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金融科技賦能商業銀行的勞動要素替代效應

2024-01-15 07:58:02宋曉陽楊袁紫薇劉芬華李玲玲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22期
關鍵詞:商業銀行銀行金融

宋曉陽,楊袁紫薇,劉芬華,李玲玲

(1.廣東科學中心,廣東廣州 510006;2.中國工商銀行廣州分行,廣東廣州 510375;3.廣東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廣州 510521;4.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廣州 510050)

1 研究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作出了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戰略部署。中國人民銀行2021 年年底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 年)》強調,以加強金融數據要素應用為基礎,將數字元素注入并貫穿金融業務運營全流程,注重金融創新的科技驅動和數據賦能,推動金融科技從“立柱架梁”全面邁入“積厚成勢”新階段。基此判斷,金融科技賦能商業銀行推動數字化轉型進程不可逆轉且預期速率倍增。據騰訊云和畢馬威聯合發布的《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白皮書》統計,超過90%的中小型商業銀行含區域性商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超越了起步階段[1]。從滬深A股上市銀行年報關于金融科技及數字化轉型的相關描述來判斷,截至2021 年年底,國內大型商業銀行實現了金融科技對于傳統業務流程重構的全方位覆蓋,完成了從金融科技3.0 時代到全面數字化轉型即4.0 時代的層級躍升[2]。另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cbirc.gov.cn)公布的數據,2020 年國內銀行機構信息科技資金總投入達2 078 億元,同比增長20%,部分銀行機構的科技投入在營收中占比達到了4%以上[3]。銀行業在金融科技的應用程度和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進度方面也明顯高于其他金融行業[4]。從金融信息化到互聯網金融,再到金融科技賦能和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金融與科技融合不斷加深,不僅激發了金融創新速率的提高,還深刻影響金融機構的組織模式和治理機制的變革,同時帶來包括資本和勞動在內的要素配置結構的深度調整,特別是對于行業的勞動就業水平產生深遠影響。

金融科技發展意味著銀行業規模邊界的收斂[5]。伴隨著金融科技發展,區域經濟對于銀行機構網點的容納能力下降,機構網點增速放緩甚至絕對數量減少,進而意味著勞動力從業規模增長速率的減緩甚至絕對規模的收縮。根據我國銀保監會統計數據,如圖1 所示,2010—2021 年間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逐年擴大,結合圖2 的188 家銀行從業人員規模趨勢、圖3 的五大商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從業人員規模趨勢可知,銀行業從業人員規模并沒有成比例增大,盡管存在隔年正增長的反彈現象,但2012 年以來增長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可見,中國銀行業從業規模增長率與行業總資產增長率存在明顯缺口,或可以用金融科技進步對于勞動要素的替代效應予以解釋。

圖1 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年度分布

圖2 中國 188 家銀行從業人員規模年度分布

圖3 中國五大行就業人員規模年度分布

理論上講,金融科技賦能商業銀行一方面可能形成對傳統勞動要素的替代,造成技術性失業,另一方面也會創造對于新技術勞動的需求,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換句話說,科技進步對于勞動要素的最終效應,取決于兩個方向效應的角力[6]。因此,商業銀行從業規模增長率收斂乃至五大商業銀行從業人員絕對數量的收縮是金融科技帶來的對于勞動要素的替代效應,還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百年不遇之大變局的自然演繹狀態,有待通過實證研究具體考證。

2 文獻綜述

2.1 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及其影響

Gomber 等[7]認為金融科技源于金融和技術,主要是指互聯網相關的技術與金融服務機構的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系。Dorfleitner 等[8]將金融科技理解為企業使用技術進行金融運營以獲取利潤,通過金融服務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Muthukannan 等[9]認為金融科技是領導、管理和運用市場的關鍵參與者,是為利用技術提供新的和改進的金融服務。Tello-Gamarra 等[10]將金融科技定義為負責通過整合新技術在金融系統中創造創新產品和服務的經濟主體,以最小化金融系統中的金融成本和交易成本。Milian 等[11]認為金融技術影響了金融服務業的幾乎所有方面和部門,由于金融科技創新,客戶可以通過越來越自動化的渠道與金融機構進行溝通。

