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
■摘 要:新時代職業教育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日漸成熟,企業訂單式人才培養的需求急速增長。受就業環境和就業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訂單班學員流失問題成為職業教育中日益凸顯的問題。本文從心理契約視角出發,分析訂單班學員流失的成因,并為加強校企與訂單班學員間的契約關系、減少訂單班學員流失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心理契約;訂單班;學員流失
■課 題: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心理契約視角下訂單是人才培養學員流失問題研究”(課題編號:SGH20Y1366)、陜西省教育廳2021年度一般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地方院校直招士官心理契約培育與激勵”(項目編號:21JK0198)的研究成果。
訂單培養經過了長時間的探索實踐,已成為獨具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范式,由企業與學校提前約定、聯合開設訂單班級,學校按照企業需求開展人才培養,企業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學員通過企業考核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滿足學生、企業、學校三方共同的利益訴求和愿望,而且能夠有效解決技能人才緊缺的難題。
不容忽視的是,在充滿變化的社會環境和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形勢下,訂單培養面臨新的問題。訂單班學員就業意向改變導致人才流失,這無疑給企業、學校及學生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對企業來說,前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一定周期內并未獲得應有的收益,出現員工隊伍不穩定、專業人才緊缺等問題;對學校來說,訂單班根據企業需求開展人才培養,學生放棄定向就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就業率;對學生來說,失去了“訂單培養”的標簽,無疑失去了最有特色的就業競爭力,甚至為“再就業”增加了一定難度。
訂單班學員流失問題既存在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學者們從諸多理論視角進行了剖析。持“利益相關者理論”觀點的學者認為要均衡學校、企業、學生三方之間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促進校企合作的發展、穩定訂單班學生管理,實現訂單班學生的“零”流失;持“企業認同理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學生缺少自身角色認同和自信,企業缺少多元評價、以單一的考核標準衡量學員,這是學員流失的重要原因。筆者比較認可心理契約理論觀點,認為訂單班學員與企業雙方各自都有對彼此的心理期望,這種期待的滿足能夠促進個人積極的發展成長,穩定學員和企業之間的契約關系,從而有效緩解人才流失的矛盾。
心理契約這一概念來自管理心理學領域,是組織與個人之間非正式的、內隱的主觀約定,廣泛存在于組織各層級間、各成員間,具有主觀性、不確定性和動態性的特征。個體在組織中是否感受到被公平合理對待影響著心理契約的建立與維護。當個體感到公平時,那么個體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就會呈現出一種平衡、穩定的狀態;反之則會出現心理契約違背或破裂的情況。良好的心理契約有利于個體保持積極的工作狀態、提高工作滿意度和組織績效。心理契約包含組織對員工的責任和員工對組織的責任兩個方面內容。規范型責任、人際型責任和發展型責任是其3個基本維度,均得到了大多數研究的支持。
(一)規范型責任層面
規范型責任,一方面指學員應理解并遵守企業的制度規范等,履行自身工作職責;另一方面指企業應滿足學員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物質需求。雙方的規范型責任未能較好履行,是學員流失的原因之一。從訂單班學員的角度來看,一是個人工作能力有限,有的學員專業技能還不夠精湛,未能達到企業錄用考核的要求或因未能較好履行崗位職責而失去就業機會;二是缺少必要的企業認同,學員雖然按照訂單班的培養模式參與學習,但對定向就業的企業并非十分了解,缺乏對就業企業的認同,導致契約關系不穩定。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主要是企業引才、育才的力度不夠大,其提供的社會保障、薪酬待遇、生活保障、職業晉升等不足以增強學員的就業穩定性。有的企業對試用期和剛入職的“新人”提供的工資待遇較低,而學員在入職初期生活成本高,往往看重經濟收益,因此,很多新員工找到工資待遇較好的工作就會跳槽,導致訂單班學員離職率高及人才流失。同時,一些行業專業人才緊缺、培養難度大,雖然簽訂了一定數量的訂單班學員,但這部分學員一旦流失,再次填補崗位空缺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會更多。
(二)人際型責任層面
