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王雪蓮 朱光星 郭 媛 貢連勇
(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勤儉節約的好傳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勤儉節約對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促進作用,提倡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形成了一系列關于勤儉節約的重要論述。盡管我國糧食生產實現連年豐收,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與國內形勢,依然要保持危機意識。糧食安全的隱患在于糧食浪費,正因為如此,要端穩端牢14 億人的飯碗,在全力開源基礎上更需持續節流,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以實際行動遏制餐飲浪費行為。
對于新時代大學生而言,樹立勤儉節約意識,養成勤儉節約的行為習慣,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良好品質的培養,更關系到民族復興大任。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要強化對學生的引導、教育、管理,強化對學習上的勤儉節約教育,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遏制“舌尖上的浪費”,保障糧食安全。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重要指示精神,各高校積極承擔育人使命,制定實施細則,開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等主題活動,開展“光盤行動”,倡導勤儉節約風尚。當前,高校的勤儉節約教育取得很大成果,“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但是必須看到,成長環境的不同以及社會風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大學生的勤儉節約教育仍需加強。
1.1 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家庭勤儉節約教育不足。家庭教育對大學生道德人格和生活習慣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家庭勤儉節約教育的缺失,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勤儉節約意識的培養。隨著我國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人民的經濟能力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現代大學生家庭條件普遍較好,很多家長秉承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把學生學業成績放在教育成果的第一位,以物質上的滿足期望得到學生成績的回報,過分關注學習成績,忽視學生勤儉節約理念的養成,導致大學生原始的節約意識淡薄,攀比心理占主導地位,過度消費、非理性消費等不健康消費觀念根深蒂固,學校短期的宣傳活動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的節約意識與行為的養成。
1.2 學校勤儉節約教育的限制。高校管理層對于勤儉節約教育重視度不夠,對于勤儉節約教育的認識僅限于幾次活動,沒有實現大學生從節約意識到節約行為的通化、升華。校園節約文化滯后,當前各高校勤儉節約教育主要是通過橫幅、校報、宣傳櫥窗等傳統媒體展開宣傳,新興媒體如網絡等方面相對滯后。傳播渠道單一、范圍窄、宣傳普及力度小、形式主義等現象在高校勤儉節約教育中相對普遍,一系列因素導致高校的勤儉節約教育很難具有實效性和長效性。比如,很多高校沒有把勤儉節約教育納入學校的教學規劃,也未將此教育內容融入思政課程。此外,一些高校食堂的供餐方式不合理,也導致了高校大學生浪費糧食現象的出現。高校食堂外包導致的飯菜質量不高、食堂飯菜品種少、食物份量沒有差別、沒有提供半份菜或半份主食等,都是造成糧食浪費的因素。
1.3 社會氛圍的影響。大學生朝氣蓬勃、好奇心重、思維活躍,但辨別能力有限。某些商家對產品過度“包裝”,對店鋪夸大宣傳,如“大胃王”、網紅探店等,營造了消費至上、享受生活的社會消費氛圍。社會輿論導向的偏差,使部分大學生消費觀受影響,于是,高校中出現盲目消費、追求名牌、攀比等現象,而這些社會觀念的形成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節約意識與行為。
勤儉節約作為一種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大學生勤儉節約教育,要注意發揮家庭、學校、社會合力。
2.1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勤儉節約意識的基石
2.1.1 加強大學生勤儉節約意識和行為的自我培養。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寄語當代大學生要不負韶華,把自身的學習成長同黨和國家的事業、社會和人民的需要聯系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彰顯青春力量、實現個人價值。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發展大業,要不斷加強大學生的勤儉節約意識和行為的培養,通過大學生以點帶面,輻射整個社會形成文明新風尚。
2.1.2 大學生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心系國家發展,自覺把勤儉節約意識轉化為行動,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侵蝕,真正將節約行為融入日常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主動分擔父母的家務勞動,參與社會實踐。學習理論知識,在節能技術與實踐方面敢于創新。
2.1.3 在培養勤儉節約良好品質方面,家庭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人生的第一個課堂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大學生勤儉節約意識、勤儉節約行為習慣的奠基石。在家庭教育中要將勤儉節約融入家風,提倡勤儉節約,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讓孩子養成“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的美好道德品質,去除鋪張浪費的不良之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家長要改變對青年大學生的教養觀念,注重對年輕人美好品德和健康心態的培養,引導大學生合理適度消費,崇尚綠色生活品質,尊重他人勞動成果,追求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
2.2 學校是大學生勤儉節約教育的主陣地
2.2.1 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的勤儉節約教育,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要把培養勤儉節約的美德納入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中,從人才培養的角度進行頂層設計,建立勤儉節約激勵機制、鋪張浪費懲戒機制及節儉消費監督機制,加大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讓大學生切實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2.2.2 要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把勤儉節約教育納入教學過程,融入課程思政,讓學生深刻認識艱苦奮斗的重要性,接受并崇尚勤儉節約的理念。高校教師要拓展教育資源,將勤儉節約教育與四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歷代先賢的鮮活事實啟發學生,把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使學生產生共鳴。
2.2.3 用好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在對大學生進行勤儉節約教育的同時還要進行勞動教育,勞動教育與勤儉節約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豐富活動內涵和活動形式,如光盤行動、后勤幫廚、志愿活動等,為勤儉節約教育搭建寬廣的實踐平臺,讓學生身體力行參與勤儉節約,體會勞動的艱辛,將勤儉節約理念植根于內心,外化在行動上,做勤儉節約的終身踐行者。
2.2.4 培養勤儉節約校園文化,要用好學校各種陣地。用好條幅、校報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興媒體,將勤儉節約教育融入高校論壇、講座、報告會、研討會等,多管齊下,營造勤儉節約校園文化氛圍,培育勤儉節約理念。發掘先進事跡,樹立典型,開展勤儉節約主題校園文化活動,結合重要節點,如世界環境日、世界禁煙日、世界糧食日等開展主題宣傳活動,采取演講、征文、團日活動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節約教育。
2.2.5 加強對后勤服務的監管力度。針對學生食堂飯菜浪費現象,監督食堂提升飯菜品質和口感,增加菜品種類。保證飯菜價格合理、穩定,細化供餐服務,允許學生打半份飯、半份菜,實行按需供餐。創建健康餐廳,優化膳食結構,保持食堂良好的就餐環境和衛生條件,確保食堂飯菜安全,減少飯菜浪費現象。配合一些獎勵和懲罰措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警戒浪費現象,深刻踐行勤儉節約理念。
2.3 營造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氛圍。建立社會監督機制,形成全民督促、互相約束的氛圍。綜合利用傳統媒體和各種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對社會公眾進行國情教育,宣傳我國糧食生產供應和需求情況,讓大眾認識到當代樹立勤儉節約意識的必要性。在全社會營造節約氛圍,對浪費問題進行深度剖析,讓反對浪費成為公眾共識,增強公眾自覺養成勤儉節約行為習慣的主動性。樹立先進典型,弘揚優秀事跡,發揮榜樣作用,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公眾進行勤儉節約教育,在全社會倡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大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欲望強、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高,良好的社會氛圍會很快滲透到大學生思想中,進而落實到行動上。
勤儉節約思想是我們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要讓勤儉節約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習慣和重要品格特征,助推全社會形成勤儉節約的文明風尚。高校要不斷深化勤儉節約教育,創建節約型校園,切實將勤儉節約意識轉化成行動、轉化成習慣、轉化成品德,成為每個大學生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