當前國內學術界普遍認同的金融科技定義來自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即將先進技術應用到金融領域,對金融市場、機構和服務帶來重大改變的商業模式、新應用和產品服務[12]。國內已有關于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績效、風險、信貸、競爭等方面,如李建軍等[13]在普惠金融產生的負向激勵基礎上,通過分析縣域層面的銀行數據發現,銀行金融科技可以通過服務大眾釋放長尾效益,降低銀行成本,增進財務績效;鮑星等[14]的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科技有助于提升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水平、改善銀企信貸層面信息不對稱,進而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孟娜娜等[15]研究發現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助于滿足受到金融抑制的長尾群體的需求,形成競爭效應;盛天翔等[16]研究發現,相比傳統銀行,使用金融科技的銀行會有收益加成,且金融科技運用能力越高,這一收益加成越大,銀行競爭度的最優值也越大;唐松等[17]認為金融科技有助于打破二八定律服務困境,銀行可以通過技術創新降低信息不對稱成本,此外,金融科技也有利于知識跨區域傳播,從而科技創新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2.2 勞動雇傭水平及其影響因素

現有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業技術進步對勞動雇傭水平的影響。Roberto 等[18]的研究結果表明,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創新和數字技術的進步會減少就業且加劇不平等,且工業部門技術進步造成的市場競爭對就業會產生不利影響。Autor 等[19]認為技術進步的就業替代效應主要作用于需要中等技能水平的崗位。Avdeeva 等[20]指出技術進步改變了就業結構,新的就業形式如自由職業和獨立服務公司不斷出現,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勞動力市場重組和就業機制轉變。寧光杰等[21]指出互聯網技術能促進勞動力和市場需求匹配,低技能勞動者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和技能,拓展產業流動機遇。王林輝等[22]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會產生崗位迭代效應和生產率效應,導致高技術崗位增加。孫早等[23]的研究結果表明工業智能化發展會導致就業結構兩極化,低學歷勞動力被先進設備替代,高學歷勞動力的需求上升。

2.3 金融科技與勞動雇傭水平的關系

關于金融科技影響勞動雇傭水平的研究大致分為替代效應和創造效應,前者的研究結果支持金融科技發展會降低勞動雇傭水平,后者的研究結論表明金融科技可以提升勞動雇傭水平。

在有關替代效應的研究上,Fossen 等[24]發現數字技術對就業的創造效應在受過更多教育的勞動力群體上表現更明顯,他們可以及時調整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Bhutto 等[25]發現銀行可以通過金融科技彌補勞動力在技能和知識上的不足,產生替代效應;李曉棟等[26]通過評估數字金融發展對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影響發現,數字金融發展將減少對中等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對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即我國勞動力就業結構呈現單向極化趨勢;余明桂等[4]研究發現,數字化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能夠通過減少銀行營業網點間接減少勞動力需求;柏培文等[27]對數字經濟發展對中低技能就業者權益的影響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產生低技能就業者替代效應,且會降低這部分就業者的相對收入。

在關于創造效應的研究上,趙宸宇[28]的研究結果表明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拉動就業,高科技類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表現更為明顯,同時數字化轉型使得企業增加對高學歷和高技能人員的需求;李夢娜等[29]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力資本提高教育和技能學習的主動性以免被替代,從而優化人力資本結構,此外數字經濟提升了對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對中等技能勞動者的影響不顯著;任颋等[30]的實證檢驗表明產業數字化既有較大的就業創造效應,能夠促進勞動力就業、增加產業的就業需求,又存在產業間的溢出效應,相類似產業及其上游產業的數字化能推動勞動力需求上升,同時產業數字化對高技能勞動力就業存在促進作用。

通過文獻回顧與總結發現,當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方面:第一,金融科技賦能對勞動力雇傭具有替代效應和創造效應。一方面,機器、智能系統等可以替代人力資本完成簡單的、重復性的工作,還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拓展勞動力的職能,從而對勞動力產生替代效應;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崗位,增加了對高技能勞動力和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加就業機會。第二,金融科技賦能會影響企業的就業結構,低技能雇員和低知識水平雇員逐漸被取代。此外,當前關于金融科技影響勞動雇傭水平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層面進行,或者普遍集中于制造業的勞動雇傭水平變化,探討技術進步對某個大的行業、整個地區的就業的影響,直接選擇微觀層面的企業創新較少。為此,本研究通過微觀商業銀行的大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從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發展入手,研究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對勞動雇傭水平的影響。

