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科丹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活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外學習活動。在必修課程階段,教師要確保學生每周的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 500 詞,總量不少于4.5 萬詞;在選擇性必修課程階段,教師要確保學生每周的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 500 詞,總量不少于10 萬詞(教育部2020)。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有效組織其高效參與課外閱讀活動,為其實現自我、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相互學習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適宜的課外閱讀資料和有效的學習評價方式是關鍵。本文借鑒國際前沿的學習評價方式研究成果,并結合學校多年的英語小說課外閱讀實踐,探究能促進學生課外英語小說閱讀的評價方式。
英語小說閱讀作為高中英語選修系列中拓展類課程的常見形式,是高中英語文學名著類課程較常用的補充形式。相對于教材中單獨語篇容易呈現碎片化、拼盤式的特點,整本書閱讀具有高度綜合性、情境性、完整性,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及終身閱讀習慣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張金秀2019)。但是,英語小說篇幅較長,閱讀時間跨度較大,在實際實行過程中存在一系列不足和問題。
部分學生為了追求短時間內的學習效果,忽視了小說語篇及小說所創設的語境,直接摘錄小說中的“重點語言”學習條目,并簡單、機械地學習各個詞條的中文釋義。這些所謂的“重點語言”在學生頭腦中因缺乏語篇和語境而孤立存在,所以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吸收并有意識地“提取”和靈活使用這些語言,從而造成容易遺忘、學習效率低的問題,影響其對英語小說的學習積極性。
除短篇小說以外,大部分的小說篇幅較長。如果沒有教師適時的引領和合理的評價機制,部分學生可能對小說閱讀缺乏持久性,或者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完成整篇小說的閱讀。
思維品質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出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2020)。文學名著閱讀是英語選修系列中拓展類課程的常見形式。《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選修系列中的提高類課程會在選擇性必修的基礎上,從語言、思維及內容廣度等方面體現相應的提升。高中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模式和思維方法,并正逐步構建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如果忽視了高中生人生發展的最重要階段,不與他們談思想、情感、信心、進步、責任、未來、擔當、國家、世界等,只在語法知識、詞匯、句法學習上下功夫,就會失去很多啟發其思考的機會(邱耀德2018)。因此,英語小說閱讀應重視思維品質的培養。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因缺乏對小說應用實踐類活動和遷移創新類活動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引導往往處于淺表、松散狀態,導致他們對教師設計的課外學習活動缺乏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沒有真正理解并體會小說閱讀在思維品質提升中的作用。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進英語學習,改善英語教學,完善課程設計,監控學業質量。評價結果應能全面反映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狀況和達到的水平,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和促學功能,對英語教學形成積極、正面的反撥作用,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教師應通過評價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調整學習策略,以此促進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教育部2020)。但是,在當前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度注重考試這一評價的結果,導致評價形式單一、評價過程片面,評價結果對學生英語學習過程的反撥作用被較大程度地弱化。尤其對于像除傳統教材以外的英語學習材料的學習,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更是沒有任何用武之地。近些年,形成性評價在英語教學中的使用頻率有所增加,形成性評價的方式也呈多元化的趨勢。如何在學生課外英語小說閱讀中使用形成性評價?簡·查普伊斯、瑞克·斯哥金斯、史蒂夫·查普伊斯等(2021)在《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一書中指出,所有有效的形成性評價實踐都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采取行動來提高學習。主要圍繞關于形成性評價的三個問題:我要去哪里?我現在在哪里?我如何縮小差距?
“我要去哪里”是學習目標指向。對于像英語小說那樣歷時較長、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而言,有效的評價反饋能將注意力導向預期的學習。清晰易懂的學習目標非常重要。
根據學生的閱讀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及時反饋。用清晰的描述性語言代替簡單的等級或對與錯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反饋,讓他們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在那時那刻對那本小說的閱讀理解層次。同時可以結合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為下一步的學習設定目標。簡·查普伊斯(Chappuis 2009)指出:有效反饋能將注意力導向預期的學習,指出優點并提供詳細的信息以指導學習的改進。
評價設計需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并對他們提出切合實際的目標,但不能面面俱到;遵循學習規律,每次聚焦一個學習目標或質量的一個方面;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追蹤并分享他們的學習。
《典范英語10》Black Beauty(《黑駿馬》)以動物為第一人稱敘述黑駿馬一生的經歷。從第一章My First Home 到最后一章Home,首尾呼應,主線清晰。
