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鑫,李海浪,,王鐵旦
(1.東莞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東莞 523808;2.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云南昆明 650093)
認證認可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是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的重要支柱之一,是WTO 框架下全球通行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措施,也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市場治理工具。我國加入WTO 后,正是得益于認證認可機制實現了出口制造業的高速發展。一方面,認證認可機制促使我國出口制造業嚴格遵循認證所依據的國際先進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出口商品質量得到迅猛提升,另一方面,認證認可機制增強了市場供需方之間的信任,使我國商品快速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并不斷發展壯大;同時,借助認證認可的國際互認,提供“一次認證,全球通行”的便利化服務,降低了貿易壁壘,推動我國出口產業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高效配置,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目前我國認證認可的國際互認范圍已覆蓋占全球經濟總量95%以上的區域[1],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的全國認證認可信息服務平臺發布的數據來看,截至2022 年12 月,我國有效認證證書數已達到328 萬張,其中廣東省以624 386 張位居第一1)?;浉郯拇鬄硡^是中國對外開放水平最高和營商環境最佳的區域之一,也是國內認證認可業態活躍程度最高的經濟區域,擁有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的實驗室近1 400 家[2],有效認證證書數量均居全國第一,承擔著引領新一輪全面改革開放、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當前,如何進一步完善認證認可市場運行機制和優化制度有效供給,提升認證認可整體水平、增強本土認證機構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破解認證產業低端供給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矛盾是新時期中國認證認可發展亟需解決的重大命題。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粵港澳大灣區12 個出口制造業為研究對象,評估其認證認可發展水平現狀、預測趨勢,從整體上把握認證認可在以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業的實施應用水平,以期更有效地發揮認證認可的效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認證認可起源于英國的風箏認證,是認證機構在經過權威認可機構認可后對各類企業開展第三方的認證活動或是進行符合性證明活動。從出口貿易發展史來看,認證認可在西方發達國家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已經形成了成熟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國外學者對認證認可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主要集中于認證認可對相關領域的作用機理以及對于經貿、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影響。
在認證認可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方面,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聚焦于認證認可對企業績效、產品質量、市場規模和產業增長的影響等具體層面,如Wu 等[3]通過運用平衡計分卡(BSC)和基于成本的活動(ABC)方法檢驗了通過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ISO 9000認證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發現,實施ISO 9000 認證能夠增強企業的業務績效和財務收益,且這種正向效果對于制造業企業更顯著;何坪華等[4]通過研究發現,認證管理能夠使認證標志成為食品安全質量信號顯示的有效手段,成為幫助消費者節約信息搜尋費用的制度工具;Hatanaka[5]通過研究零售商與認證機構、供應商與認證機構、非政府組織和消費者與認證機構之關系,認為第三方認證不僅僅是用來有效地組織管理市場和貿易的一種客觀、公正的技術性工具,而且可通過當代的農產品體系重新調整社會、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系;Tarí 等[6]比較了ISO 9001 和ISO 14001 認證的企業收益,認為通過ISO 9000 認證及其持續改進,有利于提高企業產品質量、組織效率、客戶滿意度和市場份額;褚小菊等[7]從降低監管成本與風險、優化企業食品安全管理、推進食品貿易、降低整個食品鏈風險4 個方面闡述了基于ISO 22000 標準的中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顯著效果。