3 理論分析與假說提出

3.1 商業銀行金融科技與勞動雇傭規模

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金融創新,具有技術和金融雙重屬性,因而金融發展與技術進步對勞動雇傭水平共同產生影響。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技術進步,智能化系統和機器具備基本職能,可以替代部分勞動力,引發就業替代效應;另一方面,金融發展會產生新的勞動力需求,技術進步也會增加對技術類人員的雇傭,引致就業創造效應。

3.1.1 金融科技引發就業替代效應

熊彼特提出創造性破壞觀點認為,技術進步推動自動化設備逐漸替代勞動者,減少勞動需求從而減少就業人數[31]。金融科技發展推動銀行機構優化成本結構,從最初的智能化設備研發、人工柜臺被機器取代,再到手機端的網上銀行服務,金融機構不斷推出智能化、個性化服務以滿足客戶需求,離柜率逐年提升,機器能取代人力完成基本的業務流程操作,客戶獲得更方便快捷的服務體驗,而不是依賴于人工服務,柜面業務這類簡單重復的工作崗位逐漸被取代,商業銀行減少對該類工作崗位的勞動力需求。金融科技也有助于銀行改善管理流程和組織結構,簡化成本,進而減少冗余雇員、精簡機構,提高銀行效率。金融科技還有助于縮短交易周期,銀行與客戶的交易前端智能化,商業銀行應用金融科技可以提供新產品服務,且操作方便快捷,中后臺依托技術能掌握客戶的信用、偏好等信息,加強風險管理,提供個性化產品服務。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而非勞動力。

3.1.2 金融科技引致就業創造效應

金融科技打破空間限制、縮短交易時間,使得金融服務的范圍擴大。金融科技創新金融產品,通過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增加客戶群體,從而增加勞動力需求。隨著經濟發展,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也日益增加,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資本,商業銀行也會加大研發力度以適應市場需求,這使得商業銀行增加對金融科技類人才的需求勞動需求。因此,提出以下假設:

H1a:金融科技發展帶來商業銀行勞動雇傭水平下降;

H1b:金融科技發展帶來商業銀行勞動雇傭水平提升。

3.2 商業銀行金融科技與勞動雇傭結構

3.2.1 技術屬性激發勞動力素質結構效應

金融科技將技術引進金融領域,驅動金融創新,改變金融產品和服務。隨著金融科技發展,金融機構為贏得競爭優勢,將利用技術創新金融業務,傳統的銀行存貸款業務也將面臨創新,進而對從事重復性事務的柜臺工作的銀行從業人員的需求下降,對具有更高技能、更具有專業性的雇員的需求上升。商業銀行利用技術可以優化組織結構,充分實現人力資本最優化。另外,由于部分商業銀行主要依靠自主研發和創建子公司等方式投身金融科技,直接導致對高技能、高教育水平的雇員的需求增加。

3.2.2 金融屬性帶來勞動力結構的變化

金融業快速發展,金融產品逐漸豐富并被大眾所熟悉,客戶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日漸增加,因而提高了對銀行從業人員的專業性要求,雇員需要具備更高的素質和能力,而不只是進行簡單重復的業務操作。

通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2: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對教育水平異質性勞動力的替代程度不同,對低教育水平勞動力的替代程度較強,而對高教育水平勞動力的替代程度較弱。

3.3 商業銀行產權性質、規模異質性假說

不同類型的銀行在金融科技投入、資產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大型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能力更強、資金規模大、經營時間長,具有較為成熟的管理制度和穩定的勞動力結構,其勞動雇傭水平受到金融科技的影響程度不同于小型商業銀行。產權性質不同的商業銀行也存在資金規模等方面的差異,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往往擁有更大的資金實力,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更多,能夠及時調整勞動雇傭規模和結構以適應市場需求,或者對低技能人員及時進行轉崗或者培訓,削弱金融科技的替代效應,從而獲得競爭優勢;而城市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城商行”)和農業商業銀行(以下簡稱“農商行”)的資產規模較小,業務范圍不廣,難以迅速應對市場變化進行數字化轉型。因此,有必要對商業銀行按照產權性質和規模大小進行分類,分別討論不同類型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對勞動雇傭水平的影響。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H3: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對勞動雇傭水平的影響存在產權異質性。