【評價項目】共享經歷(見下表)

The writers experiences related to horses My experiences related to horses
【評分指南(總分10+)】
3 分:找到作者與馬兒有關的一個經歷。
6 分:找到作者與馬兒有關的兩個經歷。
10 分:找到作者與馬兒有關的三個經歷。
附加分:學生本人與馬兒相關的每個經歷為1分,計入總分。
【設計說明】理解小說作者與小說的關系,搜尋讀者本人與馬兒的聯系。英語小說具有故事性,對于故事性的閱讀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經歷與小說的內容的關系對于激發其閱讀興趣,幫助其克服畏難情緒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閱讀前的評價內容首先是幫助學生梳理作者與小說的關系,同時激發其回憶生活經歷,幫助其建立與小說內容的生活聯系。
下面主要列舉《黑駿馬》課外閱讀任務中三個不同思維水平的評價項目,即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遷移創新類,探索促進學生課外英語小說閱讀的評價方式。
1.理解類學習活動評價
【評價項目】用思維導圖描述黑駿馬獨特的一生。
【評分指南(總分10 分)】
基本要求(3 分):黑駿馬獨特的一生軌跡清晰。
較高要求(6 分):黑駿馬的獨特性在思維導圖中具體呈現。
更高要求(10 分):體現黑駿馬在不同時期的心境變化;激發人類與動物和平相處的意識。
【設計說明】《黑駿馬》以故事中黑駿馬自傳的方式描述了小說中的“我”一生的經歷。“我”在童年時期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品行。“我”在工作過程中兢兢業業,樂于奉獻,對人類友好、善良。“我”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的主人和境遇心情不同,“我”的稱謂也不同。學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認為小說中的黑駿馬是與眾不同的。為探究其原因,學生會有意識地回顧黑駿馬一生的經歷,尤其是主要的經歷。這就要求學生能對黑駿馬的生平信息進行提煉和整合,思考這些經歷為什么會把黑駿馬“歷練”得與眾不同。同時,鼓勵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所提煉和整合的信息,使信息結構化。這個評價項目使學生了解了一匹馬的成長經歷,意識到動物的豐富情感,增強了人類應該與動物和平相處的意識,為后續更深入地閱讀理解小說作了鋪墊。
2.應用實踐類學習活動評價
【評價項目】黑駿馬的朋友圈
【評分指南(總分10 分)】
基本要求(3 分):黑駿馬發了一條朋友圈,內容包括黑駿馬的自畫像和朋友圈動態。
較高要求(6 分):在黑駿馬的朋友圈中黑駿馬的自畫像特征明顯(即黑駿馬的自畫像里藏著他的經歷);朋友圈動態與黑駿馬的生活經歷相關。
更高要求(10 分):在黑駿馬的朋友圈中黑駿馬的自畫像特征明顯(即黑駿馬的自畫像里藏著他的經歷);朋友圈動態與其生活經歷緊密相關;同時,黑駿馬的朋友圈在班級傳閱時點贊數量很多。
【設計說明】小說中的插圖栩栩如生,不僅僅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更重要的是,這些插圖能較形象、生動地展示某個景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故事類文本時,要學會視覺化處理,學會在大腦中勾畫所閱讀的場景和人物,及時將其變成影像貯存在大腦中,這有利于語言的貯存、加工、提取和應用。自畫像主要包括兩部分,“外在畫像”和“心理畫像”,即學生選擇黑駿馬一生的幾個關鍵時期,用插圖和文字描繪出其外在形象和內心感受。在自畫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評價和篩選班級同學為黑駿馬所畫的自畫像,并選取其中你認為較好的自畫像,為黑駿馬制作一本“影集”。同時,鼓勵學生以黑駿馬第一人稱的口吻對這些圖片進行描述,然后模仿人類發朋友圈的方式,把這些照片及其描述的內容上傳到朋友圈,并邀請其他小組成員作為黑駿馬的朋友對其進行評價。這些在朋友圈的朋友可以是黑駿馬的馬兒朋友,也可以是人類朋友。每個學生給黑駿馬所作的自畫像都不完全相同,評論也從不同角度出發,體現了學生對于小說中黑駿馬的成長經歷的分析和理解。通過這個評價項目的設置,引導學生思考黑駿馬的精神世界,推動其內化小說語言,提高語篇理解和語言學習的效果。
遷移創新類活動評價:
文學作品的課堂魅力不僅僅能使學生學習其豐富的語言,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賞析,學生的精神世界能更加豐富,對文學作品所折射的主題會有更深入的思考與理解。通過適當的評價,使學生深度思考黑駿馬小說的深層主題:從黑駿馬一生的經歷中,反思學生本人或他人的成長經歷片段,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
【評價項目】我們的世界“剪影”
【評分指南(總分10 分)】
最高要求(10 分):感情真摯,語言恰當。其余酌情評分。
【設計說明】學生熟悉主題內容的文本,其重點價值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即培養其用英語進行相關主題內容的表達能力(李寶榮2019)。小說以黑駿馬第一人稱所敘述的自我經歷勾起了大家關于自己或身邊小伙伴的不少回憶。教師鼓勵學生用插圖和文字描述自己的世界中與小說所描述的黑駿馬的世界中相似的“剪影”,要求插圖和文字可以是關于自己的,也可以是關于身邊的同學或朋友的。學生的“剪影”是豐富多彩的,如有的學生用插圖和文字描繪了自己跟相處九年的同學分別的場景、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繁重的課業負擔下身邊同學身心疲憊的狀態……這雖然是學生自己生活世界的“剪影”,但都與黑駿馬的經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如黑駿馬跟他心愛的主人分別的場景,黑駿馬與媽媽在一起時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等。黑駿馬曾被主人逼迫去做各種繁重的活兒。因此,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所學語言,展開想象與創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得以遷移。
在英語小說的課外閱讀評價過程中,評價項目為學生指明了學習的目標,即“我要去哪里”。評分指南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途徑,即“我如何縮小差距”。評分結果幫助學生較清晰地認識到目前對小說的理解狀況,即“我現在在哪里”。在學生自主閱讀《黑駿馬》的過程中,教師按照他們的閱讀進程,布置相應的評價內容。在每個評價內容結束后,每位學生或每個小組的評價結果公布在班級閱讀角處。最受學生歡迎的三位同學或三個小組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對學生課外英語小說閱讀的評價研究是一個長期的樣本收集和量規改善的過程,因此評價項目和評分指南的科學性有待完善和提高。但是,只要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所設計的評價活動能真正做到讀前激發閱讀興趣、讀中促進閱讀動力、讀后助力深度思考,并能及時、科學、合理地利用評價結果,對學生課外英語小說閱讀的評價就有可能真正實現以評促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