作為一種推動貿易便利化、保障質量、促進產業資源優化組合的全球通用市場治理機制,認證認可對相關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Daddi[8]等選取了73 個國家和地區1999—2012 年間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ISO14001 證書數量的增長與發展指數的增長相關。Frenz 等[9]系統深入地研究了認可制度的經濟社會效益問題,指出認證認可將在公共健康與安全改善、消減貿易壁壘、降低成本、節約浪費和提升工業效率等方面產生實質性收益。Fouilleux 等[10]探討了由標準、認證、認可構筑的三位一體運行機制在有機農業領域的產品認證效用。Shaw 等[11]以歐洲數十所醫院的臨床服務為研究樣本得出,認證認可對醫療臨床服務質量有正向促進作用。申亞飛等[12]論證了認證認可技術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葉瓊瑜[13]指出了檢測認證對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并給出機器人行業認證認可體系構建思路。
從整體上來看,學者們對于認證認可有效性研究主要圍繞定量檢驗與定性分析這兩個視角來開展。在定性研究方面,如Berghaus[14]分析認為認證認可制度對歐盟內部市場貿易發展具有降低重復檢測成本、傳遞質量信任、促進貿易等方面的正向作用;Wang 等[15]分析了2003—2003 年中國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2018 家企業的數據,發現公司規模和年齡與ISO14001 認證和公司財務業績之間的關系呈正相關,且ISO14001 認證可以有效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孫大偉[16]從構成體系的銜接與協同、組織機構體系的職能運行、法律制度體系、認證認可制度體系、認證認可國際合作體系的運行以及認證市場的監管機制等6 個方面對中國現行質量認證體系進行了分析;張磊柱[17]指出,認證認可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質量管理、提高市場效率的基礎性制度,有助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釋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和新型市場監管體制提供創新路徑;游艷玲[18]認為,認證認可發揮著傳遞信任、溝通生產與貿易、生產與消費、貿易與消費的紐帶作用,是國際通行的現代質量管理手段及貿易便利化工具,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將發揮獨特的作用;王隆重[19]指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通過沿線區域、行業合作模式和中小型市場建設,強化中國標準規范的通用性和認證認可的實效性將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建設國家間的貿易便利化水平。在定量研究方面,如曾洪鑫等[20]對2016 年對廣東出口消費品認證認可和質量水平問卷調查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與鄧氏灰色關聯分析發現,認證認可對消費品質量有著一定的正向影響;鄭妍妍等[21]使用回歸方法和傾向評分匹配方法分析了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對中國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發現,國際質量標準認證能夠增加企業出口的概率和銷售規模;鄭方輝等[22]建立計量分析模型對珠三角城市2012—2020 年12 個主要出口行業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認證認可對行業的導向作用較為明顯;陳雨生[23]等針對食品安全領域研究了認證與追溯體系耦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條件,提出認證與追溯體系耦合監管的策略。
已有相關文獻對認證認可評價體系構建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啟示,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無論是在市場實踐還是在學術研究領域,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體系的有效性、對產業經濟的影響促進作用等方面,技術方法體系尚不完善;(2)相關成果主要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的研究較少,且評價的維度和精度尚有不足;(3)同一行業在不同時期的認證認可評價指標權重會發生變化,近年來出口企業產品質量所依賴的生產標準相較之前可能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趨勢和特征。因此,鑒于參考依賴是人類評價分析事物規律的普遍模式,本研究引入熵權-平均解距離評價方法(EDAS)方法,從整體上測度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的實施應用水平。其中,熵權法是基于信息熵來確定各指標的歷年動態權重;EDAS 則根據各評價指標與平均水平的正、負向距離,得出被評對象相對平均水平的優劣勢情況。熵權-EDAS 方法是由Keshavarz-Ghorabaee 等[24]學者提出用以解決指標間相互沖突難以調和的問題,以消除專家組對方案的評價指標的偏差風險的方法,其中蘊含的折中思想顯然更加符合決策集體的實際利益[25]。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以平均水平作為參照來比較分析事物,而EDAS 方法正是聚焦于平均水平線的一種決策方法。基于EDAS 的評價模型來評測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發展水平,既可以了解各指標因素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程度,進而識別造成不同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發展水平差異化的主導因素,又可以通過與平均解的關聯程度體現各出口制造業的認證認可發展水平差異。
