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英漢翻譯與跨文化交際教程》
作者:楊晶佩宜,李曉潔,姚洋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9065-6
出版時間:2022 年7 月
定價:82 元
立足全球一體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已然成為不同民族、地域人們交流的常態,而作為黨和國家、民族與社會的重要思想財富,“紅色文化”如何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實現有效外宣,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值得關注的課題。客觀上,紅色文化起源于馬克思主義,它有著先天的國際化背景,同時又與中國國情、中國革命和中國文化緊密相連,所以被賦予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基于此,在外宣翻譯過程中既要注重紅色文化的國際精神屬性,也要強調紅色文化的中華文明屬性。《英漢翻譯與跨文化交際教程》一書由楊晶佩宜、李曉潔、姚洋編著,該書緊緊圍繞跨文化交際的核心目標,以英漢翻譯的理論與實踐作為切入口,對文化翻譯和外宣交際進行了深入淺出地研究和探討,并重點針對跨文化視角下的人、事、物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進行翻譯探討,從而全方位地闡述了跨文化背景下英漢翻譯的方法與技巧。總覽全書,主要具備三個特色。
該書內容全面,敘述詳盡。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名稱、詞匯等都可能具有特定的含義,因而編者對跨文化交際下的英漢翻譯問題,從理論到實務進行了全方位地研究和探討,盡可能覆蓋到跨文化交際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名稱翻譯方面,分別從人名、地名、植物等名稱進行逐一解讀,幫助讀者對英漢翻譯中存在的文化差異進行初步了解;二是在詞匯翻譯方面,先后說明了顏色詞、數字詞、方位詞等翻譯的方法和要領,特別是針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構建的詞匯規律進行解讀,如eleven 和twelve 的無規律性源于英國的十二進制;三是在文化翻譯方面,本書先對稱謂語、委婉語等基本文化詞匯進行講解,然后又分別從節日文化、禮儀文化、服飾文化、社交文化等方面進行系統對比。通過全面而又細致地文化解讀,讀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跨文化視角下的文化異同,從而為英漢翻譯和跨文化交際夯實基礎。
該書針對性強,兼具實用。編者強調,英漢翻譯的重、難點在于不同文化之間對于人、事、物的理解差異,尤其是許多“專屬名詞”中,蘊含著獨特的歷史、生態、人文等基因,如果在缺乏相關知識前提下進行直譯,往往會“形似神不似”甚至造成詞句含義大相徑庭。編者針對這一問題,立足于跨文化交際的現實需求,對英漢翻譯進行了針對性研究和解讀,旨在為外宣翻譯提供更加務實的指導。例如,在英漢翻譯的人名和地名翻譯部分,該書指出要堅持詞性、詞意和語義韻相統一,不能簡單地進行直譯或者音譯,如“宣傳黨的主張”中對于“宣傳”的翻譯,只能翻譯為常規的“publicize”,而不能譯為帶有貶義的“propaganda”。而在紅色文化中最為核心的“紅色”一詞,更不能簡單地直譯為“red”,因為英語文化中的“red”是含有激進、血腥、殘酷等消極詞義,因而在翻譯時應當進行意譯,也就是還原紅色文化詞句的本意,如“紅色情懷”不能譯為“red feelings”,而可以譯為“revolutionary spirit”,也就是“革命精神”的意思。
該書內容豐富,論述合理。跨文化視角下的英漢翻譯涉及單詞、詞組、句式等諸多方面,僅在詞匯方面就存在著英語和漢語之間“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復雜翻譯關系,如何進行翻譯詞匯的正確選擇,是關系到英漢翻譯效果的關鍵所在。編者深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異同,結合英漢翻譯的常見問題,盡可能全面地對英漢翻譯詞匯進行講解,并重點針對“文化翻譯”進行了兩個專章的解讀,使讀者能夠對跨文化交際中的英漢翻譯形成全面的認知。在論述過程中,編者沒有僅僅滿足于解說翻譯的技巧性操作,而是從文化背景的角度進行細致解讀,結合應用語言學的相關知識,從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性進行專業化說明,使雙語教學和英漢翻譯更加具有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讀者可以根據書中講述的翻譯要領,舉一反三了解跨文化英漢翻譯的技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編者在對節日文化翻譯進行講解時,就提出了通過文化移植、文化補償、意象重構等方法,更加精準地對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如傳統儒家文化、紅色文化進行有效翻譯,從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和推廣中華文化精髓。
通讀全書,讀者可以扎實地掌握英漢翻譯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在跨文化視角下對英漢翻譯形成更全面、更精準的認知。同時,讀者還能夠借助該書進行不同語系國家、民族的文化比較,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為文化交際和文化外宣提供更多的指導,特別是能夠為紅色文化的外宣與傳播奠定基礎。整體上,該書理實兼容、實用性強,既可為紅色文化外宣人員提供翻譯輔助及指導,也可為黑龍江省省屬本科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022-KYYWF-0836)開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