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育?劉永麗?陳飄?沈玉瑩?譚夢秋?范永祥
摘 要: 在翻譯非物質文化遺產桂林團扇過程中,譯者發現桂林團扇文本的特點增加了翻譯的難度。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指出,要以譯入語文本為導向,使譯入語讀者讀完譯本后能夠產生和源語讀者相似的反應。在翻譯桂林團扇外宣材料時,以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可以使譯文表達更加地道,使更多人在讀完譯本后了解桂林團扇這一非遺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從詞匯、句法以及語篇三個層面分析桂林團扇外宣材料的文體特點,基于此特點,譯者采用了異化翻譯策略和歸化翻譯策略來翻譯桂林團扇的外宣材料,同時提出了運用歸化策略翻譯時可用的方法。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桂林團扇;異化翻譯策略;歸化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丁美育,劉永麗,陳飄,沈玉瑩,譚夢秋,范永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桂林團扇是當地匠人精湛制作工藝的代表,蘊涵了桂林當地特殊的歷史文化,因此桂林團扇介紹文本的英譯在對外宣傳其藝術價值、促進其創新發展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國現有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的英譯研究較少,且大多依托生態翻譯學、傳播學、順應論等視角探索非遺外宣。在新媒體時代下,本文通過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來分析桂林團扇介紹文本的英譯策略與方法,以期促進桂林團扇的對外宣傳,讓其更好地走出去,也促使桂林團扇更好地保護、傳承與發展。
一、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
在1986年出版的《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一書中,美國語言學家尤金·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翻譯理論功能對等理論。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的核心是“翻譯時應追求語言功能上的對等,而不是形式上的對應,要以讀者的感受為基準,使讀者能夠清晰地感知譯本的意思,產生與原文讀者相似的讀后反應。”奈達認為,在翻譯時應優先考慮翻譯材料內容的意義,且為保留源語的意義,可以適當放棄追求形式上的對等。由此可以看出,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以譯入語譯本為基準,將譯入語讀者在讀后的反應作為衡量譯文好壞的標準。而桂林團扇歷史悠久,制扇工藝復雜,且工藝對于對其鮮有了解的母語聽眾來說都十分難懂,翻譯起來就更為困難。因此,應使用以譯入語為導向的功能對等理論來指導翻譯實踐,以期向世界傳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桂林團扇的信息,并吸引更多人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
二、桂林團扇外宣材料的文本特點
桂林團扇的外宣材料多在官方媒體、期刊論文以及博覽會的展品介紹中可見。這種材料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桂林團扇的歷史、制作過程等,呈現了獨特的特點,下面將從詞匯、句法、語篇三個層面簡述其特點。
(一)詞匯特點
與桂林團扇制作工藝、制作過程相關的文化詞較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在制作工藝與制作過程,因此,在對外宣傳時介紹其詳細且專業的制作工藝及制作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一代又一代傳承人在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創造與傳承發展而來的,是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讀者很難理解的,而這些獨特的文化也大量體現在文化專有詞上。在此背景下,翻譯桂林團扇外宣材料時,有時很難找到與譯入語文化相對應的文化專有詞。如在桂林團扇相關的外宣材料中就經常提到與桂林團扇的制作工藝及制作過程相關的專業表述,例如:“一把團扇通常由扇骨、扇面、扇柄、流蘇等配飾制作而成。”這些文化專有詞的出現大大增加了翻譯的難度。如何使讀者既能清楚地明白其中意思,又能讓其從中了解中華的文化,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要注意的問題。而功能對等理論強調翻譯時譯者要以譯入語讀者的接受度為基準,可以使用音譯、直譯、意譯等翻譯方法,因此,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可以靈活翻譯出現的文化專有詞,使譯入語讀者在讀桂林團扇的外宣材料時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專有項。
