?
Q2:Why do they get hurt easily?
Q3:How do you take exercise if you are a beginner?
【設計說明】通過學生熟悉的熱點話題導入,一方面激發其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讓其在課堂開始時就置身“運動與健康”的主題語境中;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激活其已有知識,與其生活中運動鍛煉的經驗相聯系,自然引入標題A beginner’s guide to exercise,為接下來的閱讀文章作了鋪墊。
教學環節二:Pre-reading,讀前預測,指向學習理解活動層次的獲取與梳理。
在閱讀文章前設計問題,讓學生預測文本內容和主題,并追問他們是如何預測的,以此引導其觀察文本標題、段落小標題和文中插圖。
Q1:What is this guide mainly about? How do you get the main idea?
Q2:What suggestions does the author give about how to start exercise?
【設計說明】通過讀前關注文本標題、段落小標題和文本插圖預測文章內容和主題,學生可對主題有初步的認識,同時融入閱讀策略指導,有利于其探索文章主題。
教學環節三:While-reading,深入探究主題,指向學習與理解、應用與實踐兩個活動層次,下面具體闡述這兩個活動層次的設計思路。
1.學習與理解活動層次
Step 1:梳理文本結構,指向學習理解活動層次的獲取與梳理。
學生快速閱讀文章,梳理文章結構框架,找到文章的Introduction、Body、Conclusion 部分,并總結每部分的main idea,得出以下框架表格(見表3),并自評上一環節作出的prediction 是否正確。

表3:文章框架
Step 2:關注細節,完成填空,指向學習理解活動層次的概括與整合。
教師讓學生第二次整體閱讀文章,關注文本細節,并將關于四條鍛煉建議的思維導圖(見下頁圖1)橫線空缺處填寫完整。在學生填寫完成后,教師引導他們獲取梳理并概括整合出相關細節信息。

圖1
【設計說明】這兩個步驟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框架,建構文本的內部聯系,避免碎片化理解,降低了閱讀篇章的難度,為細節理解作了鋪墊;讓學生在獲取和梳理文本信息的基礎上,對四條鍛煉建議具體細節信息進行提煉、簡化和分類,訓練和提升其概括能力,這是其建立新知的關鍵環節。
2.應用與實踐活動層次
Step 1:具體描述鍛煉建議,指向應用與實踐活動層次的描述與闡釋。
借助上述思維導圖,學生對新手鍛煉的四條建議有了初步認識。教師以文章第二段即第一條建議“了解運動的益處”為例,提問學生:“What examples does the author use to pro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benefits of exercise?”學生在找到對應細節信息后,描述與闡釋具體鍛煉的兩方面益處的例子。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補充和完善后的understanding the benefits of exercise 思維導圖(見圖2)。

圖2
在此基礎上,針對“如何制訂適合自己的鍛煉計劃”“恰當飲食”“避免受傷”的三條鍛煉建議,教師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再次細讀文章,關注細節,補充相關細節內容或例證信息,繼續完善思維導圖(圖1)。在學生設計出思維導圖后,教師邀請小組展示成果,選擇1—2 名學生代表分享,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與闡釋設計出的思維導圖。
【設計說明】為了讓學生深入文本,教師讓他們根據自己設計的思維導圖描述文中所給的鍛煉建議,助力其認識到鍛煉的益處,關注鍛煉的正確方式,對鍛煉產生興趣,同時達到圍繞主題意義運用語言的目的。此外,學生通過自己設計思維導圖,能夠再次理清文本脈絡。
Step 2:匹配鍛煉類型,指向應用與實踐活動層次的分析與判斷。
教師設定以下情境,讓學生給有著不同運動目標的杰克(Jack)、羅絲(Rose)和邁克(Mike)匹配恰當的鍛煉類型。
Jack,Rose and Mike are planning their exercise routine.The aims of their exercise are listed as follows.Please help them choose one from the following different types of exercise.
Jack wants to increase his muscle strength.
Rose expects to improve her heart efficiency.
Mike wishes to extend his muscles.
a.tai chi. b.swimming. c.pull-ups.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關注細節,利用指南提供的建議二“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在不同情境下分析和判斷,給出恰當的鍛煉建議,從而進一步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屬于應用實踐類活動分析與判斷。
Step 3:情境運用,指向應用與實踐活動層次的內化與運用。
教師設置以下兩個情境,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給在運動中遇到了麻煩的琳達(Linda)和約翰(John)提出一些建議。
情境一:Linda wants to recover and repair her muscle after exercise.What do you advise her to eat?
情境二:After the running race,John’s bones and muscles all ached badly.What do you advise him to do before exercise and after exercise?
【設計說明】學生利用文章給出的建議三“恰當飲食”和建議四“避免受傷”,在給定的主題語境中解決情境中人物出現的問題,內化和運用所學知識,有利于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環節四:Post reading,超越文本,升華主題,指向遷移與創新活動層次。
Step 1:推斷作者的寫作意圖,指向遷移與創新活動層次的推理與論證活動。
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作者如何使讀者樂于接受文章的建議,并且使文章的建議可信、有效,并找出相關例句。在學生探討結束后,教師總結其觀點并進行補充,歸納文本的寫作特色(見表4)。

表4:文章寫作特色
【設計說明】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相關表述,賞析建議文(指南)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技巧,探討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推斷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并呼吁學生行動起來,引起其鍛煉的興趣。另外,關注建議文(指南)的寫作特色,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寫一篇建議文,有助于其在類似情境中進行描述與闡釋活動。
Step 2:小組討論,指向遷移與創新活動層次的批判與評價活動。
教師提出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主題分別是“是否同意作者對于鍛煉能幫助克服消極情緒”和“此篇指南還應包含什么信息”,討論結束后,選一到兩組分享他們的觀點。
Q1:Do you agree with the guide that exercise can help you get over negative feelings? Back up your opinion with examples from your experience.
Q2:What other information do you think could be included in the guide?
【設計說明】結合文本,引導學生進一步評判作者的觀點,思考體育鍛煉對于健康的益處,要求其在論證的過程中運用自己的經歷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鞏固語言知識。讓學生思考“運動指南”還應包含哪些方面,引導其發散思維,對文本主題進行深入思考與完善。
Step 3:自主設計鍛煉計劃,指向遷移與創新活動層次的想象與創造。
教師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鍛煉習慣、飲食習慣、鍛煉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按照模版(見第127頁表5)制訂適合自己的鍛煉計劃,選擇1—2 名學生分享自己的鍛煉計劃。然后全班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成員之間互相分享自己的鍛煉計劃,并提出改進意見。
【設計說明】在之前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已經解讀出文本的主題意義,通過自主設計鍛煉計劃將其已有生活經驗與該鍛煉指南建立聯系,形成自己的新知,同時引導其養成自覺鍛煉、終身鍛煉、正確鍛煉的習慣,升華主題。在主題意義的指導下,為學生創設新的情境,屬于遷移與創新活動層次的想象與創造。

表5:鍛煉計劃
在傳統教學中,大多數英語教師采用PWP 教學模式,這僅僅規定了教學環節的順序,沒有強調學習活動的重要性,難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標準》提出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英語學習活動觀給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師通過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三個層次的活動,充分實現學生在內容、思維和語言上的提升,體現了英語學科工具性價值和人文性價值的融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