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那瑜

留學印度,毋庸置疑是場冒險。
是不是一門好投資?見仁見智、意見兩極。關鍵在于能否順利渡過重重難關,發展屬于自己收放自如的求生之道。
我在印度留學,參加過許多“國際”研討會、夏日學校、冬令營等,每有外國人的活動必有人送醫。主辦單位肯定是得先設想好預備的診所或醫院,來接待一個接著一個倒下的外國客人。
所謂“水土不服”,就是不知問題確切出在何處。究竟是水,是土,還是空氣?很多人一下飛機,就開始經歷如同在鬼門關走一回的腹瀉時期。
我自己第一次到印度旅游是在2007年冬天,當時對美麗的粉紅色齋浦爾城幾乎毫無印象,印象最深的是麥當勞的廁所,因為有一整日幾乎是寸步不離地守著那扇門。
2009年我到班加羅爾求學,當時雖然沒生大病,但腸胃極敏感,有1—2個月的時間,不敢出遠門。一有刺激,不管是吃了什么還是喝了什么,都會想跑廁所。最詭異的是,接下來長達半年一“聞”到書味,腸胃就開始神經質地蠕動,催我快走。我不是來印度“讀書”的嗎?怎么連書味都受不了?
若在食物中毒這一關把握訣竅,有機會少受些罪。然而人人體質不同,體質弱者,無論多小心都會中招。第一基本的原則是注意飲水,喝瓶裝水、礦泉水,千萬不要喝餐廳送上的過濾水,水龍頭流出來的水煮過也不能喝;第二,飲食上宜步步為營,由簡入繁,先素再葷,避免生食。
剛到印度的新鮮人,可先嘗試當地中上級的素食餐廳。印度的婆羅門階級有飲食潔癖,他們喜愛的素食餐廳大多安全可靠。我建議挑選當地料理,以米食或面食,搭配較為清淡的素食咖喱,先避免生冷的蘸醬、優格與沙拉等。如此觀察數日,若無太戲劇性的腸胃事件發生,再一點點擴大嘗試范圍。我會建議至少等一周再嘗試葷食,葷食以先雞、再羊、最后再嘗試海鮮的方式循序漸進。
第三是把握“在地”原則,吃當地人常吃的料理最保險。若在內陸地區,當地沒有海鮮文化,建議少碰魚蝦。印度除了少數地區諸如果阿或東北諸邦,很少有豬肉料理,如果不是在那些地區,盡量避免豬肉。挑選餐廳是“在地”的中上級餐廳為最優。千萬記得,只服務外國人的“高級餐廳”是最危險的。
我有過慘痛的教訓。留學第二年,小妹從紐約來班加羅爾找我,我依照上述原則招待她,卻在“由素轉葷”這步跌了一大跤。我帶妹妹去一家極為高級的餐廳,點了份“坦都里烤雞”,當時整間餐廳只有我們一桌客人,上菜非常慢。當夜小妹忽冷忽熱狂拉肚子送急診,我嚇呆了。好在,打了針,吊了點滴,吃了幾天醫生開的抗生素后小妹終于康復。此后我們全途不碰葷食?!疤苟祭锟倦u”是北印料理,班加羅爾在南印,我當時沒有把握住“在地”這個原則。
今年暑假學校辦國際研討會,國際人士的住宿分兩處,一批人住在五星級希爾頓酒店,一批人則住當地四星級老旅館。老旅館的餐廳也是當地人喜歡的老的高級餐廳,門庭若市。三日下來,送醫率是希爾頓高于老旅館。據說第一批住院的中國香港學者的“陣亡”原因是:入住旅館后馬上點了“海鮮比薩”。
“食”這關是“時間”問題。一段時日(半年到一年),腸胃接受南亞大陸的風土,就可以盡情享受本地人多種多樣的美食。但也不是百毒不侵,即使當地人外食也常踩雷,吃壞肚子。
若在抵達前就已有本地老師或親友安排好安全可靠的住宿,肯定是最好的。若不幸要自己找中介找房,就得有“冒險”的精神與“碰運氣”的心理準備。
第一基本的原則是注意飲水,喝瓶裝水、礦泉水,千萬不要喝餐廳送上的過濾水,水龍頭流出來的水煮過也不能喝;第二,飲食上宜步步為營,由簡入繁,先素再葷,避免生食。
印度的房屋中介沒有一套法規制度,高度依賴地緣與人緣,稱得上人人都是中介。因此,找房最好是透過當地人脈關系,找親友老師信任的中介。此外,印度也是一個沒有“專業房東”的地方,多數房東將自己出租的房子當作家族領土,持續宣示主權,進行各項干預,因此權利與隱私的要求,必須在一開始就談清楚。
租屋之痛不專屬于外國人,所有外地到都市念書的學子都是受害者。其中單身未婚女性與穆斯林找房比登天難,大多數的印度教徒拒絕租屋給穆斯林,也認為獨居的單身女性都是蕩婦,會帶男人回來過夜,而予以拒絕。