(二)句法特點
從句法上看,桂林團扇外宣材料最大的特點是句子復雜、意合性強。由于中國人的語言思維和語言習慣,桂林團扇的外宣材料中常會出現以句意來連接多個短句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出現與譯入語國家語言思維與風格不符的問題。因此,為使譯入語讀者流暢地閱讀,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譯者在翻譯桂林團扇的外宣材料時應注意譯入語國家的語言思維,對材料進行適當刪除或增補,并調整句子結構,使譯文更加地道。
(三)語篇特點
桂林團扇外宣材料的主要作用是向外宣傳桂林團扇的制作工藝及其背后的中華文化,使更多人了解、熱愛這一物件,甚至促成與譯入語國家的貿易往來。因此,桂林團扇外宣材料的語篇應具有較強的文學性,且具有一定的交流性。在這種情況下,譯者要通過刪減重復內容、增補缺失內容,轉變原文本的語言風格,使譯本的語言風格與譯入語國家語言風格一致,達到文化傳播、交流的功能。
三、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桂林團扇外宣材料的英譯策略
譯者根據桂林團扇外宣文本的特點,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翻譯了由官方媒體發出的有關桂林團扇的外宣材料,總結出以下翻譯方法。
(一)異化翻譯策略
1.直接轉化法。不同的文本特點及功能決定了譯者在翻譯時應選擇哪一種翻譯策略。翻譯桂林團扇的目的是為了讓它走出國門,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上桂林團扇。基于桂林團扇外宣材料的特點以及目的,譯者在翻譯時應該本著“使譯入語讀者對文本內容的反應與源語讀者對文本內容的反應趨于一致”的原則。根據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如果直譯能夠實現功能對等,那么就不需要歸化了(Nida,2004:227)”。這種情況下,譯者只需在翻譯時保留原文本的內容和形式。例如:
原文:在傳統中國,團扇代表著團圓美滿。
譯文:In traditional China, Tuan Shan is a symbol of union and happiness.
以上文字的意思均可以按照原文本的字面意思來理解。這種情況下,譯者在翻譯時可以采用直接轉化法,即按照原文表達的字面意思來翻譯,使源語轉化為譯語的過程更加簡單明了,無需變化太多就可實現功能對等。
2.音譯法。桂林團扇在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承載了這一地域特殊且悠久的文化底蘊,因此,如何恰當翻譯它的名稱,以使譯入語讀者清晰的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音譯的方法常用于翻譯中華文化專有名詞,只根據專有名詞的讀音而不是根據意譯來翻譯該詞。譯者在翻譯桂林團扇時,就可用音譯的方法翻譯成“Guilin Tuan Shan”,這種簡單直接的翻譯方式保留了其本身的語音特征,不會破壞其暗含的文化精髓,更容易被英語國家的讀者接受。
(二)歸化翻譯策略
由于不同文化歷史背景下英漢語言的差異,一些文化專有詞有時不能通過直接轉化的方法實現功能對等。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歸化翻譯策略就顯得十分重要。歸化翻譯策略是指以譯語語言文化及語境為導向,將源語翻譯成符合譯語讀者認知、易于譯語讀者理解的表述。下面主要探討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歸化翻譯策略在翻譯桂林團扇外宣材料過程中的應用。
1.正確翻譯相關文化專有詞。在翻譯桂林團扇外宣材料的過程中,準確翻譯相關的專有詞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國家的文化是不同的,不能互通,因此,在用不同的語言對外宣傳的過程中,譯者必須以譯入語讀者為導向,不能僅僅按照源語材料的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因為這樣可能會使譯入語讀者產生誤解。因此,在翻譯桂林團扇外宣材料的過程中,譯者必須準確理解一些專有詞語的意思,并考慮譯入語讀者的語言文化,在譯入語中尋找正確的對等表述。例如:
原文:團扇還有宮扇、紈扇之稱。
譯文:Tuan Shan is also known as Palace Fan or Silk Fan.