評價服務于發展決策,本研究的評價目標旨在對認證認可在出口制造業實施應用整體狀態水平進行量化的綜合性評測,挖掘問題、找尋差距,進而為促進認證認可業態健康發展和效用發揮提供政策決策依據,為此,評價視角和內容要基于認證認可實施工作特點及其對出口制造業的效用。
認證認可在出口制造業的實施應用,是指受認可的認證機構依據相關標準和規范對出口企業的產品、服務、管理體系的合格評定過程,在認證實施過程中企業必須依據相關標準和規范不斷改善自身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建立有效的技術和管理體系,以滿足認證認可相關符合性、獲得認證證書,從而向出口國家或地區傳遞市場信任信息、突破貿易壁壘,順利進入海外目標市場。認證認可的實施內容主要包括產品認證和管理體系認證兩方面。產品認證是按照相關標準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等方面符合性進行評定,如歐盟的CE 認證、美國的UL 認證等;而管理體系認證是對企業的生產過程管理體系的符合性進行評定,如:ISO 9000 認證、ISO 14000 認證等。因此,對于評價認證認可在出口制造業的實施應用水平,業內企業產品認證和管理體系認證的數量、層次、質量等方面的狀態水平是評測的重要觀測點。認證認可的依據是標準,標準是組織現代化生產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條件,認證過程的實質是將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貫徹到企業制造過程的活動。認證認可傳播了標準、推動了標準的實施應用,在從標準制定到轉化為企業經營管理行為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因此,從認證認可應用實踐的視角來看,標準的作用是基礎性的,它既是認證認可的依據,又是規范和評定企業經營行為的指引和標桿。顯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對標準的掌握和應用水平是制造行業開展認證認可實施應用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評測制造業認證認可發展水平的重要觀測面。
綜合而言,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發展水平的評價,一方面要體現認證認可在出口制造業實施應用的整體水平,揭示出口企業產品認證和管理體系認證的綜合狀態和層次水平;另一方面要反映出口制造業應用認證認可的基礎條件,揭示出口企業對相關標準的認知水平以及標準在其各生產制造環節的貫徹程度,并以此建立評價技術體系。
基于以上理論分析,從認證認可基礎(base,B)和認證實施(execution,E)維度構建BE 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 所示。

表1 認證認可水平評價BE 指標體系
設有m個被評出口制造行業、n個評價指標,第i個被評出口制造行業的第j項指標值xij(i=1,2,…,m;j=1,2,…,n),構建原始決策評價矩陣X為:
3.3.1 數據標準化處理
因本研究所構設的指標均為正向指標,故在得到了多指標的評價矩陣以后,可用如下公式得到規范化評價矩陣R:
式(2)(3)中:λ表示調節系數,且0<λ<1;
3.3.2 認證認可水平評價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在權重信息未知的情況下,大量學者采用主觀賦權法用于確定指標權重,如范峰源等[26]采用層次分析法、王良健等[27]采用專家打分法等,而這一類的主觀賦權法都存在著受決策者經驗影響的弊端,主觀隨意性較大。在具體的認證認可BE 指標體系中,由于每一年出口企業所面對的國內外環境不同,專家判斷某一指標的權重水平可能受限于其在所處時空的環境難以判定過去出口企業所面臨的實際處境,從而導致最終評價結果受到影響。為克服此缺陷,借鑒李麗等[28]的做法,采用信息熵值法計算指標歷年權重,具有較強的數學理論依據,且保證所得到的動態指標權重更具客觀性。
假設在有m個被評出口制造行業、n個評價指標的評估問題中,第j個評價指標的熵hj為:
式(4)中:i=1,2,…,m;j=1,2,…,n;
那么,第j個指標的熵權wj為:
3.3.3 基于熵權-EDAS 模型的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水平評價方法
步驟一:計算所有被評制造行業在各評價指標下的平均值,得到平均值矩陣AV。
式(6)中:AVj表示的是所有制造行業在第j個評價指標上的認證認可發展綜合水平。
步驟二:根據指標類型,計算被評制造行業與平均解的正向距離(PDA)與負向距離(NDA)。因研究采用的指標屬性均為正向,故
式(7)(8)中:PDAij和NDAij分別表示第i個被評制造行業在第j項評價指標下的評價值與平均解的正負距離。
步驟三:確定所有被評制造行業的PDA 和NDA的加權和。
步驟四:將所有被評制造行業SP 和SN 值歸一化。
式(11)中:NSPi表示第i個被評制造行業的標準化正向距離;式(12)中:NSNi表示第i個被評制造行業的標準化負向距離。
步驟五:計算各被評制造行業的評估得分(AS)。
式(13)中,0 ≤ASi≤1。ASi第i個被評制造行業的綜合得分,ASi值適當地拉大不同制造行業認證認可水平評價得分之間的差異性,適合于比較不同制造行業認證認可發展水平的差異性。ASi值越大表示該出口制造行業的認證認可發展越好;反之則越差。
