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千 周國橋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桂林 541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高校美育領域,2022年11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這是繼2006年3月教育部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十六年后出臺的第二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也是繼2019年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出臺后的第二個高校美育專項文件,更是對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意見》的細化和深化,對公共藝術教育質量提升的進一步落實,是推進面向人人的新時代高校美育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因此,作為高校美育工作者,我們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新時代高校高質量美育的戰略意義,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積極探索理工科高校新時代高質量美育實踐策略。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1]美育的內涵十分豐富。美學之父鮑姆嘉通認為美育是感性教育;美育之父席勒認為情感教育;中國現代美育之父認為美育是美感教育,中國當代美學家曾繁仁認為美育是審美教育、心靈教育,是包含感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的人的教育;國家文件強調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等。可見,美育歸根結底是人的教育,是培養人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教育,是使人向美而生、成就美好人生的教育。進入新時代,高校美育被提高到了新的戰略層面,被賦予了新的更多、更高的要求。
高校美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當前,美育一定程度在高校已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一些高校在教學課程設置、教育實踐、教材建設等方面探索了新模式和新途徑,總體上呈現出高度重視、認真落實、加強建設、初見成效等態勢,但仍然存在美育課程設置不夠完善,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美育課程內容偏重藝術學知識和技能,缺乏素養性和育人性;美育教材不夠實用,缺乏針對性和創新性;美育師資能力素養不強,缺乏匹配性和融通性;美育實踐活動不夠有力,缺乏體驗性和融合性;美育評價過于單一,缺乏過程性和有效性;美育工作模式未形成特色,缺少校本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一些問題和挑戰。
新時代美育作為國家戰略部署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高校美育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高等學校美育體系的關鍵環節,直接關乎高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質量,關乎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關乎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實現,是公需、剛需,更是亟須。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如果說過去,中華民族和人民在實現民族獨立征程中,如同在懸崖峭壁夾縫處飽經風霜求生存,鑄就了逆行而上、枯榮與共、向死而生的偉大精神,那么如今,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新征程上,就是要在這絕地逢生處綻放出向美而生的朵朵繁花。在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實踐中,從維新運動領袖梁啟超等青年力量在啟蒙運動、救國之路上的新民說、少年中國說,到蔡元培先生的“津梁之說”及五四運動反對西方列強的吼聲,再到抗戰時期的《黃河頌》,乃至作為我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等,這些激奮人心的思想與聲音成為我國近代以來美學、美育的主旋律。可以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1840年至今是一脈相承的,更是我國美學美育的總基調。[2]可見,美育是我們每個人在不斷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征程上的公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當今中國不識字的文盲已經不多了,但不分真假善惡美丑的美盲還很多。而令人擔憂的是,美盲比文盲更可怕。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貧窮、文盲問題正在歷史性地從中國大地褪去,但隨之而來的是人文精神嚴重缺失,美盲問題凸顯,社會上逐步蔓延并難以遏制的誠信缺失、浮躁與功利之風的盛行、環境的嚴重污染、城市病的發展、精神疾病的增多與文化藝術的低俗化等,不勝枚舉。種種事實殘酷地警醒著我們的教育,經濟增長的同時不能以丟掉人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等精神提升為代價,尤其是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被響亮地提出,美育必然成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剛需。