以上例句中,宮扇和紈扇名稱的由來蘊藏著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且根據讀音難以區分。宮扇是指古時朝廷儀仗中所用的扇子;紈扇是指用中國的絲綢所做成的扇子。在翻譯這兩個詞時,譯者采用了歸化翻譯策略,在英語中找到與之有相同意思、能夠使英語國家讀者理解的詞語,將其翻譯成了“Palace Fan”和 “Silk Fan”。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譯者在翻譯時不僅需要準確理解原文的意思,特別是準確理解專業詞語的意思,還需要對譯入語語言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可以在譯入語語言中尋找最恰當、最準確的表述來翻譯原文的專業性詞語。只有這樣,譯入語讀者才能在讀后產生與源語讀者相似的反應,使翻譯更有效。
2.忠于原文意思。中英文在組織句子時差異較大。中文更加注重意合,即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會通過明顯的連接詞來體現;英文更加注重形合,即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會通過明顯的連接詞來體現,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應抓住原文的主要意思,準確翻譯句子的核心詞匯,按照原文意思適當采用拆解或合并的方法組織句子,使譯文忠于原文,且更加流暢。
例如:
原文:在傳統中國,團扇寄寓團圓美滿,它是握在手中的一縷清風,扇動起中國人歲月靜好的綿綿祈愿。
譯文:In traditional China, Tuan shan is a symbol of union and happiness.When people hold it in hand,it not only produces breeze to help cool people, but also seems to send the everlasting wish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a tranquil and peaceful time.
在上述例句中,原文是由四個短句組成,短句與短句之間用逗號連接。而在英語的語言思維與習慣中,逗號不能連接短句。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在歸化翻譯策略的指導下,將其分成了兩個句子。而且,原文中的一些關鍵表達在句子中起著重要作用,需要譯者忠于原文準確翻譯出來,比如“是握在手里的一縷清風” “扇動” “歲月靜好” “綿綿祈愿”。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轉化了說法,使用了增補法,將原文想要表達的桂林團扇的表層功能——消暑功能補充了出來,使英語國家的讀者能夠理解本句話的意思,實現了功能對等。
3.符合譯入語國家的語言風格。中英文語言風格與思維存在差異,且為了使讀者了解桂林團扇,外宣文本大都句子優美、辭藻華麗,追求形式上的對等。因此,譯者在翻譯桂林團扇的外宣材料時應以譯入語國家的語言風格為導向,通過刪減或增補內容,追求意義上的對等和符合英語國家讀者的閱讀習慣。例如:
原文:用力過大,扇面會翻翹。用力不到,扇面粘不牢。
譯文:If the pressure the craftsmen apply is too hard, the fan face will roll up. If the pressure is not enough, the surface will become unstuck.
在上述例句中,原文的句子為追求句式優美,采用了對稱的句式,省略了邏輯連接詞。但中英文的語言風格存在差異,如果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譯,句子將會缺失主語,譯入語讀者也將不明白原文的句意。因此,在歸化翻譯策略的指導下,譯者采用了增補法,增加了表達“假設”意義的連接詞 “if”,這樣就符合了英語國家的語言表達習慣與語言風格,實現了功能對等,使譯文更加地道。
通過以上例句可知,譯者在翻譯桂林團扇外宣材料時應注意深入透徹了解原文的意思,適當使用增補法等方法,準確地將相關表述轉化為符合譯入語國家讀者語言習慣的表達,使文字表達更自然。
四、結語
宣傳桂林團扇不僅對其制作工藝的傳承、保護與發展意義重大,而且在發展當地經濟、讓中華文化走出國門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準確恰當地翻譯桂林團扇的外宣材料非常重要,對譯者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桂林團扇外宣材料的獨特特點決定了翻譯策略的選擇,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翻譯桂林團扇的外宣材料具有指導意義。譯者必須充當好外宣的橋梁,既熟知源語語言的特點與當地文化,又要準確使用譯入語的語言,以達到功能對等。
參考文獻:
[1]曾衍文.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研究現狀分析及探討:基于2007—2016年數據[J].四川戲劇,2018(1):138-141.
[2]卜玉坤,王曉嵐.基于功能對等理論的中國文化專有項英譯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85-89.
[3]苗錫璞.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商務英語翻譯[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