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王小鴿,劉容
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湖南長沙 410000
消毒供應室是醫院中為各科室提供無菌醫療器械的供應單位[1]。由于此處器械品種較多、涉及科室較廣、使用周轉較快,一旦清洗、消毒不徹底,污物殘留,極易出現醫院性感染,危害患者安全[2-3]。科學的管理模式可有效減少上述情況,確保醫療器械使用質量。傳統管理模式常是分散管理,雖可發揮管理作用,但各個環節的管控工作不全面,易出現清洗、消毒不徹底情況,影響臨床器械使用質量,增大風險事件發生率[4-6]。集中管理模式是對消毒供應室多環節集中管理的方式,可有效彌補傳統管理模式的不足,確保器械臨床使用質量。本研究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湖南省腦科醫院消毒供應室護士50 名為研究對象,以此展開研究分析,了解其實行集中管理模式對護士防護意識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12 月本院消毒供應室護士25名為傳統管理組,其中男4 名,女21 名;年齡24~38歲,平均(31.06±2.33)歲;工作年限1~11 年,平均(6.04±1.45)年;受教育信息:大專17 名,本科8 名。選取2022 年1—12 月本院消毒供應室護士25 名為集中管理組,其中男4 名,女21 名;年齡25~39 歲,平均(32.03±2.35)歲;工作年限2~12 年,平均(6.98±1.47)年;受教育信息:大專16 名,本科9 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傳統管理組實行傳統管理模式。由護士作為傳統管理模式的執行者,主要是按照排班制度按時上崗,由專門人員收集使用過的器械,并放入清洗機內清洗、消毒,并包裝統一進行滅菌處理。另外,還需做好交接班工作。
集中管理組實行集中管理模式。(1)構建集中管理團隊:在消毒供應室工作護士中選取,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且需接受強化培訓,由科內工齡較高、專業素養較好者作為培訓老師,幫助護士學習消毒供應室工作內容(清洗、消毒、包裝、消毒等),掌握各項操作技巧,以此提升護士專業水平。需在培訓后進行考核,了解護士培訓結果,對考核通過者在強調責任意識和人文精神后方可從事相關工作,對考核不通過者需要重新進行培訓,待其通過考核后才可從事相關工作,以此確保護士管理服務質量。(2)培養管理意識:將以往的分散管理理念進行調整,改變為集中管理理念,并參照相關要求,分析現有管理方式的優缺點,進行查缺補漏,制訂可行性強的集中管理計劃。(3)制訂管理制度:了解現有管理制度,如手術室與消毒供應室的對接制度、科室器械使用制度、消毒工作室護士手衛生管理制度等,找出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深入分析,并制訂相應的改進方案,并編入規章制度內,以此進行完善,便于護士工作時參考使用。(4)實施集中管理服務:①回收環節。各個科室在使用相關器械后,需要做好保濕處理,放入專門位置等待消毒供應室專人回收,在回收前做好手部清洗工作,之后需要做好清點工作,檢查有無遺失、損壞情況,確認無誤后再次進行手部清洗,由專門通道送回消毒供應室,且需做好記錄工作。②分類清洗環節。對回收后的器械放入到污區進行清點、分類,并執行機械清洗和手工清洗。嚴重污染器械需要進行多酶液浸泡后清洗,且管腔器械需要利用高壓水槍沖洗、超聲清洗。③消毒與干燥環節。將清洗好的器械進行充分消毒處理,并放于干燥處干燥處理,注意再次觸碰時需做好手衛生工作,避免污染器械。④檢查階段。對干燥后的器械進行檢查,了解有無血漬殘留,對不合格者重新清洗、消毒,確保器械清潔質量。⑤包裝階段。以封閉式模式為器械進行包裝,注意包裝封口使用專用膠帶,確保封口嚴密,重量適宜,同時,還需進行標識,便于辨識。⑥滅菌階段。將包裝后的器械放入到高壓蒸汽滅菌鍋內進行處理,以此達到滅菌效果,并定期進行滅菌監測,確保滅菌合格,為臨床提供優質器械。⑦管理與發放階段。將滅菌后的器械專區擺放,定期進行查看,對過期器械重新進行滅菌,并在發放時核對好標簽、滅菌情況,嚴格按照規定為臨床發放,確保臨床使用質量。
綜合實力:器械處理能力、信息記錄能力。均運用管理者自擬百分制問卷評估,共100 分,且得分與綜合實力成正比。
