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體現著對其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而隨著中醫的“走出去”與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許多外國人開始認識和喜愛中醫,并對中醫藥養生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在開發中醫藥養生文化市場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其中之一就是中醫藥養生文化產品的對外推廣問題,如藥膳。本論文將從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討藥膳翻譯的策略。
關鍵詞:民族文化;自信;中醫;藥膳;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董瀟瀟(1995.09-),女,陜西西安人,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都很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其作為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中醫藥養生文化的對外傳播為藥膳推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不得不承認,在藥膳文化海外傳播的過程中,機遇是與挑戰并存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藥膳翻譯的不完善都極大的阻礙著藥膳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藥膳文化翻譯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關于此方面的材料非常匱乏,難以滿足藥膳文化推廣的現實需求。因此,本論文將從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討藥膳翻譯的策略。
一、中醫與中國文化
南懷瑾先生認為,中國文字與文化學術的起源,“歷代傳統學者”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看法,就是“都在伏羲畫八卦,為有書契的開始”。中國文化源于伏羲時代西北高原地區的漁獵社會,經神農時期,逐漸遷往黃河平原地區形成農業社會,最終在黃帝時期,對來自西北高原的中華文明進行“初期集成”,形成“黃河中心流域東北方的文化思想”。黃帝也由此成為中華文化的共祖,目前公認的說法,黃帝上治天文歷法、下究醫藥人文,對后世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中華文化5000年沒有斷流,從黃帝時期甚至更早,中醫學就伴隨著文明慢慢成長,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不斷積累和發展,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古埃及醫學早就隨著古埃及的衰亡而中斷,古印度和古希臘、羅馬醫學也是如此,而中醫5000年來實踐和探索從未間斷,大量的好東西被發現和傳承下來。50個世紀所形成的豐厚積淀極其寶貴,類似于自然界中珍稀的基因庫,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巨大貢獻,輕率否定傳統中醫學是愚蠢的。可以說,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養生理念,體現著哲學的智慧,是中國古代科學的成果。
二、中醫翻譯與中醫文化翻譯策略
中醫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掌握這把鑰匙的就是中醫翻譯人員。中醫文化和中華文化能否走向世界,關鍵在于翻譯策略是否科學可行。把中醫作為載體,傳播中國文化,這也是西方人最容易接受、最有效的中國文化傳播方式。長期以來,在漢譯英時,判斷譯文質量優秀的標準為“譯者隱身論”,也就是當我們看到從漢語英譯的材料時,看不出其是從漢語翻譯過來的英語,而像是英語作者用英語寫的,毫無翻譯腔和翻譯痕跡。在漢譯英,特別是文化翻譯中,追求譯文向譯入語(英語)和譯入語文化(英語文化)貼近,將漢語文化詞轉換為英語文化詞,以便于英語讀者閱讀。在這種翻譯理論和實踐的大背景影響下,我們缺乏文化輸出的自信、膽略和實踐。
首先,要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工作,就需要一批合格的傳統文化翻譯人員,這些人應該有較強的中國文化背景,熟悉中國的歷史文化,具備較強的翻譯技能和語言能力,能夠運用正確的技巧精準有效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表達出來。其次,要進行精準的翻譯,必須做好翻譯對比查閱,將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對比與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文化材料進行比較和對比,從而更好地詮釋和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將之準確無誤地傳達到世界各地。此外,在翻譯中也要注重中西文化的差異和變化,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保持中西方文化的連貫性,而不是單純的直接翻譯,以確保翻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要在必要的時候,增加或取消原文中的某些內容,使翻譯文本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融入當地的文化。
三、翻譯策略下的中醫術語翻譯方法
談到翻譯方法,最基本的就是直譯法。所謂直譯,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簡單地說,直譯指在譯文中采用原作的表達方法,句子結構與原句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語層次進行某些調整。一般來說,譯員會按照不同的翻譯內容來確定翻譯的方法。當面對嚴謹性高的翻譯類型,諸如專利翻譯、科技翻譯等,一般都是采用直譯的方法,這樣能保證傳達的信息不失真。比如“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國兩制)、The three religions and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 (三教九流)”就是典型的直譯詞匯。
音譯法(Transliteration),顧名思義,是一種譯音代義的方法。音譯法多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忽視。有人認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單獨作為一種翻譯方法與直譯法和意譯法相提并論,也有人認為音譯法不能算作是一種翻譯方法。但事實證明,音譯法隨著翻譯的發展而發展,在翻譯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某些情況下,音譯法甚至可成為翻譯的主要手段。