外地單身女學生,如果不是住在校內的宿舍,就只能選擇住在校外民間經營的宿舍,3—4人一間,提供飲食、洗衣、打掃等服務,也有門禁管理。相對于外地學子,房東遇到外國人除了想多坑點錢之外,大多忌憚三分,單身外國女性多花點錢也大多能順利租到房子。
本國人會遇到的怪事無奇不有。我的朋友K,從南印到北印讀書,租了一個配有獨立衛浴的房間,暑假回來,卻驚訝地發現房東將她居室的廁所門封起來,在客廳那一面打了新的門,獨立衛浴沒了。她想跟房東抗議,卻發現入住了半年,她還沒有拿到正式的租約。
我自己則曾經住在某戶人家頂樓的天臺屋。房子是三層樓,房東一家住二樓,我住在頂樓陽臺,那兒有浴室、居室、小廚房,陽臺很大,看起來是個很獨立完整的單位。未料,房東覺得這一層樓仍然歸他們管,要求每日讓仆人來打掃(加監控),我感到隱私被侵犯而拒絕。他們甚為不悅,依然以陽臺的植物需要澆水為由,每日派人上來。
由于共享同一出入口,每有訪客來,他們會因有陌生人闖入感到不安,而大肆盤問。事實上,他們并不知“租屋”為何,心中持有的是類似“居室租給你睡覺”的概念。
最后起沖突的地方是“電費”,天臺屋雖然裝設有獨立電表,每月照表付電費,但我并不知道他們每度電費的計算標準為何。某日房東以電力公司漲價為名要漲電費,我要求他出示公司電費單,他惱羞成怒。當日我就決定不再續約,下月搬走。
印度有很多租屋網站,但其功能不是讓你找到房子,而是讓中介找到你,帶你去看房子。通常你在網站上看上的那間房是不存在的選項,他們的目的是領你去看“其他的房子”。而不同的中介也可能會帶你去看同一間房。
有的中介感覺有其他正職工作,手邊只有一兩個選項,跟你約得匆匆忙忙。有的中介似乎背后有個“集團”,有許多小嘍啰。中介開車接你看房,有的是騎著摩托車出現,要你戴他的安全帽坐他的摩托車;有的則是坐嘟嘟車加走路,什么都有??捶縿毡匕盐兆罡咴瓌t:不要一個人,最好也是先將租屋條件和一切細節表達清楚。
決定找新房后,透過租屋網,一位中介跟我聯系。他穿著體面、開著車出現,一副專業的模樣,看房時旁邊圍著一兩個騎摩托車的小弟,看來負責在我們抵達前打點好房東拿好鑰匙。我跟中介提出兩大不可妥協的條件:“獨立出入口”與“房東要好”。
印度是個人際網絡綿密的地方,人們賺錢也都很賣力,只要將條件說得清楚明白,無論多瑣碎,中介通常能為你找到適合的房子(這點網站就做不到了)。此外,印度這個沒有秘密的地方,誰是爛房東誰是好房東,人們是心知肚明的,因此開出“好房東”的條件,很有幫助。
極為幸運的是,我在一天內找到了有獨立出入口與好房東的房子。轉眼就住了五六年,我每次跟房東續約,都找這位中介幫忙準備契約與相關法院登記的文件。但那日之后,我就再也沒有看他“開車”出現,都是騎摩托車??磥沓醮我娒婺侨眨囀墙鑱淼?,體面也是演出來的。
依規定,任何持有半年以上簽注的外國人,都必須到當地外國人注冊辦公室FRRO走居住許可的注冊程序。無論你的簽注有多長,FRRO最長給予一年的許可。如果延長簽注,也是一樣的程序。換言之,無論是在印度工作還是求學,都必須享受“一年一次”的FRRO之亂。
我經歷過FRRO從人工到數位化的過程。數位化之前,要將表格填好,將所有的文件諸如學校在學證明、房租租約、存款證明備好,親自到當地FRRO辦公室,經歷極為焦慮、不安、困惑又浪費時間的一天。
在FRRO的辦公室要排兩次隊,領兩次號碼牌。第一關是門外檢查文件,負責的官員會檢查文件是否每樣都有,如不滿意直接請你離開,連大門都進不去。等到順利入門,就是痛苦的開始,與一整屋子的外國人進行漫長的等候。號碼推進的速度極慢,審查文件的官員不知為何看得很慢。
租屋之痛不專屬于外國人,所有外地到都市念書的學子都是受害者。其中單身未婚女性與穆斯林找房比登天難,大多數的印度教徒拒絕租屋給穆斯林,也認為獨居的單身女性都是蕩婦。
依我觀察,他們雖然是盯著文件翻來翻去,很有可能其實沒有在讀,而是假看。過程中他們會用各種方式找你麻煩,這里缺了什么信息,那里又錯了什么,再度把你請出去,仿佛送走人也是一種“業績”。在FRRO辦公室,我看過無數因為過長的等待或被拒絕而崩潰的外國人,在那里哭泣、懇求、哀號。有人要出境無法出境,有人要留下無法留下。