H4: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對勞動雇傭水平的影響存在規模異質性。

4 變量選取與模型設定

4.1 數據來源

2010 年以來,國內金融科技步入深度融合階段,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快速發展,科技成果與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融合,技術型金融科技企業價值快速提升,使得商業銀行面臨科技應用的壓力,因此,選取全國(未含港澳臺地區。下同)銀行業資產占比總和超過80%的金融機構為代表,以2010—2021 年國內188 家商業銀行(以下簡稱“樣本”)為研究對象,包括6 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12 家股份制銀行、119 家城市商業銀行、28 家農村商業銀行和23 家外資銀行。為了去除異常值的影響,對連續數據進行了上下1%的縮尾處理。樣本的所有財務數據來源于CSMAR 數據庫、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并通過查找、匹配各商業銀行披露的年報進行補充和糾錯。

4.2 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勞動雇傭水平(Labor)。以商業銀行就業人員的對數,即商業銀行雇傭的員工數量取對數來衡量。

(2)核心解釋變量:商業銀行金融科技指數(Fintech)。使用北京大學中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指數來衡量,該指數覆蓋戰略、業務、管理3 個維度,可精確匹配至銀行層面,能夠測度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情況以及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3)控制變量(controls)。在銀行層面上,商業銀行的勞動雇傭水平受到銀行的盈利能力、資產規模、風險水平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加入銀行資產規模(Assets)、存貸比(LDR)、資產負債率(LOAR)、資本充足率(CAR)、總資產收益率(ROA)、銀行年齡(Age)、不良貸款率(NPL)、加權風險資產占比(RWA)作為控制變量;在宏觀層面上,經濟發展水平也會影響商業銀行的勞動雇傭水平,因此選取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速(gGDP)作為控制變量。

4.3 模型設定

參考余明桂等[4]的研究,根據上述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建立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同時,考慮到地區層面和時間層面不可觀測的其他因素可能存在的影響,控制了省份和時間的固定效應。基準回歸模型表達形式如下:

式(1)中:i為樣本商業銀行;t表示年份;λp表示省份固定效應;η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

5 實證分析

5.1 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1 為2010—2021 年樣本商業銀行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勞動雇傭水平的均值和中位數差別不大,但最大值和最小值差異大,表示各銀行的勞動雇傭水平差距較大。從銀行金融科技指數的測度結果來看,各銀行受金融科技的影響差異明顯。大部分樣本銀行的資產規模高于平均數,盈利能力差異大;此外,各銀行的經營狀況、風險水平、資產結構明顯不同。

表1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5.2 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如表2、表3 所示,銀行金融科技指數與勞動雇傭水平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控制變量和勞動雇傭水平也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因此不需要剔除回歸模型中的控制變量;部分控制變量之間相關系數顯著,但基本都小于0.5,多重共線性不明顯。

表2 變量相關性分析結果(1)

表3 變量相關性分析結果(2)

5.3 基準回歸

利用Stata 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處理,對金融科技和商業銀行勞動雇傭水平的基本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相關模型均控制了時間和省份雙向固定效應。考慮到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對勞動雇傭水平的影響可能存在時滯,采取對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都滯后1期的方法,用兩個模型來保證所得結論的可靠性。基準回歸結果如表4 所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金融科技對勞動雇傭水平具有明顯的降低作用,表明金融科技帶來的替代效應大于創造效應。商業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程度越高,對勞動力的替代效應越明顯。商業銀行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技術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投向市場,這些方便、快捷、智能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了客戶的需求,節省了人力、物力,因此直接擠占了勞動力的工作機會,同時金融科技的發展也有助于改善銀行內部管理流程和組織結構,提高效率。此外,金融科技推動銀行優化雇員結構,由于金融科技具有技術性特征,銀行會提高對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以跟上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的步伐,而低技能勞動者則被迫轉崗或者參與培訓等,表明金融科技會對低技能勞動者產生較大的需求降低作用。這種需求降低作用超過了對高技能勞動者需求的創造作用,且在對變量滯后1 期后,這種降低作用依舊保持顯著。假設H1a由此得以驗證。

表4 樣本變量的基準回歸結果

5.4 穩健性檢驗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資產份額占比超過70%。除了上述幾類銀行,本研究的樣本還包括部分農商行和外資銀行。由于外資銀行屬于外國銀行在華設立的子公司,數量較少、資產份額占比小,信息披露方式和經營方式與國內銀行有較大差異性,不利于展開分析,因此剔除外資銀行類數據再次回歸分析。如表5 所示,剔除外資銀行的樣本后,金融科技賦能商業銀行對其勞動雇傭水平產生的破壞作用在1%的水平下仍舊顯著,說明以上基準回歸結果穩健。

