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潔,姜海斌,易法云,陳延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湖南常德 415000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醫療模式 的轉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愈發迫切,為適應該趨勢,許多高校以及醫療機構開始嘗試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1+1+1”人才培養模式以其在教學醫院遴選、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等多方面創新,獲得廣泛關注及討論[1]。“1+1+1”人才培養模式旨在通過校院共同制訂醫學教學計劃,強化學生實踐能力以及臨床經驗,從而達到全面提升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2]。但與傳統的常規人才培養模式相比,“1+1+1”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是否可以真正取得預期效果以及該人才培養模式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具體影響,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及評估[3]。基于此,本文選取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107 名2021 級醫學生(2021年9 月入校)及108 名2022 級醫學生(2022 年9 月入校)作為研究對象,探究“1+1+1”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本學院醫學系107 名2021 級醫學生納入對照組,隨機選取108 名2022 級醫學生納入研究組。對照組中男45 名,女62 名;年齡20~22 歲,平均(21.05±0.16)歲。研究組中男47 例,女61 例;年齡20~22 周歲,平均(21.06±0.1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年齡≥18 周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排除標準:中途請假、退出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人才培養模式。①理論教學:通過討論、講座等形式向學生傳授醫學基礎理論及臨床知識。②實踐技能訓練:針對基本手術技能及注射等臨床技能開設相關實訓課程,學生在模擬環境中接受訓練;模擬病例,學生練習診斷及治療等操作。③臨床實習:安排學生到醫院進行臨床實習,要求其參與到患者診療工作中,學生在不同科室中輪流實習。④病例探討及學術講座:組織學生對實際病例展開探討,互相分享教訓及經驗;邀請醫學領域專家學者到校拓展學生醫學知識。⑤科研能力培養:開設文獻檢索及科研方法等課程,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團隊或教師的研究項目。
研究組采用“1+1+1”人才培養模式。(1)制訂教學醫院遴選標準: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從醫院的性質、級別、承擔教學任務的意愿和能力、相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的條件等方面制訂教學醫院遴選標準。(2)校院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①重構課程體系:以“必須、夠用、實用”為原則,整合醫學基礎課程;圍繞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整合臨床課程;根據醫院教學實際,調整課程開課時段。②重建實踐教學體系:打破原來以“校內實驗實訓、醫院實習”為主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以“校內實驗、教學醫院實訓見習、醫院實習”為主的實踐教學體系。③改革公共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在確保公共課課時不少于專業總課時25%的基礎上,對公共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改革,以適應“1+1+1”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3)校院共同制訂醫院臨床教師遴選及培養辦法:從學歷、職稱、從事專業、承擔教學任務的意愿、教學能力等方面制訂醫院臨床教師遴選辦法;從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學習教學資料的編寫(如教案的編寫)、提高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指導能力等方面制訂并落實臨床教師培養辦法。(4)新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校院共同制訂并落實一系列教學質量保障制度,確保第二年在醫院進行的臨床教學同質化。
評判性思維能力:選擇評判性思維能力測量表(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ssessment, CTDI-CV)對兩組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展開評估,評估內容包括7個維度,分別為求知欲、尋找真相、分析能力、開放思想、系統化能力、評判自信心及認知成熟度,各維度分別含有10 個條目,各條目分值1~6 分,各維度分值10~60 分,總分70~420 分,所得分值≥350 分即表示存在較強的正性評判性思維能力,分值<210 分即表示存在負性態度傾向。
