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互聯網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43-7745-8
出版時間:2021 年2 月
定價:85 元
在現代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而思政教育者處于主導地位,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育隊伍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面對“互聯網+”的教育事業發展新背景,高校要承擔起培育高素質人才的時代使命,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是其關鍵所在。鐘家全編著、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互聯網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一書立足于互聯網時代的特征,通過理論研究和實際調研的方式對如何有效推進高校思政教育隊伍建設進行了系統性的探究,為高校思政工作的推進提供了有益參考。
大思政建設背景下,如何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質量是各高校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思政教育隊伍作為高校思政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其隊伍建設與創新發展更有必要性和緊迫性。高校思政教育隊伍建設的出發點在于組織和引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確保育人主體能夠發揮各自的職能,實現立德樹人目標。正如書中提到的,新時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隊伍一方面發揮著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培育環節的作用,另一方面還發揮著樹立精神模范、引導學生價值觀的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以及社會信息化趨勢加深,高校思政育人面臨的環境愈發復雜,高校思政教育隊伍建設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筆者基于全國農業教指委2021 年研究課題“食品加工與安全”農業碩士案例教學課程模塊構建研究(2021-NYYB-61)、2020 年揚州大學校級教改課題《菌物學通識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YZUJX2020—C21)及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食品檢驗檢疫學》課程探索性實驗教學資源開發”(201901102011)的研究結合該書內容,提出推動高校思政教育隊伍建設的建議。
其一,從頂層規劃設計角度出發,制定并完善適應網絡環境的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制度。高校需以外部督促和內部激勵相結合為主旨,以良性的制度創新推動本校思政教育隊伍的發展。一方面,高校需要就思政教育隊伍的信息化育人能力構建監督考評制度,以硬性條文和評價指標敦促育人主體提升其網絡環境應對能力和信息化教育能力。例如,針對思政教育教師設置學期制的考評制度,以信息化課堂實施、網絡教學素材應用、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等為評價指標,定期對各年級、各專業的思政教學情況進行考核和評價,以此來督促思政教師進行自我建設。另一方面,高校還需要構建內部激勵制度,即設置“互聯網+教育”主題的教改、課改激勵項目,鼓勵輔導員、任課教師甚至學生管理人員主動開展教研,并通過物質獎勵、表彰獎勵以及名譽獎勵等方式鼓勵育人隊伍不斷實現自我建設和自我提升。
其二,從中層資源配置角度出發,合理擴充思政教育隊伍的培育資源,進一步完善思政育人工作的信息化環境。高校作為開展思政教育隊伍建設的重要基地,理應通過合理的資源投入推動思政教育隊伍的建設。一方面,高校需要增加互聯網教育主題的相關培訓活動,為思政教育隊伍提供高質量的培訓資源。例如,定期聘請網絡教育方面的思政工作者到校內開展專題報告、學術探討、經驗講座等活動,向本校思政教育隊伍傳播育人新思想,指導育人新方法,或派遣本校優秀教師到校外參加以互聯網教育為主題的相關學術活動。另一方面,高校還需要加快建設信息化的教育教學環境,如為思政教師打造金課視頻庫、時事熱點數據庫等,以便思政教師應用網絡資源提升思政課堂的實施效力。
其三,從提升基層實際能力角度出發,根據育人主體的不同角色和身份設置不同的培育內容,全面提升思政教育隊伍的實際育人能力。思政教育隊伍不只是由思政課教師組成,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以及學院黨委、團委等主體都是思政教育隊伍的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高校要敦促不同育人主體提升其對應的網絡應用能力,如要求思政課教師掌握網絡信息資源檢索技術,能夠根據課程需求運用網絡資源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要求學院黨委掌握運用網絡平臺開展黨建工作的能力和通過網絡收集黨建資源的能力,能夠依托網絡媒介宣傳黨建精神和紅色教育、黨史教育等內容,從而穩固思政教育的網絡陣地。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快構建網絡協同平臺,使育人主體可以在該平臺中上傳育人工作的相關信息,也可以瀏覽或下載相關資源;高校管理層則可以通過該平臺協調各育人主體的思政育人資源,促進不同育人主體之間的經驗共享。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需要充分迎合互聯網教育的特征來促進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打造思政教育隊伍培訓機制,著重提升思政教育隊伍的信息化育人能力,以制度創新、培訓工作創新和協同創新等方式推動高校思政教育隊伍建設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