表5 基準回歸分析的穩健性檢驗結果

5.5 異質性檢驗

理論上,不同屬性的商業銀行在金融科技發展一致的情況下所受到的作用大小應各有差異,同時銀行規模大小不同,在勞動資本的投入和承擔勞動力成本的能力上也有差異;此外,受金融科技的影響,商業銀行雇員結構也有所變化,對高技能員工的需求增加,主要表現為高教育水平員工的比例上升、低教育水平員工的比例下降。有鑒于此,將樣本銀行以員工教育水平、產權性質屬性和規模大小分組進行異質性驗證。

5.5.1 勞動力教育水平異質性

金融科技的發展必然對商業銀行的勞動力結構帶來影響,由于技術的進步可以取代低技能勞動力,而商業銀行發展金融科技需要引進相關人才,因此,金融科技賦能商業銀行會提高行內就業人員的技能和教育水平。將樣本銀行的員工學歷在碩士及以上的比例作為衡量銀行雇員技能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指標,并以該占比的中位數作為標準線,分析勞動力教育水平異質性是否會影響銀行的勞動雇傭水平。實證結果表明(見表6),金融科技發展在勞動力教育水平更低的商業銀行中的勞動力需求降低作用更明顯。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對教育水平不同的勞動力有不一樣的影響,當勞動力素質結構中教育水平較低的勞動力占比較大時,金融科技的發展會帶來顯著的就業損失效應,但對于知識型勞動力而言,金融科技發展對其就業機會的降低作用不明顯。隨著商業銀行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一方面,機器和技術取代低技能勞動力完成基本的業務和產品服務,簡單重復的工作崗位被替代,銀行則逐漸降低對該部分勞動力的需求,優化成本結構;另一方面,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機構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技術復雜程度更高,銀行會增加對金融科技專業人員的需求,這部分雇員擁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專業性,不容易被取代,因為雖然智能化系統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但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和個性化產品的推出則需要高技能人員提供,因而銀行對高技能、高教育水平勞動力的需求量更高。所以,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對低教育水平的勞動力替代性更強。由此,H2得以驗證。

表6 樣本的勞動力教育水平異質性檢驗結果

5.5.2 商業銀行產權異質性

商業銀行由于產權性質不同,經營模式會存在差異,往往也會因此影響企業的雇員結構,進而影響勞動雇傭水平。基于此,將樣本按照產權性質分類,根據上述分析,剔除農商行和外資銀行,僅對國有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見表7),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勞動雇傭水平受金融科技的影響不顯著,而城市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對勞動雇傭水平存在顯著的降低作用。本研究認為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城市商業銀行往往盈利能力更強,擁有更多的資金和規模,成立時間也更長,因此其管理模式和制度更成熟、更穩定,對人力資本的投入更多,承擔人力成本的能力更強,雇員流動性更小。在金融與科技融合中,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擁有更多信息和資源,能更快地投入金融科技,適應市場需求,及時對低技能崗位人員的培訓或轉崗,根據市場變化引進高技能人才,從而對勞動雇傭水平的降低作用不明顯;而城市商業銀行自身不具備稟賦優勢,資金和規模較小,難以迅速跟上金融科技的步伐,在競爭中被擠占市場,并且受資金實力限制,往往難以自主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對更小。因此,假設H3得以驗證。