從語言的角度看,音譯詞可起到填空補缺的作用。美國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松認為,人類一切認知經歷及其分類都可以用某種現有的語言來表述。一旦詞語空缺,就可以通過用外來詞或外譯詞、新詞、語義改變和遷回說法等手段來限定和擴大已有術語。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同一個詞有時都會有兩種譯法,即意譯和音譯。但是有一些詞,如“太極”這一中華民族古老而又深受人們喜愛的強身健體運動項目,不是“Breathing exercise”一詞就能概括的,而英語中也找不到與之完全語義對等的詞語,所以此時就出現了詞匯空缺,因此“Taijiquan”這種音譯法得以使用,而且這種譯法也更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首選,語義翻譯較客觀,講究準確性屈從原語文化和原作者,翻譯原文的語義只在原文的內涵意義構成理解的最大障礙時才加以解釋。而交際翻譯較主觀,只注重譯文讀者的反應,使原語屈從譯語和譯語文化,不給讀者留下任何疑點與晦澀難懂之處。其次,在形式上,語義翻譯使譯文與原文的形式更為接近,并盡量保留原文的聲音效果;交際翻譯則是重新組織句法,運用更為常見的搭配和詞匯,使譯文流暢地道、簡明易懂。再次,當信息的內容與效果發生矛盾時,語義翻譯重內容而不重效果,交際翻譯則重效果輕內容。從次,語義翻譯比交際翻譯更為復雜精細,重在再現原文作者的思維過程,而不是意圖,傾向于過譯;交際翻譯則更通順、簡樸、清晰、直接、更合乎譯語習慣,且采用與原文的語域一致的語域,傾向于欠譯。最后,交際翻譯的譯文通常比語義翻譯譯文長,因為后者沒有幫助讀者理解的多余的詞匯。此外,語義翻譯是一門藝術,只能由一個人單獨承擔;交際翻譯是一門技巧,有時可由多人承擔。
四、藥膳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
藥膳名稱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寫實類,直接以食材、功效、烹飪方法命名,如枸杞葉炒雞蛋,一種是寫意類,采用各種修辭手法來營造一種食物的美感,如仙人粥、瓊玉膏、雙耳聽琴。前者并不是翻譯的難點,采用直譯法即可。而后者的翻譯方法卻需要譯者反復考量,在翻譯這一類藥膳名稱時,有的譯者非常推崇意譯法,即不考慮這些藥膳中的比喻和形象,直譯其食材,如雙龍戲珍珠被譯為“Saute Lobster with Ham, Greens and Mushroom”。這種譯法采用了對藥膳名稱的歸化策略,拋棄了中文對“形”的修辭描述,直接介紹了該藥膳的食材和烹飪類型,貼近西方菜肴的命名方法,就一項經濟產品來講,這樣的翻譯能較好地滿足西方消費者的理解需求。然而,就文化產品而言,這一歸化使中國飲食文化中“美”的內涵消失殆盡,也使藥膳這一產品失去了其民族獨特性和國際競爭力。而采用異化策略,將上面的藥膳音譯為“Shuang Long Xi Zhen Zhu”或是直譯為“Twin Dragons Playing with a Giant Pearl”,也不是最好的辦法。一方面,對于西方讀者不熟悉的中文,音譯實際等于零翻譯,它無法幫助譯入語讀者理解,還會給他們造成閱讀障礙;另一方面,直譯的方法雖然展示了藥膳的“形”美,但對讀者理解藥膳的內容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樣的翻譯可謂本末倒置。目的論認為譯者必須在源語和目的語、受眾之間找到一種妥協和平衡。而要想達到這種平衡,就需要結合使用歸化與異化策略,使其起到各自的作用,現在出現的一種譯法為“音譯(歸化)+釋譯(異化)+喻體意象直譯(歸化)”,這種譯法可以較好地兼顧到讀者對藥膳本身信息的理解與傳播中國飲食文化內涵的需求。如將“雪里藏珠”譯為“Xue li Cang Zhu——Deep-fried Pigeon eggs wrapped with flour & egg white(like pearl covered by snow)”。
目前,歸化策略在藥膳名稱翻譯中仍然占有主導地位。多數譯者以西方消費者的感受為導向,采用釋義、簡化翻譯等歸化策略,認為這樣可以促進藥膳的海外推廣。如藥膳翻譯中流行這樣的做法:為了避免西方讀者無法識別中草藥名稱,在翻譯含有中草藥的藥膳名稱時,不把中草藥名稱翻譯出來,一律簡單譯為herb,如天麻燉雞就被譯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而蟲草鴨被譯為“steamed duck with herbs”。這樣的歸化翻譯方法自然給譯者帶來了便利,然而本來味道和功效截然不同的藥膳菜品,在這種譯法下都變成了“姐妹兄弟”,讓人認不出來誰是誰,這對藥膳文化與中草藥的對外宣傳推廣有百害而無一益。實際上,拋棄了異化策略,也就等于拋棄了藥膳背后蘊藏的豐富的中國飲食文化內涵,而拋棄了藥膳的文化內涵,也就丟失了藥膳獨特的民族魅力。因此,在藥膳名稱翻譯中,譯者應該在使用歸化策略幫助西方讀者了解藥膳基本信息的基礎上,使用合適的異化策略來傳達藥膳本身的文化特色,建立其文化品牌,增加藥膳的國際競爭力,而不應該以怕給讀者帶來閱讀壓力為由全盤拋棄異化翻譯。
五、結語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有利于將中醫藥、中醫藥文化、中華文化推向世界。同時,中醫也肩負著造福全人類的使命。譯者應該在了解中西方語言 、文化和思維方式差異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將具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術語準確地翻譯給外國讀者,以加快中醫國際化進程,使其早日更好地造福全世界人民。本文旨在說明對外交流時可大膽運用語義翻譯策略,翻譯中一些特色鮮明的中醫文化詞和語篇,傳播中醫文化和中國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李璐陽,周忠發,劉智慧等.地理基因視角下的中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研學課程設計: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例[J].地理教育,2023(5):66-71.
[2]張崎靜.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職人文素質類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1):46-48,78.
[3]鄭保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創新民族文化傳播: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J].新聞論壇,2023(1):1.
[4]郝焰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J].漢字文化,2022(18):165-166.
[5]倪慧.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民族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鮮明特征[J].紅河學院學報,2022(6):3-4.
[6]譚秀敏.中醫藥膳常用中藥功效術語的英譯研究:評《中醫藥膳學(新世紀第四版)》[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2(18):6108.
[7]韋健,常穎.文化翻譯觀視角下的壯醫藥膳菜單英譯[J].食品工業,2022(8):209-213.
[8]李璐瑤,劉念文,王芬等.中醫藥膳文化對外譯介和傳播策略淺議[J].傳播與版權,2019(8):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