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產業體系完備,其出口制造業的市場化、國際化程度非常高,各產業要素已經深度融合于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之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支撐和引擎?;浉郯拇鬄硡^的出口貿易與加工制造環節緊密相連,依托香港地區作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的優越地位,出口企業的總公司普遍在香港注冊,并在香港承接海外訂單,而出口產業鏈的制造環節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九市。為全面、真實、客觀地反映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實施應用的整體情況,遵循系統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則,以珠三角九市玩具業、照明設備業、服裝業、家用電器業、鞋業、音視頻設備業、仿真飾品業、家具業、食品接觸品業、信息技術設備業、箱包業、加工食品業等在內的12 個出口制造行業作為樣本,通過在2012—2019 年連續8 年開展相關出口企業認證認可情況問卷調查,共獲得有效樣本數據13 000多個(見表2),由于受回收有效樣本數量等因素影響,2015—2016 年合并為一次調查。

表2 有效樣本的地區年度分布 單位:個
基于問卷數據,分別計算出認證認可水平評價各級指標的得分情況,同時借助Excel 等數據處理軟件計算得出12 個出口制造業每個年度的認證認可發展綜合水平平均值(見表3)。其中,認證認可水平總指數反映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行業認證發展整體水平。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發展水平總指數變動區間為[0.666,0.739],均值為0.697,總體上屬于中等略微偏上水平,最高分出現在2018 年,最低得分在2014 年為0.666。從各年分值變化情況來看,認證認可水平總指數呈現出先增后降的波動態勢,總體呈現較好增長態勢,在2018 年后有一定的下降趨勢。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行業認證發展依然呈現較強的曲線增長趨勢,側面揭示出認證認可作為突破各類貿易壁壘的重要舉措受到了各類出口企業的青睞。

表3 粵港澳大灣區12 個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發展綜合水平平均值的年度分布
在一級指標中,認證實施的得分相對更高,分值變化區間為[0.651,0.752],平均得分達到0.698,期間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倒“V”型波動發展態勢,最高和最低得分分別出現在2017 年和2015—2016 年,表明接受認證認可的企業整體上呈現波動增長態勢;而認證認可基礎指標得分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平均得分為0.696,略低于認證實施指標,期間并呈現波動增長態勢。近年出口制造業面臨的國際上技術壁壘措施不斷強化升級,認證依據的標準要求不斷提升,因此認證認可基礎指標增長相對滯后,認證認可產業低端供給過剩和高端供給不足的矛盾日趨顯著,加之貿易摩擦、新冠疫情以及勞動力成本等因素影響,出口企業生存壓力較大,認證實施應用增長動力不足。
基于二級指標繪制雷達圖,如圖1 所示,雷達軌跡越靠近外圈的指標具有一定相對優勢,雷達軌跡螺旋擴張說明指標具有一定增長趨勢??梢?,認證認可基礎對應的所有二級指標的雷達軌跡均存在螺旋擴張趨勢,但在2018 年普遍有所回落,其中質量控制標準指標的雷達軌跡處于最內圈,說明其發展相對滯后,也一定程度說明出口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日趨嚴格的各類標準的貫徹程度有所滯后;標準認知指標均值最高,但其雷達軌跡在2017 年后表現有略微收縮態勢,說明當前國際貿易摩擦日趨嚴峻、壁壘措施更新層出不窮,更加嚴格的標準不斷出臺發布,出口企業疲于應對、略顯乏力;產品檢驗標準指標的雷達軌跡基本處在外圈,但在2019 年出現大幅回落,說明其同樣受國際貿易環境影響而波動,出口企業對認證認可基礎條件的投入和積極性受制于外部生存環境。認證實施維度下的二級指標中,產品認證總體發展態勢相對更好,其雷達軌跡整體呈現一定的螺旋擴展趨勢,得分均值達0.692,臨近中等水平,表明出口企業對產品認證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大;管理體系認證指標的雷達軌跡波動較大,整體發展處于中下水平,改善空間較大,也反映出管理體系認證的實施投入更大、應用要求更高,管理體系認證在出口制造業的實施應用受貿易環境和企業生存壓力的影響也更大、更容易波動。

圖1 2012—2019 年粵港澳大灣區12 個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二級指標演變情況
AS 值能夠反映各個出口制造行業之間的差距與優劣之處,在認證認可發展水平評價過程中,以這種折中的平均水平作為參考標準,能夠比較不同出口制造行業認證認可發展水平的平衡性。如表4 所示,AS 值結果反映出不同年度、不同行業的認證認可發展水平差異更趨顯著。從總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水平AS 平均值在[0.412,0.552]區間內,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2019 年AS 均值達到最高,反映出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發展總體水平不斷增長的趨勢。具體到各行業層面,AS 值呈現出較明顯的行業差異性,家用電器行業認證認可發展水平和穩定性最高,年均AS 值達到0.755,且各年的AS 值都在平均水平0.474 以上;其次是信息技術行業,年均AS 值為0.673;再次是玩具行業,年均AS 值為0.668。而服裝、箱包、制鞋、家具等4 個行業呈現非常明顯的劣勢,各年AS 值都在平均水平0.474 之下,年均AS 值非常小,在[0.211,0.306]區間內變動,這些行業勞動密集型特征明顯,其認證認可應用發展的提升空間巨大。

表4 2012—2019 年粵港澳大灣區12 個出口制造業AS 值的年度分布
綜合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業認證認可發展總體處于持續增長的趨勢,但在行業層面呈現出較明顯差異性。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呈現出較明顯的認證認可發展水平優勢,如:信息技術設備、家用電器等行業,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認證認可發展呈現較明顯的劣勢,如:服裝、箱包等行業。這些也一定程度上說明,認證認可作為一種國際通行的質量治理工具,其應用發展水平與行業的制造技術、科技創新、規模結構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性。