防護意識合格率:運用管理者擬定的百分制問卷評估。包括優秀(>90 分)、良好(70~90 分)、合格(60~<70 分)、不合格(<60 分)。防護意識合格率=(優秀人數+良好人數+合格人數)/總人數×100%。
管理滿意率:運用自擬的百分制問卷評估,包括格外滿意(>80 分)、一般滿意(60~80 分)、不滿意(<60 分)。管理滿意率=(格外滿意人數+一般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風險事件發生率。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和百分數(%)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集中管理組的綜合實力評分高于傳統管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士綜合實力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護士綜合實力評分對比[(±s),分]
組別集中管理組(n=25)傳統管理組(n=25)t 值P 值器械處理能力94.52±2.66 92.37±2.75 2.809 0.007信息記錄能力94.48±2.63 92.32±2.71 2.859 0.006
兩組護士防護意識合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士防護意識合格率對比
集中管理組管理滿意率高于傳統管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士管理滿意率對比
集中管理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傳統管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士風險事件發生率對比[n(%)]
消毒供應室為醫院重要組成結構之一,擔負著醫療器械的清洗、包裝、消毒、滅菌和供應工作[7]。此處部分護士受專業水平較低、防護意識缺乏影響,在進行器械清洗、消毒處理時,極易出現處理不合格情況,增大安全隱患風險[8-9]。為減少上述情況,選取合適的管理模式十分重要。以往的傳統管理模式雖通過按排班制度上崗、嚴格處理使用器械、做好交接班工作等起到管理效果,但具有局限性,管理不夠全面,管理效果不理想[10-12]。而集中管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管理方式,通過構建集中管理團隊,進行強化培訓,提升護士專業水平;展開培訓后考核,確保護士專業素養,便于之后開展管理工作。通過培養管理意識,將分散管理理念轉變為集中管理理念,并制定相應的管理策略[13-15]。通過制訂管理制度,掌控現有管理制度,分析不足之處,制定改進措施,并完善管理制度,便于日后參考應用[16-17]。通過實施集中管理服務,在回收環節,由專人回收,做好清點工作,從專門通道送回消毒供應室,并進行記錄;在分類清洗環節,于污區進行清點、分類,進行合適的清洗,去除污漬和血漬;在消毒與干燥環節,充分消毒各類器械,做好干燥工作,并專門擺放;在檢查階段,認真觀察各類器械的清洗消毒情況,對不合格者重新清洗消毒處理,確保清洗質量;在包裝階段,利用專用膠帶進行封口,確保包裝嚴密、重量適宜、標識規范,為之后滅菌作基礎;在滅菌階段,進行高壓、蒸汽處理,維持器械無菌狀態,便于之后臨床使用;在管理與發放階段,專區儲存滅菌器械,定期進行審查,及時處理過期者,確保分發器械質量,便于臨床安全使用[18-20]。本研究結果表明,集中管理組管理后的綜合實力、管理滿意率均高于傳統管理組,且風險事件發生率較低(P<0.05)。由此可知,實行集中管理模式能夠有效增強護士綜合實力,培養防護意識,更好地完成相關工作,確保器械處理質量,降低由器械處理不佳引起的臨床風險事件,管理意義較好。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管理模式而言,為消毒供應室護士實行集中管理模式的效果較好,可提升護士綜合實力,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且管理服務質量較高,值得研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