培養質量:(1)專業課程理論學習:期末結束后兩組醫學生均接受相同期末考卷的理論知識考試,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統一命題及集體閱卷,共包括5科,分別為內科學、兒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及診斷學,每科總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說明培養質量越佳。(2)操作能力:①病歷書寫(滿分100 分):書寫時間控制在1 h 內(25 分),要求字跡工整清晰(35分),可真實且客觀反映病情,與最新病歷書寫標準相符(20 分),病歷中具有符合規定的醫務人員簽名及日期(30 分)。教師及臨床醫師按照標準對學生上交病歷并進行評分。②社會實踐(滿分100 分):組織學生到鄉鎮或者社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供給居民測量血壓(25 分)、血糖(25 分)、脈搏(25 分)及病情咨詢(25 分)的服務,由居民對醫學生服務質量進行評價,教師及學生代表根據學生服務人數及服務質量統一打分。③技能競賽:醫學院與教學醫院一同舉辦臨床技能競賽,醫學生表現由教師及臨床醫師一同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評分,競賽分為3項,分別為體格檢查30 分、問診技術30 分及病例討論40 分,滿分分值為100 分,分值高說明培養質量高。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表示(±s),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評判思維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醫學生評判思維能力比較[(±s),分]

表1 兩組醫學生評判思維能力比較[(±s),分]
指標求知欲尋找真相分析能力開放思想系統化能力評判自信心認知成熟度總分對照組(n=107)57.51±1.75 56.72±1.09 57.47±1.88 57.71±1.24 57.69±1.66 56.81±1.21 57.74±1.77 401.65±2.14研究組(n=108)58.13±1.02 57.45±2.11 58.15±1.23 58.13±1.21 58.11±1.15 57.37±1.27 58.26±1.04 405.60±2.19 t 值3.177 3.183 3.141 2.514 2.158 3.310 2.629 13.374 P 值0.002 0.002 0.002 0.013 0.032 0.001 0.009<0.001
研究組專業課程理論考試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醫學生專業課程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醫學生專業課程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科目內科學兒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診斷學對照組(n=107)94.14±3.87 94.35±1.26 95.38±1.26 97.21±1.21 95.57±1.65研究組(n=108)95.58±3.31 95.54±3.56 96.34±2.81 97.88±1.71 96.37±2.55 t 值2.933 3.261 3.227 3.314 2.728 P 值0.004 0.001 0.001 0.001 0.007
研究組社會病歷書寫、社會實踐、技能競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醫學生操作能力比較[(±s),分]

表3 兩組醫學生操作能力比較[(±s),分]
指標病歷書寫社會實踐技能競賽對照組(n=107)95.69±2.87 96.99±2.14 96.58±2.13研究組(n=108)96.68±2.47 97.55±1.89 97.27±1.22 t 值2.712 2.034 2.918 P 值0.007 0.043 0.004
“工學結合”“師徒制”均為既往臨床醫學專業常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強調理論與實踐具有同等重要意義[4]。以往我國高職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由于招生規模相對較大,主辦學校并不具備足夠的附屬醫院以及教學醫院,從而不得不選擇“2+1”人才培養模式,該培養模式是指在第一、第二年于學校將所有課程教學內容完成,第三年開始于醫院完成實習,這種培養模式具有顯而易見的弊端,部分學生在三年學習中并未遵循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這一規律,從而導致理論教學以及實踐存在嚴重脫節現象,預期人才培養目標無法達到[5-7]。
高職臨床醫學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是指第一年在學校將公共課以及專業基礎課學習完成,于第二年在附屬醫院或教學醫院將臨床課學習完成,第三年則到實習醫院將臨床實習內容完成,該培養模式可有效地利用醫院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解決學生臨床課學習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8-9]。“1+1+1”人才培養模式與“2+1”人才培養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學生第二年在醫院完成臨床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提高學生的臨床能力。近年來,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在克服種種困難,采用“1+1+1”人才培養模式來提高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10-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專業課程理論考試成績、社會實踐及技能競賽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1+1+1”人才培養模式更利于達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而校院共同建立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各項教學管理制度落實辦法,可促使各教學醫院“同教不同質”難題破解。基于現狀,重構課程體系以達成人才培養目標和適應教學醫院的臨床教學、建立質量保證體系以確保各教學醫院的臨床教學同質化,使“1+1+1”人才培養模式能順利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3-14]。
綜上所述,“1+1+1”人才培養模式應用于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中,臨床醫學專業人才評判性思維能力、專業課程理論考試成績、社會實踐能力及技能競賽成績均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