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機制及行動》
作者:陳武林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15-9078-2
出版時間:2023 年8 月
定價:80 元
客觀上,盡管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及指標眾多,但“知行合一”無疑是最重要的標準及共識度較高的指標。而將“知行合一”映射于高校教育場域之中,其中“知”表現在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個人品質等方面,而“行”主要表現在實操、實踐及實戰等維度,其中就包括特定領域人才在特定職業場景中的生產、研發、管理等能力。所以,高校必須重視“知與行”的統一,主動將學校教育培訓與職業生涯規劃銜接起來,以保障高校學生畢業之后有落腳之處、有成長機會、有發展空間,從而改善“畢業就失業”的困境。
然而,現實維度下的傳統高校教育機制及行動模式,并不具備將學校教育培訓與職業生涯規劃統一起來的功能,這就要求高校從內部改革著手,系統性重構教育實施途徑與手段,為學生建立一座“從課堂情境到職業場景”的過渡橋梁,這也正是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及實施的價值所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機制及行動》一書由陳武林編著,該書將創新創業教育定義為一種“認知教育”,強調它的功能并非是為了讓學生真正意義上“創造出來”及“創新生成”具體的實物,而是塑造出對創新創業的積極意識、掌握特定職業的基本規律。基于此,該書詳細介紹了創新創業運行原理、機制構成、行動載體及影響要素,以及提出高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行動的可行建議,對于了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與解決相關問題具有指導和啟發意義,對上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就業育人’實踐與研究”開展也具有參考價值。
該書理實一體、論證充分,清晰解讀出創新創業與職業生涯脫節的根本原因。該書建立起“創新創業”與“職業生涯”的關系模型,基于理論、實踐兩個維度闡釋整個高等教育的思想觀念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提煉出創新創業與職業生涯在教育場域內脫節的原因、加以解讀。一方面,兩者在時空維度上并不統一,其中創新創業教育被界定為高校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一,往往與特定專業高度綁定,而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個教育方向,已然下沉到基礎教育范疇(如高中階段),事實上仍有更進一步下沉的空間,如配合學校教育中的“遠大理想”概念下沉到學前、小學教育場景中,時空上的不對稱性必然導致兩者脫節,同時還存在計劃外變量的影響,例如專業與職業完全切割的情況。另一方面,理論研究與實踐執行不同步,盡管“創新創業”與“職業生涯”兩個概念都著眼于高校學生畢業之后,但教育及規劃場景仍滯留在高校學生在校階段,缺乏真實就業、創業及職業條件支持,這就導致理論研究長期領先于實踐執行。
該書通過調研、整合案例,深入分析了創新創業教育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該書并未局限于理論探究,通過對粵港澳、珠三角等區域高校的調研,整合法律類、管理類、機械類等相關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案例,讓讀者明了創新創業教育對職業生涯規劃有何影響。整體上看,“雙創教育”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歸納如下:首先,通過系統的“雙創教育”,能夠讓學生了解自身職業生涯的上限,因為無論是創新活動還是創業挑戰,都需要高校學生去執行一系列計劃,即立足“所知”開拓“所行”的條件與資源,這一過程中可以幫助個體檢驗能力和查找不足,避免學生進入職業場景后一腔熱血淪為一地雞毛。其次,親身參與“雙創教育”之后,能夠幫助高校學生做好運維職業生涯的準備。事實上,“職業生涯”概念具有復合型特征,它既是長期性的,也是動態性的,不可能完全按照規劃去執行和落實,為了能夠更接近學生預設的職業生涯目標,充足準備是不可忽視的,“雙創教育”可以兼顧知識、技術、人格、道德、協同等多領域的素養準備。再次,“雙創教育”可以讓學生提前適應就業,因為創新活動及創業挑戰均屬于就業范疇,相當于提前為學生開啟了職業生涯體驗之路。
該書目標清晰、方法具體,提供了創新創業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融合途徑。圍繞著職業生涯規劃穩步實現這一目標,該書第六章提出了“雙創教育”的行動建議。一是打造“雙核互動”模式,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核是“穩定就業”,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核是“自我定位”,高校應同等重視、加強關聯,從教育科目、實施手段、考核標準等方面促進兩者融合。二是樹立學科交叉的創造精神,以確保高校學生成為職業人之后具備多元化能力,也徹底打破“專業與職業必須一致”的偏執認知。三是有意識地強化大學生的職業執行力,尤其“雙創教育”的成果方面,不應只停留在方案設計、競賽成績等層次,應該通過產教融合的創業實踐促成成果,這有助于增強職業生涯規劃落實的信心。綜上,該書為讀者闡釋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合理機制與詳細行動方案,該書可作為高校職業教育的教材,也適合學生研讀獲得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