4.4.1 存在的問題
(1)各行業認證認可發展水平不平衡。從各行業認證認可水平總指數評價結果來看,技術密集型和新興行業的認證認可水平普遍較高,如家用電器、信息技術設備等行業;而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制造行業的認證認可水平發展相對滯后,對認證認可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如箱包、服裝、鞋業等傳統制造業行業。
(2)認證認可基礎發展相對滯后。從得分情況來看,認證認可基礎的發展要滯后于認證實施,反映出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行業具備了一定的認證實施應用水平,但這種認證實施尚未轉化成良好的認證認可基礎應用效應。主要原因在于近年來全球性貿易摩擦加劇、中美貿易摩擦反復升級等因素影響,認證認可的效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加之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稀缺程度不斷上升、環境保護要求不斷增強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出口企業對認證認可的實施應用投入也受到了影響。
(3)管理體系認證整體水平相對偏低,企業提升改善動力不足。管理體系認證對企業產品質量、品牌能力、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對出口產業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受國際貿易摩擦不斷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出口企業對管理體系認證的關注度降低。實際調查也發現,一些出口企業即便通過了ISO 9001 管理體系認證,但由于缺乏較好的維持機制,無法持續完善,最終也不得不荒廢。
(4)認證認可產業供給適用性不足。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認證認可服務種類與新需求不對稱,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和居民消費水平直線上升,如新能源、半導體領域等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不斷出現,認證認可種類尚不能適應出現的新需求,因而導致部分領域認證認可出現空白;另一方面,認證認可的應用機制需進一步適應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如強制性產品目錄如何根據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來調整。此外,認證認可活動存在重復現象,如在食品領域方面存在不同類型認證在對象和目的方面的雷同的情況,增加了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負擔和困擾。
4.4.2 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非市場性制約因素的增多削弱了認證認可的國際市場信任傳遞作用。近年來,以往常見的技術壁壘、綠色壁壘、藍色壁壘等形式已逐漸上升為國際貿易摩擦,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出現了更多非市場性的制約因素,使得認證認可的國際市場信任傳遞作用被新的關稅措施和政治壁壘措施阻斷,認證認可的效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出口制造行業認證認可的發展;同時,傳統制造業行業受經濟發展新常態時期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資源緊缺、環境保護加強等因素影響較大。
(2)認證認可依據的標準體系不健全。首先,標準水平的先進性有待提升。中國工業標準中仍有相當大的比例低于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國家標準對國際先進標準的采標率基本維持在40%~50%之間[29],監測標準低、檢測方法手段不足。其次,中國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日益增強,由中國提出和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逐年增加。其中,特別是在高鐵、核電、通信等領域,中國在國際標準上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的跨越。在ISO 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制定的2萬多個國際標準中,以中國為主提出或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比例僅為1%左右[29]。第三,標準的適應性和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長期以來,由于國內的標準立項過程的市場驅動機制不強,企業參與標準制定的意識較為淡薄,標準制修訂過程缺乏開放性和透明性,標準實施狀況反饋機制缺乏,致使所制定和實施的有關標準不能與國際市場、全球經濟發展相吻合。
(3)本土認證機構品牌、資質不足,國際市場競爭力弱。與認證認可密切關聯的檢驗檢測機構存在“小、弱、散”的特點,組織規模普遍偏小、檢測能力弱、空間布局分散,呈低水平同質化的發展態勢,認證能力水平低端供給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矛盾突出;并且,認證認可檢測檢驗產業鏈上游的檢測技術裝備、檢測材料等環節技術水平也比較落后,難以跟上精確、快速在線、智能、高通量、非定向發展的檢測技術發展趨勢。此外,高端精密檢驗檢測裝備普遍依靠進口,檢驗檢測供給側存在較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和能力短板,制約了認證認可的發展及其效用的發揮。
