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希剛
〔摘? ? 要〕?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效率。立足于《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要求,需要讓學生及早接觸和學習信息技術,關注信息科技課程中對學生技能的培養。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基于高階思維教育,分析和探究了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為相關教育人員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 信息科技;高階思維;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3? ? 082-084
當下,信息技術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對信息科技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將高階思維教育運用于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有利于小學生信息技術綜合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及發展。本文結合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實踐,著眼于對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探討信息科技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存在問題
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占據主導地位,直接決定教學的具體環節和內容,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筆者認為,教師不但要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還要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要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出發,以教材內容為依據,制定教學目標,并給予學生正向的指導,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學科知識,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如果教師主導課堂的現象得不到改善,就會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產生直接的影響,制約著學生信息科技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信息科技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很多問題,而在傳統性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困惑無法得到解決,長此以往,就會出現畏難心理和厭學情緒,阻礙學習質量的提升。小學生缺乏一定的專注力,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缺乏學習興趣,就會“神游天外”,使教師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制定,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一些教師對《課程標準》的要求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缺乏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仍堅持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使學生缺乏學習熱情。
二、指向高階思維培養的學科內涵
(一)信息科技學科實踐的內涵
理論性、實踐性和工具性是信息科技學科的主要特點。因此,課程內容不但要有遷移性和系統性,還要有拓展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其信息素養的提高。
(二)信息科技高階思維的內涵
質而言之,高階思維是創造性、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體現。而信息科技的高階思維,表現于學生在復雜環境下對問題的判斷能力和解決能力,在對多元化的信息資源進行全面分析整合后,構建系統性的問題解決途徑。這也是一種高水平心智活動的呈現,分析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是其主要表現。
(三)指向高階思維培養的學科實踐內涵
基于高階思維培養的信息科技教學,需以高階思維特點和規律為主要依據,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并將其滲透于具體的問題情境,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作為基礎,發揮學科思想的作用,實施相關的實踐探究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構建起綜合的知識體系,運用不同的解決策略來應對問題,在驗證與迭代的過程中進行優化和完善,最終為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著眼高階思維教育優化教學
(一)開展分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實際教學實踐看,信息科技的教研活動較少,在傳統應試教育中地位較低,教師往往采取“手把手教學”的方式,這不但限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揮,也會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不僅不能真正體會到信息技術的樂趣和奇妙,反而會出現畏懼的消極心理。鑒于此,教師要從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出發,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以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基礎,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信息課堂教學活動,這樣不但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還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學情。
教師可以以異質分組為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將各層級學生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學習小組,以提升不同小組能力水平的均衡性,讓學生能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各組組長演示鼠標、鍵盤、操作系統等的操作流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制作音樂相冊,掌握軟件開啟和文件保存等操作步驟。教師要有效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學習難題,為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結合多媒體技術,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與多媒體技術融合運用過程中,要全面呈現多媒體技術優勢,就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和個人特點,調整和優化教學結構,并建立信息化的教學計劃、教學規范、教學標準、健全信息化技術運用環節等相關的獎懲機制,加強對信息化教學的過程監控,并進行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和資源共享中的功能和優勢,進一步增強信息科技教學與多媒體技術融合運用的效果。
教師要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庫的優勢和作用,搜集與信息科技課程教學資料有關的素材,如動畫、圖片或操作指導視頻等,并使用剪輯工具將這些教學資源整理為信息科技課程教學的課件。教師在對課件進行播放的過程中,將信息科技學習任務安排給學生,如要求學生認真觀看,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簡要概述課件內容中的操作過程。學生完成小組討論后,將最終的交流結果反饋給教師,教師可以進行優化和補充。教師還要將課件中的相關內容與信息科技課程教材緊密聯系起來,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
(三)優化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教師要準確把握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將高階思維教育理念融入信息科技課程教學,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讓學生更深層次地參與信息科技學習實踐活動,培養和發展小學生信息科技核心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聯系教學內容,深入思考分析,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加深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內容的理解。高階思維教育理念與信息科技教學內容的融合,能使信息科技課程教學內容及方式更加新穎,并打破信息科技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以強化小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綜合認知。
例如,教學“WPS表格”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注重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投入課堂學習,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的知識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高階思維教育理念,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將語文學科、數學學科與信息科技教學有機融合。例如,在制作WPS表格的知識教學中,結合數學知識,引導學生聯系班級學生的身高、體重等繪制統計表,將數學知識與信息科技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科融合的學習中,認識到信息科技的功能及作用,做到掌握技能,學以致用。
(四)及時給予學習反饋,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有效的教學評價能促進學生學習信心的提升,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開展評價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并依據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實施科學的評價;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相互進行評價。教師在評價時,要能使學生全面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從而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不管是作業設計還是教學提問,教師都要進行有效的評價和反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不斷積累學習經驗。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給予學生準確的反饋結果,并引導學生改進和優化學習方法,并規范自身的學習行為。
(五)加強信息科技教師隊伍建設
要從如下方面著手,加強信息科技師資隊伍的建設。其一,教師要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打破傳統的教學思維,正確理解信息科技教學的必要性。其二,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學校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對教師實施培訓,培訓的內容要與實際的教學需求相符合,為學生信息科技課程的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撐。
綜上所述,著眼于高階思維教育理念,從方法、內容上,對信息科技教學進行優化和創新,這對于培養及發展小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素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信息科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高階思維教育理念的內涵,創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加深對信息科技知識的理解,提高實踐運用能力,發展綜合素養,構建高效高質的信息科技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許憬.基于高階思維的信息技術學習[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1):30-34.
[2]余新樹.以培養高階思維能力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以數字故事作品制作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33-35.
[3]張強.信息技術課堂高階思維的培養與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4(17):32,4.
[4]顧堅.計算思維在初中信息科技課程中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3.
[5]解月光,袁文錚.在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7(2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