王國維倡導,“美育的無用之用,恰恰為大用”。[3]美育恰恰是以美的無現實功利性的無用,來實現其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超功利性的功用,最終造就成為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說的“完全之人物”。對于理工科學生而言,他們不太擅長形象思維,在科學領域,他們更關心如何解決一個問題,找到一個答案,至于生動、情感,似乎并不關心,覺得意義不大,他們即便內在有情感,也不善于表達,甚至誤解美育就是唱唱跳跳,不存在有用的價值,更易陷入盲目追求“失去靈魂的卓越”。他們不曾真正了解美育,有些學生認為會彈、會唱幾首名曲、會跳幾支舞蹈,考到了幾級等等就懂得審美了,而這恰恰是應試教育下美育功利化、工具化的表現。相反,這與美育本該具的有超越功利的目的和育人心靈的初衷大相徑庭。在當今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時代,人之所以成為人,人之所以驕傲為人,正是因為人因具有的獨立思考意識、豐富的情感,從而迸發的想象力、創造力、情感力,是最為昂貴而無價的財富,而這些能力正是通過美育來培育的。正如孔子所說的:“教人也,則始于美育,而終于美育。”[4]
面對理工科高校學生,我們如何理解新時代高校美育內涵,如何實施國家美育戰略,如何用“美”去賦能其他學科,激發理、工、農、醫等理工科學生的情感,豐富其想象力和創新創造活力,溫潤其心靈,使其在投身于民族復興事業中實現自我超越,我們探索如下:
通過研究實踐,對比傳統美育,新時代高質量美育在內容范圍、學科范疇、育人目標、課程體系、實踐體系、考核評價等方面有諸多不同(如文末表1),其以生活藝術家為落腳點,涵蓋自然美、藝術美、科學美、社會美等各個領域,涉及美學、藝術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堅持面向人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人的人文精神、創新意識、內在情感和審美態度,注重美育核心素養的達成等,需要在專業學科中挖掘“美育元素”,在美育教學中彰顯“學科基因”,構建涵蓋以公共藝術教育為主的美育通識課程為主體、以專業教育課程(課程美育)為輔的美育通識課程體系,以及構建注重凸顯美育元素、“科學、人文、藝術”三元合一的體現校本性、民族性、區域性的實踐體系,在考核評價上基于美育核心素養的目標導向,注重過程性評價與效果性評價相結合等。

表1 傳統美育與新時代高質量美育對比圖
理工科高校新時代美育工作的目標任務,不是面向專業,而是面向人人,不是塑造“技人”,而是塑造“全人”,不是培養大學生成為藝術家、文學家,而是堅持立德樹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蘊、藝術審美和科學精神,充分挖掘具有“理工基因”的美育元素,結合對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科學美的審視,理解領悟和認識辨別真善美,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只求真,不求美不求善”的危險意識驅動,轉變為不僅追求科學之“真”,且在大學期間種下“美和善的種子”,并用一生去追求人文之“善”、藝術之“美”,提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審美態度乃至生命態度,提升審美境界乃至人生境界,學做“生活的藝術家”,從而開啟向美而生、美美與共、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奮力于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之路。
1.堅持黨對美育“全面領導”,把握“美育主基調”。一是建立學校美育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學校黨委定期研究美育教育工作,建立加強學校美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三是構建“黨委統一領導,教務處牽頭抓總,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二級教學單位主動作為、師生全員參與”的美育工作格局;明確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美育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職責。
2.加強美育“全方位設計”,唱響“美育主旋律”。一是系統謀劃,全方位設計,強化美育頂層設計,對照國家文件要求,構建“三全四核五維”美育工作體系。“三全”即:全過程、全主體、全學科,“四核”即美育核心素養: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五維”即組織、制度、課程、資源、評價等美育工作體系;二是結合“三全育人”,出臺學校新時代美育工作制度,制定美育質量提升工程等。
3.“面向全體”深化美育教學改革,夯實“美育主渠道”。一是確立面向人人的美育學分機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2個學分的要求;二是構建面向人人的以通識必修課程為核心、以美育類通識選修課程為主體、專業教育課程(課程美育課程)為輔助課程的美育課程體系,面向全校開展“課程美育”課程示范建設項目,打造具有理工科特色的課程美育課程;三是積極推進體現校本性、區域性、民族性的美育系列教材建設;四是加強美育課程信息化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美育資源。
4.強化美育實踐“全過程”,打造“美育主陣地”。一是依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以“節、賽、會、展”為抓手,以大學精神、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等為導向,加強文藝類美育品牌活動;二是挖掘理工學科中所蘊含的美育元素,依托專業開展美育實踐,如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結合《微生物工程》課程,定期舉辦“微生物培養基藝術作品大賽”等活動,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理解和創造,實現科學、人文與藝術三者有機統一,突顯“三元合一”;三是面向全校,每學年按不同類別(體驗類、活動類、創造類、賽事類、融合類等),培育美育教育精品實踐項目,彰顯美育“一院一品”。
5.建立“全體系”美育評價,用好“美育指揮棒”。一是加強學生美育評價。修訂學校綜合素質測評,將美育評價指標單列,加強美育評價內容設定與合格性標準制定;二是優化美育教師評價。圍繞美育任務和目標,建立美育教師考核評價機制;三是完善美育課程評價,重視過程評價與效果評價,構建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標準注重素養與能力、評價方式注重過程與結果統一、評價成效注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體系;四是實施美育工作自評和年度報告制度,把美育工作和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納入學校教育督導范疇,并強化督導檢查結果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