表7 樣本的產權異質性檢驗結果

5.5.3 商業銀行規模異質性

不同規模的商業銀行在業務結構、綜合實力上存在差異。一般而言,大型商業銀行具有更大的資金和規模,承擔風險的能力和盈利能力更強,資本充足率更高,能夠較快投入數字化轉型,調整雇員結構和雇員規模,因而其勞動雇傭水平和其他商業銀行存在差異。基于此,參照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制定的《金融業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對樣本商業銀行進行以下分類:資產總額40 000 億元及以上的為大型銀行,大于等于5 000 億元、小于40 000億元的為中型銀行,大于等于50 億元、小于5 000億元的為小型銀行,小于50 億元的為微型銀行。由于樣本中微型銀行數據量過少,故將小型銀行和微型銀行合并為小微型銀行,討論金融科技對大型銀行、中型銀行和小微型銀行勞動雇傭水平的差異。實證結果表明(見表8),金融科技對大型銀行和中型銀行的勞動雇傭水平沒有顯著影響,但對小微型商業銀行勞動雇傭水平有顯著的降低作用。可能原因在于,規模較大的銀行資產質量更高、業務范圍更廣、資金實力強,擁有更強的能力在金融科技上投入人力和物力,實現科技與業務的融合,更快完成數字化轉型、占據市場,并且大中型商業銀行主要依靠自主研發和創建子公司等方式投身金融科技,更需要金融科技的高技能人才;而小型商業銀行自身的資金實力較弱,資源稟賦存在短板,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如大中型商業銀行,人才儲備不夠,在投入金融科技上也往往選擇與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完成數字化轉型,對金融科技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較小。所以,大型商業銀行的就業創造效應較大,小型商業銀行的就業替代效應較大,即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勞動雇傭水平的影響存在規模異質性,H4得以驗證。

表8 樣本規模異質性檢驗結果

6 結論與對策建議

6.1 研究結論

隨著信息科技不斷顛覆現有的金融體系,金融科技持續發展,金融機構也積極擁抱數字化變革浪潮,持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制定數字化藍圖,構建與自身資源稟賦相適應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通過業務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有序推動金融科技應用場景落地,利用金融科技驅動商業銀行業務模式重構、運營管理革新、客戶服務升級和勞動力結構優化,形成競爭優勢,為銀行帶來新的價值增長點。金融科技推動傳統業務提質增效,向引領創新邁進,在當前穩就業的政策環境下研究金融科技賦能商業銀行對其勞動雇傭水平的影響變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結論如下: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對其勞動雇傭水平有顯著的降低作用,這種作用在不同產權性質的商業銀行之間存在差異,而且對不同規模商業銀行的影響也不一樣,其中對國有和股份制、大中型商業銀行的作用不顯著,但對城商行、小微型商業銀行的作用顯著;此外,金融科技的發展在人員勞動力技能水平更低、教育水平更低的商業銀行中的勞動雇傭水平降低作用更明顯。

6.2 對策建議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加大金融科技研發投入。金融科技發展是當前不可逆轉的趨勢,雖然它加快了金融脫媒的進程,衍生出更多新型競爭者,給銀行業帶來了沖擊,但同時驅動商業銀行業務模式重構、運營管理革新、客戶服務升級和勞動力結構優化,形成競爭優勢,為銀行帶來新的價值增長點,因此,商業銀行要緊抓機遇,加大科研投入,加強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及時調整發展戰略,積極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精準洞悉客戶需求以及市場發展趨勢,有效發揮金融科技的技術溢出效應,從而提升銀行的盈利水平、改善績效,尤其是非國有商業銀行,更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這一歷史契機提升經營效益,加快銀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步伐,推動商業銀行轉型發展。

第二,加大對金融科技專業人才的培養。金融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持,為更好適應當前金融科技發展趨勢,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加快金融科技相關的技術人才引進,尤其在招聘時要重點增加對高新技術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和國家也應努力培養引領數字化時代的金融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勵體制,積極支持技術型人才的科技工作,并鼓勵其創新。此外,商業銀行對于低技能水平的雇員應加大培訓,以幫助其更好地適應當前金融科技的發展、滿足新的職能需求,更應對崗位被取消的雇員群體進行重點培訓,積極做好有關人員的轉崗工作。

第三,國家應從政策和制度方面為勞動者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解決社會就業問題。在金融科技發展時期,提高社會整體勞動技能水平,讓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與員工技能同步發展,減少社會摩擦性失業,從而促進總體社會雇傭水平增長。

猜你喜歡
商業銀行銀行金融
商業銀行資金管理的探索與思考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金橋(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夢
關于加強控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探討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氣的“土銀行”
“存夢銀行”破產記
P2P金融解讀
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
銀行激進求變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 在线 在线|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网站免费|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日韩a级毛片| 亚洲日本www|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九色91在线视频|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日本日韩欧美|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毛片在线看网站| 在线欧美a| 国产网站免费|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亚洲成肉网| 91丝袜乱伦|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va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一级毛片yw|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97在线免费|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8090成人午夜精品|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成人午夜久久|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另类|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欧美日韩福利|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综合亚洲色图|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久久国产av麻豆| 日韩毛片免费|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98超碰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