本研究通過橫向測算與縱向對比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制造行業認證認可整體處于中等水平,認證實施水平是其優勢項,其中產品認證水平為認證實施水平的最優組成部分,能夠為出口貿易提供基本的質量認證保障;而認證認可基礎的改善空間較大,尤其是產品質量控制標準方面的提升,是保障出口商品質量整體上提高的關鍵環節。分行業來看,12 個出口制造行業的認證認可水平參差不齊,信息技術設備、家用電器等技術密集型和新興行業認證認可水平普遍較高,且增長優化潛力最強,鞋業、服裝業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制造行業的認證認可水平提升需求較大,且鞋業行業認證認可水平優化提升潛力較弱。不同出口制造行業在不同年份的優勢指標會隨著時間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趨勢與改變,但在不同方面都有待優化。
基于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深化認證認可制度和體系改革創新,打造面向高質量發展的認證認可現代市場治理體系。首先,要針對新時期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深化認證認可體制改革,完善認證認可創新發展機制,建立健全多元參與、各負其責、共同推進的認證認可體制機制,打造形成服務于高質量發展的認證認可現代市場治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認證認可“保底線”職能,大力促進認證認可拉高線效應,創新自愿性認證制度,通過簡政放權、建立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相關從業機構的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通過第三方認證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增強品牌信譽、提升市場競爭力。
(2)促進認證認可建設與實施智能制造融合發展。首先要將認證認可創新與出口制造業創新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認證。其次,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出口產業智能制造實踐行動中不斷推行和貫徹國際先進的產品質量標準和管理體系標準,積極將各類體系認證中的先進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融入企業智能制造應用中。第三,大力推進認證認可數字化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融合發展,完善認證認可數字化基礎設施,促進認證專業管理軟件、數據應用終端等技術發展,不斷探索基于數據互聯校驗的定制化生產認證、基于網絡化制造的“互聯網+認證”等。
(3)實施品牌戰略,努力提升認證機構專業能力和品牌形象。一是要強化政策激勵引導,完善認證認可行業品牌培育、發展、保護政策和機制,營造良好的品牌成長環境。二是鼓勵認證機構通過權威認可機構的認可,提升專業能力,面向全球市場增進各方信任。三是支持大型龍頭認證機構發展綜合型一體化服務,培育一批行業龍頭領跑型機構或企業,打造一批國際知名認證品牌。四是支持中小型認證機構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提升專業化、特色化服務能力,在重點專業領域內培育一批單項冠軍、隱形冠軍企業,形成特色品牌優勢。
(4)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建立國際先進的標準體系。首先要進一步加強認證認可標準體系的建設,不斷完善中國認證認可標準體系,促進認證認可標準的國際合作互認,推動實現“一個標準,一次評定、全球承認”的認證認可,大力提升中國認證認可在全球市場的有效性。二是要緊密跟蹤國際先進的質量標準體系動態,通過合理吸收或等同轉換等方式,不斷完善和健全中國產品質量標準。三是要不斷增強參與國際標準化治理能力,大幅增加與主要貿易伙伴國家標準互認數量,不斷提升中國標準的國際影響力,逐步邁入世界標準強國行列。
(5)不斷增強和提升認證認可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效用。一是要大力提升認證認可對產業高質量發展適用性,鼓勵發展具有行業特色的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研發具有出口商品行業特色的認證標準和認證服務。二是要結合出口企業質量管理實際情況,積極推進體系認證與當代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融合發展。三是推動不同類型管理體系認證的有效整合,鼓勵發展多管理體系整合認證、研發多管理體系“一體化”的認證服務,以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為基礎,結合企業質量管理實際需求,融入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等管理體系認證,形成系統化高效的綜合管理體系,實現“1+1>2”的整合效應。四是大力發展“互聯網+”認證認可業態,探索利用互聯網及云計算等新技術對管理體系整合認證的模式創新,提高認證效果、降低認證成本,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升認證認可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效用。
注解:
1)數據來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全國認證認可信息服務平臺》,網址:http://cx.cnca.cn/CertECloud/index/index/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