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航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檢察院為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針對輕傷害案件,以檢察履職為平臺,積極引導多方社會力量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綜合運用檢調對接、公開聽證等現有機制,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檢察智慧。
2021年11月19日晚,松江區某電子公司的員工劉某某與其舍友楊某某在宿舍內因瑣事大打出手,年輕的劉某某毆打楊某某致傷。案發后楊某某報警,劉某某在原地等候公安機關到場處理,到案后如實供述了自己故意傷人的事實。后經鑒定,楊某某左側3、4、5肋骨骨折,構成輕傷二級。因楊某某的傷勢屬于輕傷,劉某某的行為涉嫌故意傷害罪,松江公安分局于2022年1月26日對本案立案偵查,隨著司法活動的開展,案件更多的前因后果浮出水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劉某某與楊某某的矛盾由來已久,檢察官發現,兩人因年齡、地域等因素的差異,生活習慣截然不同。劉某某怕熱,夏天開空調喜歡將溫度調低,而楊某某則對過低的房間溫度非常不適,甚至還因此生病進醫院;劉某某喜歡熬夜刷短視頻,產生的亮光與動靜影響了早睡的楊某某;劉某某自帶蚊帳,而楊某某則喜歡在宿舍內點燃蚊香,引起了劉某某的不滿。因此,兩人雖同處一室卻老死不相往來,并且時常發生爭吵。案發當日,劉某某與楊某某均上夜班,劉某某趁白天無事去河邊釣魚,回來后將魚盆放在了宿舍的桌子底下,恰巧放魚盆的位置離楊某某的床頭很近,在床上睡覺的楊某某醒來后發現劉某某將魚盆放在自己床頭位置,頓生不滿,立即質問劉某某為何這么做。年輕氣盛的劉某某認為自己只是將魚盆放在了宿舍的公共區域,并沒有侵犯到楊某某,因此毫不示弱,與楊某某大聲爭吵起來。雙方互不相讓,加上日常積累的不滿情緒集中爆發,劉某某與楊某某在宿舍內大打出手,最終楊某某受傷,而劉某某則要面臨嚴重的刑事責任。
2023年1月19日,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將本案移送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在了解雙方調解意愿后,松江區人民檢察院啟動檢調對接程序,將該案移送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但由于雙方矛盾深重,調解過程并不順利。初次調解現場,兩人因往日矛盾再次發生爭吵,調解一度無法進行下去。經過人民調解員與檢察院承辦人的斡旋,雙方才暫且擱置爭議,同意就損害賠償問題進行溝通。初步調解后,雙方在賠償金額方面仍存在較大分歧。
楊某某認為自己長久以來一直遭到劉某某的侵犯,損失較大,且劉某某在案發后的態度讓其十分不滿,認為對方并未誠心悔過,因此不愿輕易與對方和解;劉某某考慮后作出了退讓,經由其辯護人向檢察院提出愿意一次性賠償12萬元,希望得到對方的諒解。鑒于此,承辦檢察官組織公開聽證,邀請人民監督員對本案的處理公開發表意見,劉某某與楊某某均到聽證現場發表了各自意見。聽證舉行之后,檢察官又進行了多次調解與釋法說理,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協議,劉某某一次性賠付楊某某12萬元,楊某某對劉某某表示諒解。
2023年2月24日,松江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劉某某作出不起訴決定。本案中,檢察機關面對雙方當事人間存在的積怨并沒有一訴了之,而是忠實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致力于化解雙方矛盾,以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作為辦案的最終落腳點。最終楊某某獲得了足額賠償,權益得到充分保障,而劉某某也獲得了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夯實證據基礎,全面厘清矛盾焦點。案件事實是檢察機關履職的基礎,本案中并無監控視頻等客觀證據證明劉某某的故意傷害行為,雖然劉某某自愿認罪認罰,但是為了追求刑事案件的嚴謹性,檢察機關依托偵協辦機制與公安機關進行多次溝通,引導公安機關找到劉某某與楊某某打架時的目擊證人并制作筆錄,夯實了案件的證據基礎。同時,檢察機關積極調查了案件更深層次的原因,通過訊問劉某某了解到,兩人打架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在同住期間素有嫌隙,彼此之間都有較大的負面情緒,這一事實也成為阻礙雙方和解的主要因素。
開展檢調對接,初步調和雙方矛盾。案件移送檢察院后,劉某某向檢察機關提出愿意賠償被害人,并希望檢察機關能提供平臺為雙方化解矛盾,楊某某也表示愿意與劉某某就賠償事宜進行調解。基于雙方的調解意愿,檢察機關在告知相應的權利義務與法律后果后,啟動檢調對接程序,人民調解員在松江區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駐檢察院調解工作室對本案進行調解。調解過程中,劉某某愿意向楊某某賠償致歉,但雙方在賠償金額方面存在較大分歧。楊某某認為其傷勢對生活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其遭受了較大損失,希望獲得20萬元賠償。劉某某限于經濟能力無法償付該金額,但愿意繼續籌款提高對楊某某的賠償金額。
舉行公開聽證,保證辦案公開公正。后劉某某提出愿意賠償楊某某12萬元,且隨時可以進行全額賠付,檢察機關向楊某某傳達了劉某某的賠償意愿,但楊某某認為其通過訴訟能夠獲得的賠償要遠高于該數額,因此雙方對賠償金額依然無法達成一致。為了保證案件辦理公開公正,增強處理結果的說服力,檢察機關決定對案件進行公開聽證,邀請人民監督員發表對本案的處理意見。在聽證現場,三位人民監督員均認為劉某某提出的賠償金額較為適宜,若劉某某能將12萬元賠付到位,建議對劉某某作不起訴處理,并向楊某某闡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實際賠償標準。
多次釋法說理,促成雙方和解。公開聽證舉行后,楊某某表示可以接受12萬元對其現有損失的彌補,但認為其傷勢可能造成傷殘,若與劉某某達成協議便無法請求后續的傷殘賠償,因此不愿與劉某某簽訂和解協議。鑒于此,檢察機關多次與楊某某進行溝通,向其解釋即便與劉某某簽訂和解協議,若后續因為該傷勢評定傷殘,依然可以請求相應的賠償。經多方共同工作,劉某某與楊某某在承辦檢察官與人民調解員的組織下簽訂了和解協議,劉某某當場賠付12萬元,楊某某也當場出具諒解書,并且在諒解書中明確寫明保留傷殘賠償請求的權利,雙方積怨就此化解。因劉某某系初犯,具有自首、認罪認罰、賠償諒解等情節,檢察機關依法對其不起訴。
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多方共同助力社會治理。檢察機關辦理輕傷害案件,應當以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重要導向。在辦案過程中,松江檢察機關以檢察履職為平臺,充分運用檢調對接、公開聽證等多種機制,引導多方社會力量參與化解矛盾,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努力從源頭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


公開聽證
充分釋法說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檢察機關在辦理輕傷害案件時,要在查清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充分做好釋法說理工作。由于法律知識的欠缺,部分當事人可能因法律認識錯誤影響自身合法權益的實現,此時檢察機關不應為了追求辦案簡單輕松而草率結案,應當積極與當事人溝通,耐心引導,幫助當事人走出認識誤區,增強檢察公信力。
轉變工作理念,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辦理輕傷害案件,檢察機關應當全面審查案件的起因、當事人的關系及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考量刑事處罰的必要性,注重化解矛盾。對于確有悔罪表現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盡量促成刑事和解,依法從輕處理,破除“一訴了之”的辦案理念。
投稿郵箱:lzd032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