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第2 版)》
作者:蘇文平 等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3-1115-9
出版時間:2022 年12 月
定價:49 元
大學生就業是當今社會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在現今高校大規模擴招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驟然增加,如何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成為眾多大學生的發展難題。為此,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專門機構,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格外注重對大學生就業職業能力的培養,并以提升就業能力為導向,幫助更多大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而為社會培養更為專業的職業素質人才。本文基于2023 年度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慢就業’成因及對策研究”(SZ20230301)的研究,參考由蘇文平等編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第2 版)》一書,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相關問題進行探究。
本書共分為五個篇章。第一篇為生涯喚醒,指出大學生面臨的糾結及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必然性。第二篇為全面認知自我,通過自我探索,大學生可對自己的所學專業、興趣愛好、素質能力以及價值觀等進行剖析并實現自我評估。第三篇為認知外部世界,闡述職業和職場的內涵、崗位任職要求以及職業發展軌跡等。第四篇為生涯目標決策、行動規劃與實施,通過對自我與外部的認知,學生可以制定自身的職業生涯目標,并據此制定規劃實施方案,提升自身的職業素質與能力。第五篇為個人職業生涯管理,介紹了大學生應如何設計并實現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如不同年齡段的職業方向與目標以及應對此規劃的可靠策略等。
一、就業能力的定義及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意義。廣義上認為,就業能力不僅是指找到一份合適工作的能力,還包括順利完成工作、保障職業生涯良好發展的能力。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繁榮帶動著人才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大學生作為未來職場的主力人群,不僅要面對從單純的校園環境到復雜的職場環境的轉變,還要具備將學習能力延伸為工作能力的思維。種種因素導致當前大學生需不斷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以能夠贏在進入職場的起跑點;這使得高校在開展教育時要以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為導向,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職業生涯規劃,為其日后參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于學生個人而言,就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是因為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處理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面貌與職業精神和素養,學生要將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技能以及觀念和態度融合在日后的職業活動中,并經過職場的磨煉形成一定的能力。顯然,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有助于學生豐富自身的社會實踐經驗,提升自己應對挑戰、解決難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專業知識與其他社會能力的掌握更加全面,個人的綜合素質得到大幅提升。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而言,這是使其受益終生的事情。
對于社會而言,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可以滿足社會發展的用人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對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并具有良好精神素養的人才的需求愈發激烈,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也更加嚴格。這就導致很多初入職場的大學生難以適應不同于校園的職場環境,從而產生迷茫、焦慮等不良情緒。通過高校針對大學生就業能力開展的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對職場的生存環境有更加透徹的了解,在進入職場后也能迅速轉換身份并適應當下的環境。如此一來,大學生就能夠提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推動社會更加高質量地發展。
二、大學生就業情況發展現狀。當前我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每年畢業生的數量都在不斷增加,但用人崗位卻相對較少,如此不對等的供需關系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大學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也充滿不確定性。
第一,大學生的自我定位與求職觀念較為傳統。隨著社會發展,我國的就業市場與機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現今很多大學生仍習慣于傳統的思維模式,沒有意識到自身面臨的就業危機,并且就業觀念畸形,認為理想的職業應是高起點、高薪酬,因此在進行求職選擇時,他們更趨向于發達城市中的大企業,從而忽視了小城市和基層單位的用人需求。但大城市中人才與崗位不平衡的供需關系導致學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就業形勢愈發嚴峻。為應對此困境,高校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升其就業能力,使其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第二,大學生自身專業素質與社會用人需求不匹配。盡管我國已針對教育事業進行了多次改革,但總體而言,我國的教育模式仍較為傳統和單一,高校在開展課程教學時,總是以理論教育為主,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這就導致學生空有理論知識而沒有行動能力,進而很難立即適應職場對個人能力的要求。同時,當今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部分高校教育缺少相應的人力物力資源支持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如某一行業開發了新型軟件,而學校可能沒有余力作為教育資源提供給學生,學生也就無法習得相應的技術,因此高校培養的學生很難符合社會的用人需求,大學生的就業就變得更加困難。
總之,就業觀念不正確、就業能力不充分等問題導致大學生極度缺乏就業競爭力。如此嚴峻的就業現狀亟需改進,如何培養符合社會用人需求的職業人才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開展以就業能力提升為導向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以保障其未來的發展也成為高校未來努力的方向。
三、以就業能力提升為導向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應有之義。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對個體職業生涯乃至整個人生進行系統的、持續的計劃,通過對自身興趣、愛好和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與分析,確定自身的職業方向、未來奮斗目標,并為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由職業定位、目標設定以及通道設計三部分組成,其目的有兩個,一是謀求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每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優勢與劣勢,一個合適的崗位可以讓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與能力,實現自我價值;二是通過職業規劃來尋求廣闊的發展前景,確保人生每一階段的工作發展都符合預期,使薪酬增長、職位晉升等目標都得以實現,為日后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對于學生個人而言,合適的職業選擇往往會影響其未來事業的成敗與生活的幸福程度。實施生涯教育可以輔助學生運用科學、專業的理念與方法來解決自身職業與前途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大學生做好準備工作,通過回答以下問題使其對自身情況進行深度分析。第一個問題是自己適合從事什么職業。在回答此問題時,教師應要求大學生綜合考慮自身的興趣愛好、擁有的專業技能以及自身的職業傾向和目前所處的職業發展階段。這是因為大多數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探索階段,對未來的職業規劃仍處于迷茫期,這便需要學生通過自省來構建和完善的自我認知體系,從而初步確定職業生涯的發展趨向。第二個問題是自己該通過哪些企業和崗位來完成職業道路規劃。為準確回答此問題,教師需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心儀企業和崗位的需求,并考慮自身是否滿足招聘要求,進而從中做出最優選擇;若沒有合適的企業與崗位,學生就應擴大考慮范圍,調整自己的目標企業與意向崗位。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好企業與崗位后,教師還應讓學生制定職業發展的短期規劃,即崗位晉升規劃、個人才能完善規劃等,例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和學習能力來制定一年或五年內向哪個職位晉升、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詳細職業規劃。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選擇的企業與崗位來對自身的就業能力進行針對化的訓練,以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同時,教師也應該讓學生對可能在職場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預測,并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對于職業生涯中發生的其他變化,學生也應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與方案。
對于高校而言,采取合適的教育方式來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十分必要。首先,高校應完善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建設。目前我國教育界并未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統一,其教材內容、教學方式等都較為松散;很多高校也并未意識到開展這一課程的重要意義,僅將其當作一項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受此影響,學生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價值較低。針對此問題,我國教育部門應與高校聯合起來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完善,通過統一教材內容與形式等方式強化這一課程的建設水平,從而讓更多的教師和大學生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重要性。其次,高??赏ㄟ^完善師資力量來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我國高等院校開設此課程的時間并不長,因此缺乏專業的教師團隊。學校應通過聘請專業的教師團隊或引入外部職業人才的方式來提升師資力量,這些教師可通過講解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來啟迪學生,為學生的就業發展提供指導。外部職業人才的引入還可讓學生充分了解該職業的實際發展狀況,為想要從事該職業的學生提供更為可靠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另外,學校還可為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可靠的就業信息,具體通過建立就業信息網站與公布欄等方式為學生完成其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包括企業對招聘人才的需求、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以及校友名單等。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來完善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提升就業能力,進而提升學校的就業率,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專業人才。
總之,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環境,大學生與高校都應主動做出改變,以實現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為目標,完善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幫助下,學生應改變就業觀念、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制定屬于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讓自身的才華能夠得到充分的施展,獲取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