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作者:王明建,江濤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8753-1
出版時間:2016 年7 月
定價:65 元
實訓,從字面上理解,即實踐與培訓的結合,在現代教育概念范疇內,實訓是職業技能實際訓練的簡稱,是指在學校控制狀態下,按照人才培養規律與目標,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應用能力訓練的教學過程。高校實訓類課程就是為加強學生勞動能力培養,全面提升其創業就業能力的實踐性課程。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如何幫助學生順利地從“學校門”進入“單位門”成為叩待解決的主要問題,與此同時我國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學校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和崇尚勞動的價值觀,還要借助學校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知識、技能應用于社會實踐,并能自主解決日常生活與自身職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在此背景下,如何構建與創新高校實訓類課程體系,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面臨的首要課題之一。
由王明建、江濤編著的《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一書,以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政策為導向,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引下,在現實狀況的基礎上,對高校實訓類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創新進行了深入研究,并為實訓類課程體系的構建闡述了具有現實意義的實踐路徑。閱讀全書,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高校越來越重視實訓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創新具有其現實依據。一是教育改革導向的影響。在倡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下,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實訓課程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找到理論與實踐的契合點,并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通過所學知識和理論的應用,解決實際問題。二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就業競爭愈演愈烈,現代社會對于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學生不僅要有深厚的知識儲備,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就要求高校教育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三是促進個人發展。實訓類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精神和勞動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提升個人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并且通過實踐操作發現和發展潛能,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增強競爭實力。
作者在具體探討如何進行高校實訓類課程體系建設和創新之前,針對開展實訓課程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開了詳細論述。首先,實訓課程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提升實踐能力,在未來的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實訓課程的訓練,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與其所學專業相關的實踐經驗和工作技能,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其次是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現代社會的就業門檻越來越高,就業市場的競爭力仍在不斷上升,而同時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畢業生往往更受歡迎,尤其是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勞動技能。因此高校實訓類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鍛煉自己,提高個人的就業競爭力;最后是有助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人才培養。實訓類課程是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有助于推動教育從傳統的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的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在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綜合型人才的培養。
通過深入研究和分析,作者為高校實訓類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創新提供了科學可實施的方法路徑。一是加強學生就業指導。在開展實訓課程之前,要讓學生明確所學專業的對口工作和未來可發展的空間,高校要加強對學生就業需求的指導,幫助學生制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為其提供豐富的就業信息和專業技能培訓。二是強化實踐環節。加強實踐訓練與理論學習的結合,將實踐環節作為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實踐過程中,積累實踐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開展多元化的實訓形式。高校實訓類課程不能只依靠傳統的實驗室實操這一實踐形式,還需引入企業實訓、社會實踐、項目模擬等多種形式,豐富實訓內容和途徑,通過不同形式的實訓,多方面培養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逐步提升實踐水平和技能。
高校實訓課程的建設與創新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在具體闡述實訓課程現實發展背景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并總結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現實意義的科學策略,對于高校實訓類課程體系的構建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