而我應付的方式是提早去排隊,每次繳交文件時,自己故意出個什么小錯。例如,明知道他會額外要求我繳交研究計劃書,我就放在書包里先不給,等他挑毛病,再補上,滿足對方找麻煩的需求,如此一來通常能被收件。
申請文件送進去后,進入審查流程。過去FRRO會選擇性地派人去學校驗證在學證明的真偽,或去找房東證實你是租客。這幾年,政府將這個驗證程序數位化,所有的文件都先上傳到網站,FRRO會將你的在學證明寄到大學去驗證。
這里就麻煩了,他們會跟你說“我們已經寄信去學校了,學校沒有回信”,但并不告訴你,到底寄去了學校的“哪一個郵箱”。時常,經一再哀求,知道了是哪一個電子郵箱后,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信件根本直接被系統變成了垃圾郵件。
如今,外國人登記的程序已全面數位化,所有的申請都在線上完成,申請送出后就是無盡的等待。今年我送出延長簽注的申請后,整整兩個月音訊全無,因而決定跑一趟FRRO辦公室詢問進度,到了現場發現依然擠滿了無助的外國人,情況比過去更加混亂。
我依照過往經驗,提早到現場,卻發現沒有人發號碼牌。等到承辦人員出現要發號碼牌時,現場已聚集二三十人。所謂“號碼牌”,就是承辦人在紙上撕下來的寫上號碼的碎紙片,關系著每個人一天的命運。
承辦人手持爛紙片,問眾人:“誰先來的?”
某人(他并不是最早來的人)舉手,順利拿到“1號”。
眾人圍上,皆伸出手,承辦人隨機給了幾張,卻又發怒說:“給我坐好,一個個來?!甭犜挼耐撕笞刈?,不聽話的還杵在那兒,而那幾個“不聽話的”竟順利拿到珍貴的破紙,獲得了號碼。
我見情況不對,上前伸手要,也順利拿到“19號”??粗鴶D滿約40人的居室與自己手上的號碼,我心里一陣高興,卻不知,前進的速度莫名地緩慢,等了3個多小時才等到。弄了一陣后,承辦人將我的號碼抄在另一張便利貼上,說“會幫你問”,就叫我離開。

上午8時到,走出FRRO辦公室已是下午1時,有恍如隔世的荒謬之感,但轉念一想,也有大開眼界的“做田野”的樂趣。
然而,關關難過關關過,印度官僚系統的特色是:雖然很討厭,但并不邪惡;雖然“慢”與“漫”不經心,但沒有特別要害你或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惡意。每次出問題,只要照著官員的指示,該補的補、該面談的面談,急件多催催,似乎沒有什么特別解決不了的問題。
在印度留學,若能順利渡過“一食二住”的關卡—能正常地飲食,且找到安身立命的一方小天地、合法居住,就能從容渡過其他關卡。
例如,印度式的英文難懂,且全印各地口音都大不相同,需要長時間浸泡才能掌握“聽”的要訣。
在FRRO辦公室,我看過無數因為過長的等待或被拒絕而崩潰的外國人,在那里哭泣、懇求、哀號。有人要出境無法出境,有人要留下無法留下。
又例如,大大小小的事總要時時提防被騙,但假以時日,總能找到平衡。有定價的地方貴一點,便宜的地方要講價,是想花錢省麻煩,還是想花時間省錢,決定權在自己。出門叫車因為網約車等系統相當發達,大致還靠得住,盡管偶爾還是會出現上車后要你“取消本行程”、想脫離系統多賺點小錢的司機。印度雖有許多小扒手、小騙子,街道與居住基本上是安全的。不像紐約,印度不會有街道槍擊,也不像意大利,不會有人闖進屋子偷東西。
氣候的險峻,也得花時間適應。德里的氣候險峻,有4攝氏度的嚴寒與45攝氏度的嚴夏。若配備齊全,干熱時有臺水風扇,增加濕氣降溫,雨季濕熱時有冷氣,冬天有暖爐,大概都能順利度過。
目前比較無能為力的,是初冬的空污期。AQI平均在300—500之間,24小時開著空氣清凈機也依然持續頭痛、喉嚨痛。據說德里的空氣品質如一天抽50根煙。此時,就只能靠同學媽媽傳來的冷笑話苦中作樂了:
男:我將愛你愛到我咽下最后一口氣。
女:我在找的是短期關系。
男:我住德里。
女: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