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什么是生態語言學》
作者:黃國文,趙蕊華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 年8 月
ISBN:978-7-5446-5958-1
定價:26 元
詩歌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借助凝練且富有韻律的語言,生動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與情感,詩歌語言字句斟酌、意象豐富,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體現。也正是因此,在詩歌翻譯的過程中,想要使譯文與原文在韻律、風格、表現形式、內涵意義等方面完全對應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不過,盡管如此,我國歷代翻譯家依舊前赴后繼,致力于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筆者基于黑龍江省省屬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基金項目“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歌及其英譯研究(項目基金號:KYYWF10236190132)”的研究成果,并參考圖書《什么是生態語言學》的基本內容,探究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的美學內容,旨在幫助人們對古典詩歌英譯的美學原理形成基本認識,給古詩詞翻譯工作帶來重要啟發。
《什么是生態語言學》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于2019 年出版的一本外語學術普及類圖書,由黃國文、趙蕊華共同編寫。全書共分七個組成部分,分別講述了生態語言學的經典研究范式、學科屬性、興起與發展歷程、交叉性,國外學者對生態語言學的研究狀況與不同看法,他國研究所帶來的啟示,中國學者的本土化研究,系統功能語言學視域下的生態語言學研究以及對生態語言學的未來發展預測等。其主要特點在于以問題為導向(整體由71 個問題構成),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為人們講解了生態語言學方面的基本內容。
生態語言學是近幾十年新出現的一門學科,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這點在我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生態文明作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舉措,早已深入人心。而生態問題本質上屬于價值負載方面的問題,想要切實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必須有符合自身國情的解決辦法。黃國文、趙蕊華兩位作者所編寫的《什么是生態語言學》,便是在堅持生態和諧共生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語言學方面的研究與探索,是我國在該領域第一部著作,與國外相關著作存在很大不同,展現出了中國學者的獨特學術探索視角。該書信息豐富、邏輯嚴謹、文字簡練、編撰科學、章節連貫、結構完整,有著極強的學術性與知識性,可以幫助人們快速了解生態語言學之大觀。
古典詩歌作為一種內涵最豐富、語言最精煉的文學形式,其中積淀了深遠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從翻譯美學的角度來看,語言美屬于是一種審美信息結構,存于語言之中,在意會的同時亦可言傳。因此,研究者可以對其加以分析、解剖,然后逐步進行完善。從基層角度看,語言美的出現在于詞語搭配的優化。其次是音韻美。古典詩歌中的韻分為氣質美與音樂美兩個方面。我國的文論、詩論等一直都非常重視“韻”的營造。古代著名文論家陸明雍就在其《詩鏡總論》寫道:“有韻則雅,無韻則俗。”韻對漢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會直接影響其效果、力量、品味與活力。漢語的音美不僅體現在節奏、韻律、高低上,還表現在音調上,四聲聲調是中華語言中最富特色的地方,而古典韻律詩便是以不同聲調之間的平仄搭配為特色的。最后是意象美。在中國詩學中,詩歌意象是一個關鍵內容,是傳統詩詞創作的基本要素。現代著名翻譯家朱光潛認為,每首詩歌的境界都離不開情趣與意象。“情趣”在乎于“情”,“意象”在乎于“景”。對于中國古典詩歌來說,意象是其絕對的靈魂所在。
就詩歌翻譯而言,形神兼似是其最高境界。在翻譯古典詩歌的過程中應自覺遵守“以詩譯詩”的工作原則,充分考慮形式與內容,實現形神兼似,將原詩的節奏美、形式美、意境美、音韻美、風格美、情感美等最大程度地再現或遷移出來。不過,詩歌翻譯難度很大,古典詩詞翻譯尤甚。若是無法實現形神兼似,就必須著力實現生動傳神,使翻譯保持原詩詞的意境與意義。只有將意境、神韻譯出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歌翻譯。首先,要做好對原詩詞的風格特點的分析。我國的古典詩詞從先秦《詩經》到漢樂府、再到唐詩宋詞,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具有各種各樣的風格與形式,主旨多彩而豐富。而不同的主旨則會造就不同的創作風格,無論是使用的意象,還是表達的意境,都有很大不同。因此翻譯時要格外重視其風格特點。其次,要做好對原文修辭手法的應用分析。我國的古典詩歌創作往往會使用大量的修辭手法,翻譯者只有做好對作者所用修辭手法的準確把握,在情景交融的基礎上實現人化與物化,才能把原作品中的修辭藝術效果成功在譯文中再現出來。
綜上所述,通過閱讀《什么是生態語言學》,全面了解系統功能語言學在生態話語分析中的可操作性與可應用性,深入研究古典詩歌的風格特點與修辭手法,有利于使譯文形神兼備,也有利于古典詩歌的英譯工作發展,從而為大眾呈現出最佳的譯本,更好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