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澄
根據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的相關規定,初中地理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實現地理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課堂是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渠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滲透方式。下面就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簡述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和三種滲透的方法。
一、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關于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對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起到重要作用。教師應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探索傳統文化與初中地理教學融合的教學策略,在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的同時滲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品質,健全學生的人格。
(二)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與初中地理教學的融合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可以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激發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愛國之情。傳統文化與地理教學的融合即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能夠充分展現出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在地理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豐富地理教學活動的資源
將傳統文化以多種方式融入地理教材中,可以促使地理教學資源更加豐富,為學生素養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教師可從多角度入手將其融入地理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同時,不管是傳統文化知識,還是地理知識,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這種與生活貼合的教學資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與地理知識,讓教學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方法
(一)文化導入,激發興趣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引入相應的古詩詞導入,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古詩詞承載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古人的才華與智慧,學生可以通過幾句詩詞在腦海中描繪出祖國的山川美景。同時,古詩詞中還可以反映出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以及那個時期的文化和風俗。因此,將古詩詞融入地理教學中,結合地理知識設計懸念性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
例如,在教學《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一課時,教師便可以結合這堂課的地理知識,在導入環節引入古詩詞。在備課階段,教師可以先搜集與本堂課相關的資料,如圖片、視頻、古詩詞等,并制作出精美的課件,便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懸念性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大家都知道,按照農歷節氣來說,四月份是春季,也是桃花盛開的季節,但是山寺的花開時間要晚許多,你們知道原因嗎?這時很多學生都會感到疑惑,并好奇真正的原因。之后教師便可以引入本堂課的知識點“海拔和氣溫之間的關系”,因為海拔高度會影響到氣候,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山寺在高處的山地之間,溫度低,所以桃花盛開的時間要比山下晚許多。如此既可以讓學生領悟古詩詞的魅力,對傳統文化充滿學習興趣,還讓他們掌握地理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二)挖掘教材,促進融合
在融入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找到地理知識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銜接點,這樣才能將兩者進行融合,吸引學生自主探索地理知識和傳統文化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對地理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從多角度入手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在強化學生地理知識學習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例如在講解《人類的聚集地——聚落》一課時,通過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創造了無數的部落,這些部落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遺產,已經成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我國有很多獨具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如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就具有非常濃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地處黃山山脈中,山高林密,皖南山區的特點非常突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教材中的地理知識出發,延伸拓展到具體的文化遺址,讓學生自主搜集資料,了解保護文化遺址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有非常大的意義。
(三)實踐結合,開闊視野
課堂的教學時間始終是有限的,教師在教學中不可局限于課堂,要重視對教學進行延伸,增加課外活動。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搜集更多的相關材料,自主創辦文化活動,從多角度出發,給學生提供文化實踐的平臺,內化學生的地理與傳統文化素養。
例如,在講授《祖國的首都——北京》一課時,每個學生都對北京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而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有很多寶貴的文化建筑和名勝古跡。在教學前,教師給學生分配小組任務,讓學生搜集與北京政治有關的素材,搜集與北京文化有關的建筑資料,總結北京名勝古跡的歷史文化特點等。
總而言之,在以往的地理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對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的運用,傳統文化的融入不足,導致很多學生沒有將地理知識與傳統文化建立聯系。基于此,本文認為初中地理教師要加大滲透傳統文化的力度,重視地理知識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培養他們自覺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在提升初中地理教學水平的同時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