人際型責任,一方面是指員工與周圍的同事互相幫助和分享資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是指企業需創造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給予員工人文關懷,幫助員工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從訂單班學員的視角來看,一是面臨一定的人際適應困境,大部分訂單班學員畢業后從校園到企業“無縫銜接”,由于人際交往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有些人難以適應全新的人際環境和工作環境,就業滿意度較低,導致人員流失;二是受到人際交往中消極情緒的影響,如鉤心斗角、拉幫結派、相互拆臺等人際內耗會嚴重影響組織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研究也證實這些行為會破壞人際間、個人與企業間的信任關系,導致心理契約走向破裂甚至違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一是企業對員工個人的心理狀態和思想生活關注程度不高,通常注重員工創造的經濟價值,對工作氛圍、人際環境等能夠提供情緒價值的因素關注較少。一些學員長時間缺少高質量的人際互動,從而選擇離職。二是企業嚴格的管理模式、機械式的工作方式及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會讓學員工作狀態緊繃,這些因素均影響學員就業的穩定性。
(三)發展型責任層面
發展型責任,一方面是指員工在工作期間內自愿付出的努力,以及積極為企業作出額外的貢獻;另一方面是指企業應幫助學員不斷提升能力、獲得成就感和工作樂趣,如為學員提供必要的工作技能培訓、學習發展機會、職業晉升空間等。從訂單班學員的視角來看,一是學員缺乏工作興趣和目標,部分學員在選擇專業時未充分考慮自身興趣、自身性格特點是否與崗位需求相匹配等問題,僅僅是將“好就業”“工作穩定”這樣的因素擺在首位,就業時卻發現力不從心、志不在此;二是部分學員職業熱情漸漸被繁雜的工作消耗殆盡、自身的價值久久得不到肯定、現實與理想差距過大,缺少成就感。甚至產生職業懈怠感、挫敗感。從企業角度來看,一是企業對可持續人才發展的戰略欠缺思考,人才儲備意識不足,僅僅看重短時間內的經濟效益,安排“新人”從事較多技術含量不高、簡單重復的工作,對其職業成長發展思考較少;二是企業文化建設有待加強,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易導致新員工對企業認可度低、歸屬感弱,易激發個體的離職意向。
訂單式人才培養需要學校、企業、學生三方聯動,相互協調支撐,共贏共進。為有效解決訂單班學員流失問題,基于心理契約理論,可在雙方權責、成長氛圍、成長路徑等方面施策發力,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一)明確雙方權責,精準實施培養
學校作為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引路人,應在人才培養定位上與企業密切對接,動態按需培養,向學員明確其關心的薪資報酬、福利待遇、職業晉升、能力要求等關鍵內容,引導學員形成正確的職業角色認知,促進職業角色轉換。企業則應重視與訂單班學員的坦誠溝通和正面反饋,增設意見表達渠道,鼓勵學員暢所欲言,及時滿足學員在物質利益、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合理訴求。學生在就業初期更應注重提升個人的專業本領與崗位適應力,要兼顧長遠發展,可適當降低薪酬期望值,樹立“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職業價值觀念。
(二)優化成長環境,提升職業歸屬感
學校肩負著訂單班學員培養的重要職責,除了要注重學員的知識能力、技能水平的培養,還要細致入微地去關注、關心、鼓勵每一個學員,激發學員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投身工作的自我效能感。企業應積極創設良好的工作氛圍,真誠地關懷與愛護每一名學員,以互尊互信的工作氛圍提升團體凝聚力,以富有價值的工作體驗增強學員職業滿足感和獲得感,這些積極情緒體驗可提高學員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實現穩定人才隊伍、減少人才流失的目標。
(三)搭建成才路徑,磨礪職業素養
學校應堅持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銜接的辦學理念,多樣化、多路徑地為學員成長成才提供選擇和路徑,引導學員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根據興趣愛好、人格特質等因素綜合考慮就業崗位。企業則應當增強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文化引人、育人、留人,促進員工形成“個人成長與企業發展融為一體”的職業理想。作為學員個人,除了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練就過硬的專業技能,更需堅定職業選擇,注重對職業素養的培育,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追求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
[1]李原,郭德俊.組織中的心理契約[J].心理科學進展,2002(1).
[2]任永燦,郭元凱.教育實踐滿意度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心理資本和心理契約的鏈式中介模型[J].教師教育研究,2022(1).
[3]李霞,劉海真,李強.資質過剩感和工作滿意度的關系:心理契約違背與情緒耗竭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3).
[4]劉雪飛.基于心理契約理論的H公司“85后”基層員工激勵改進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21.
(作者單位:西安航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