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的運用》作者:譚華玉,馬利軍出版社: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23-6334-7出版時間:2020 年8 月定價:45 元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心態(tài),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自我管理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索以積極心理學為核心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以期為高校提供一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由譚華玉和馬利軍共同編寫,并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在2020 年發(fā)布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的運用》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和他們的身心特質,并將積極心理學的思想整合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議題中。其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關注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健康人格,鼓勵他們發(fā)現(xiàn)自身優(yōu)勢和核心競爭力,從而有效改善大學生的精神面貌,提升心理品質和社會生存能力。
積極心理學,又稱正向心理學或正面心理學,起源于20 世紀末,由馬丁·塞里格曼、謝爾頓和勞拉·金等學者創(chuàng)立。這代表了一種鼓勵心理學向積極方向發(fā)展的新的研究方法,與消極心理學相比,它更加關心人類的健康、幸福和和諧成長。積極心理學的應用價值和意義在于,它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教育領域,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素質,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自我管理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的壓力。此外,積極心理學還可以促進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支持網絡,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呈現(xiàn)良好態(tài)勢。許多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具備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盡管總體狀況良好,但大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據相關調查數(shù)據顯示,大學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的比例約為15%—20%,其中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障礙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大學生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潛力的群體,但同時也是心理壓力較大的群體。在學業(yè)方面,大學生面臨著學習壓力、考試壓力等,這些壓力可能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在就業(yè)方面,大學生面臨著就業(yè)競爭壓力、職業(yè)選擇壓力等,這些壓力可能導致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在人際關系方面,大學生面臨著人際交往壓力、戀愛問題等,這些壓力可能導致孤獨、焦慮等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此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還可能與家庭背景、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例如,家庭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可能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社會環(huán)境的競爭壓力可能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需要及時關注和干預。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關注人類優(yōu)點和優(yōu)勢的心理學分支,它強調個體的優(yōu)勢和潛能,幫助人們建立積極的心理素質。基于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培養(yǎng)積極心態(tài)。通過教授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思維和行為模式,并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保持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其次,增強自我認知。通過各種活動和練習,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價值觀等,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發(fā)掘自己的潛力。再次,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通過教授應對壓力的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學會有效地應對學業(yè)、就業(yè)、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壓力,減輕心理壓力。此外,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幫助學生學會與他人溝通、合作和解決沖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最后,促進身心健康。通過教授身心健康的知識和方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身心健康。
總之,筆者主持2023 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立項課題“00 后”大學生數(shù)字化閱讀現(xiàn)狀調查研究(JGJX2023D206)時,認為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基于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全面發(fā)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構建和諧校園氛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