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磊

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孕育出新職業。為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自2019年以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發布了5批共74個新職業。這些新職業涉及人工智能、云計算、智能制造、健康等領域,集中體現在高新技術發展、傳統行業變遷、社會分工變革等職業類型。預計未來5年內,新職業人才需求將不斷增加,在政府對行業、產業的規劃引導下,人才向新職業、新技術流動,從而促進新職業、新技術發展。新職業、新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技工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因此,改善新職業人才供給質量結構,對接新職業,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優化調整專業設置成為技工教育當前的重要工作。
(一)對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進階的要求
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力求推動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做到“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技工教育的社會屬性日益突出,應增強技工教育的適應性,主動面向國家戰略,融入產業發展,適應社會需求。
(二)對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要求
新職業的出現和發展,往往伴隨著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和應用。這就要求技能人才培養標準必須緊密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對接產業,服務需求,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新職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對人才培養職業標準開發的要求
新職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加快開發新職業標準是促進新職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工作。根據新職業的特點,新職業的職業標準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職業素質要求、基本知識要求、技能要求等,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這些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適應新職業的要求。
(四)對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的要求
建立完善的技能人才職業等級制度和多元化評價和反饋機制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評價體系應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的養成,拓寬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以確保培養出的人才符合行業標準和職業要求。
(五)對新職業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
只有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才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高技能人才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推進技能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養一批德技并修,具有創新精神、勞動精神、技藝精湛的新時代工匠人才,提升產業工人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實現中國制造走向中高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選擇。
(一)促使技工院校進行專業結構調整
新職業往往需要具備高度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促使技工院校開設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新專業,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技工院校開設了新能源汽車維修專業,培養具備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能的人才。
(二)推動技工院校挖掘行業需求發展特色專業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的增加,新職業也促使技工院校開設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色專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例如,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追求,技工院校開設了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具備健康服務和管理技能的人才。
(三)依托經濟發展促進專業融合構建專業群

由于新職業具有跨界性、復合性的特點,需要培養大量的基礎寬、專業化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整合專業資源,優化專業設置,實現專業群建設標準與行業標準無縫銜接。專業鏈對接產業鏈,建設服務產業鏈的鏈條式的專業群,滿足產業崗位群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新工作崗位情景下建設虛擬現實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
新職業帶來新的工作職場情景,比如工作場景全數字化、生產過程全新化、虛擬現實結合化、勞動組織多元化等。為了提升技工教育人才培養的適應性,需要對教學場地、教學資源、教學手段進行更新,打造適應新工作場景下的工學一體化教學場地,引入數字化、虛擬仿真化的信息手段,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體系。
(五)新職業的產生對技工院校專業設置形成的挑戰
新職業為技工院校專業發展注入新動能,推動專業設置體制機制的更新與完善,但由于新職業的新穎性、超前性,也存在一定的發展困境。
1.新職業市場需求轉化為職業能力滯后
新職業作為新興的職業領域,職業技能標準、行業規范等還不夠完善,而專業的發展往往滯后于新職業的產生。技工院校申報新專業、確定培養模式、授課內容等均是基于新職業的出現,且專業目錄的更新非實時進行,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出現新職業市場需求轉化為職業能力存在較長時間的滯后,技能人才培養缺乏較規范的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