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岑 王昊禾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現狀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優缺點,探索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課堂深化答疑和課后反饋評價形成混合教學閉環,有效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勢,與傳統課堂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解決目前高校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脫節的問題。同時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差異化問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關鍵詞: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生涯規劃
■課 題:本文系安徽建筑大學2021年度教學研究項目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模式研究(批準號:2021jy55)的研究成果。
(一)課程內容陳舊,體系不完整
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內容相對陳舊,無法與當下就業形勢政策掛鉤,不能反映當前國家整體經濟狀況和新興行業就業情況,導致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國內就業形勢,對國家相關就業政策知之甚少,不能很好地達到就業指導的目的。
(二)師資隊伍建設需加強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中,教師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一般高校普遍缺乏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師,多由就業工作處相關行政人員或高校輔導員兼任。他們未接受過相關專業知識的系統培訓,對就業形勢的掌握也全靠個人關注程度,不能保障課堂教學質量。
(三)授課形式單一,缺乏實踐環節
當前,多數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主要采用講授式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缺乏互動和實踐環節。一些小組活動也因教學空間的限制,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達不到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久而久之,學生喪失興趣,在課堂上玩手機、打游戲,得不到實質性的職業規劃和指導。
(四)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
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考核指標相對單一,缺乏個性化指標,無法反映真實的教學情況。所以要構建多維度的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的反饋作用。
(一)線上互動效果好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00后”。他們作為網絡生活的原住民,在生活中非常適應利用網絡交流思想,通過屏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網絡世界中,學生更勇于發言、樂于提問。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在線下課堂表達欲望較低,有想法和觀點喜歡與同學分享,對于教師提問卻不愿意開口。所以,教師也無法得到有效反饋。通過網絡平臺,學生的參與性更強、活躍度更高。平時線下課堂不敢提的問題或者羞于表達的觀點,在互聯網中都變得簡單易行。
(二)線上學習時間、空間靈活
線上教學平臺可以實現課程建設、學生管理、過程評價、在線問答等功能。平臺上一系列的模塊搭建完成后,學生可根據需要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進行課程預習、學習、復習,對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向教師進行提問。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將課前和課后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完成知識的獲取,同時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將重點、疑點、難點放在線下時間集中統一解答。
(三)借助智慧教育平臺效率高
智慧教育平臺不僅創設了更多師生對話的機會,也可以實現資源的實時共享。所有講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都可以通過平臺進行在線交流、溝通探討,妥善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對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各位教師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分工協作、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共同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教學體系。
(四)線下交流深化學習深度
傳統的課堂教學有以下優點:教師可以與學生近距離、面對面交流,直接看到學生的表現,授課效率高,有利于學生形成發散思維,讓不同觀點和思想產生碰撞,這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對于基礎知識的講授部分,線下教學更能深化學習深度,將知識點講深、講透。
(五)線下教學融入實踐環節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今時代的發展需要。“互聯網+”時代職業和就業的模式日新月異,僅僅停留在課本知識的傳授是不夠的,必須緊密聯系社會實踐,開展校企合作,融入實踐環節,這樣才能完善課程體系,提升教學效果。實踐環節可以幫助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親身體驗社會發展和行業更新進程。學校應通過開展豐富多元的校企合作,增強教學效果,完善課程體系,尋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新的生命力。要為學生樹立職業榜樣,可以請優秀畢業生為學生講解真正的職場生活、從學校邁入社會的親身經歷,以及在現實工作中面臨的問題,讓學生了解目標職業所要求的技能和素養,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早早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念意識,學習掌握相關專業技能,并結合自身興趣和能力,做出清晰的職業規劃,為今后走向職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課前任務設計與目標
教師在上課前需要在線上教學平臺上傳章節全部學習資料,要求學生自學完成相關基礎知識學習。除此之外,提出引導性思考任務。例如,針對自我探索環節,讓學生提前了解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及模型,并了解此模型的應用范圍,引導學生收集案例用于課堂討論。通過課前自學和案例收集,使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進入線下課堂,從而主動發起與教師的交流。
(二)課堂教學流程設計與目標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作為課前、課后線上學習的中間環節,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師在線下課堂上要完成對上節課課后作業的點評答疑、對本節課課前學習效果的檢驗和本次課程知識點的深化教學。
首先,教師要對上節課留下的問題進行答疑點評。學生通過平臺在線下自主完成課后作業。教師在線下課堂上需要對上節課的課后作業進行答題思路的梳理,闡述解題方式,為學生指出一個明確的方向。
其次,教師要對課前線上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驗。學生經過課前預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教師在課堂上首先應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學習情況的檢驗,隨機挑選學生進行闡釋,對于匯報過程中學生說不清楚的問題,整理出來作為疑點、難點進行著重講解。
最后,教師進行本節課程內容的深入教學,導入新課程內容,結合梳理出來的重點、疑點、難點進行系統講解。利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沙龍、頭腦風暴、主題講座、生涯人物訪談、自主測評、場景模擬等方式進行多樣化的教學。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應積極發揮可觸及的各項資源作用,包括學校就業工作處統一購買的職業生涯測試平臺、相關生涯規劃和發展探索模型等。同時,主動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社會資源,積極接觸優秀校友、校外專家、職場人物,邀請他們來校開辦講座,或者座談討論。
(三)課后評價設計與目標
課后,教師要在平臺上發布課后作業和討論任務,要求學生之間在線互動完成作業,進一步加強知識點記憶。利用線上平臺,無論是學生提交作業還是教師批改作業,效率都得以提高。對于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問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解決,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對于課程的考核,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理解和應用能力。在以往以提交生涯人物訪談報告、職業生涯規劃書和個人簡歷作為結課考核方式的基礎上,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
當下,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傳統線下課堂教學模式帶來了較大沖擊,希望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可以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打開新思路,將網絡信息技術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有機結合,真正發揮出線上、線下教學各自的優勢,規避短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林民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與問題解析[J].長沙大學學報,2017(5).
[2]劉海英,趙欣.應用型本科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轉型思考:以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7).
[3]趙炬明.什么是好的課程設計[J].高等教育研究,2020(9).
[4]明小玲.“互聯網 +”背景下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
[5]紀利琴,王靜,申小芳,等.基于智慧課堂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實踐[J],科技視界,2021(6).
(作者單位:安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