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于2022年11月正式印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久前召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上增加了20個新職業和數字技術技能類賽項,如人工智能工程技術項目、健康照護項目、家政服務(整理收納)項目等,成為本次大賽的最大亮點之一。
濟寧市技師學院在本屆大賽派出5名選手,分別參加了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網站技術、人工智能訓練、集成電路工程技術4個項目的比賽,獲得1銀2優勝的好成績,其中新職業和數字技術技能類賽項的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項目獲銀牌、人工智能訓練項目獲優勝獎。本期《職業》雜志“校長對話”欄目邀請濟寧市技師學院院長楊楠,介紹該學院開展特色辦學、專業建設、技能競賽、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等方面經驗,與讀者分享。

濟寧市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創建于1958年,是國家級重點技工院校、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全國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建設院校、全國第一批示范性技工教育聯盟(集團)建設院校和全國首批國家級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也是山東省首批7所技工教育優質院校建設單位之一。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3萬人,年職業培訓鑒定5萬人次。設有智能制造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學院等9個二級教學單位,開設涵蓋濟寧市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專業40余個。
Q 我們了解到,今年是學院建校65周年,多年來,學院聚焦服務地方產業發展,不斷深化改革創新,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技能人才,連續兩年被山東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山東省人才工作表現突出單位”,榮獲“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單位”稱號,集團化辦學經驗在全國推廣。請問學院在集團化辦學方面有哪些創新做法?
A 為著力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精準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發展技工教育”的指示精神,在濟寧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級人社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10月,由學院發起,首批聯合129家企業、19所技工院校、3所職業培訓機構,組建了山東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團。集團通過創新組織架構與運行模式,統籌推進集團院校和企業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實質化合作,整合集團內各類資源,實行招生就業、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師資調配、培訓鑒定、科研創新“六統一”,形成緊密型利益聯結體。其中,統一教育教學平臺,就是集團院校專業設置、教學方案由集團統一研究確定,校際專業實行錯位發展,有效解決了技工院校專業設置同質化嚴重的問題,也拓寬了縣級技工院校的生存發展空間,實現以強帶弱、錯位發展。統一師資調配平臺,就是實行專業教師、企業專家雙向互派機制,集團院校教師和企業專家、“產業教授”由集團統一調配使用,制定《集團人才共享暫行管理辦法》,暢通師資流動渠道,最大限度地發揮師資特長優勢。統一科研創新平臺,就是集團成員單位共享現有生產和科研實驗設施設備,共建公共實訓基地、實驗室,既盤活了集團內部資源,避免有些設備、場地長期閑置,也有效解決了技工院校實訓設備投入不足和單個企業科研設施老化、技術性能落后等問題。為高效推進集團院校、企業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實質化合作,濟寧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專班,先后兩次出臺《支持技工教育集團化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出專項扶持政策。通過多年的實質化運行,走出了一條校企共育、產教融合發展的特色辦學之路,實現了“校企、校地、校校和學生”的互動共贏。
Q 我國于2022年11月正式印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我們了解到學院有40余個專業,圍繞服務地方產業發展,近兩年學院開設了哪些新專業?為什么選擇設置這些新專業,有哪些背景?
A 濟寧市是孔孟之鄉、運河之都,也是一個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近年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技能人才短缺問題日益凸顯,“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矛盾更為突出。學院堅持“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興企業”工作思路,主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濟寧市“十強”產業,加強專業建設發展規劃論證,保持優勢專業,發展潛力專業,整合相近和重復專業,實施專業優化動態管理,全力搭平臺、提技能、強服務、增專業,竭力緩解企業用工短缺問題,助力企業快速健康發展。學院專業設置穩定在40余個,其中6個專業獲批全國工學一體化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建設專業,2個專業入選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一體化教改試點專業,2個專業進入山東省百強名牌專業,1個專業入選山東省技工院校省級示范專業群。通過市場調研,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結合企業用工需求和對接世界技能大賽現實需要,近兩年新增了家政服務、健康服務與管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數字媒體技術應用、電梯工程技術、高分子材料加工6個專業。
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專業為例,濟寧市目前有7家化工園區,各個園區產業定位明晰,發展重點相對突出,園區基本實現了相互協作、特色化、錯位化發展,已形成以煤化工為主導,橡膠制品、鹽化工、新材料等融合發展的多元化工產業體系。截至2022年年底,濟寧市規模以上化工企業200家,實現營業收入905.98億元、利潤51.53億元。化工新材料企業的飛速發展,需要大量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專業技術人才。根據2020年濟寧市緊缺人才(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需求信息情況分析,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人才需求(包括崗位需求)有500余人。當時在濟寧市職業院校中還沒有開設高分子材料加工專業的院校,僅僅開設化工工藝及應用化工類專業,無法滿足企業需求。為此,學院積極對接濟寧市高端化工優勢產業集群,瞄準濟寧市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開設了高分子材料加工專業,大力加強高分子材料、化工工藝、生物化工、化工分析與檢驗等專業體系建設,為濟寧市化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技能人才支撐。
Q 開設這些新專業得到了哪些扶持?學院如何進行新專業的專業建設?
A 學院開設的新專業得到了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濟寧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的大力支持,對學院新增專業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在業務上給予了大力指導,對于成功創建為省級、國家級品牌專業或專業群的院校,分別給予補助資金30萬元、50萬元。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學院始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專業建設為例,學院結合本區域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具體特點,圍繞汽車行業的發展與結構調整,不斷深化與企業的合作,對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有效改革。探索實踐“現代學徒制+定向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建成具有真實工作場景,體現“教、學、做”一體的教學場所;加強校企合作和定向培養,構建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建立學院與企業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以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為主線,構建適合技工教育發展規律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專業自身特點的課程體系,培養政治素質和綜合文化素質較高、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過硬的汽車智能技術產業一線崗位需要的高素質應用性、技能型人才。
Q 請您分享一下學院在技能大賽選手選拔、訓練等方面的經驗,并談談學院在近年來還獲得了哪些新成就、新成果?
A 近年來,學院堅持以賽促教、以賽育才,成立技能競賽領導小組,由院長牽頭,組織實施落實各賽項集訓計劃,制定目標責任制,確保集訓工作向高標準、深層次發展,時刻給選手樹立敢打、硬拼、爭第一的思想,準確把握好技能大賽的精神實質。集訓過程中,堅持“分級實施、系統推進,以點帶面、持續提升”的原則,突出集中培訓和跟蹤培養2個重點環節,按照“強基、提升、超越”3個階段,分階段、分層次、循序漸進地提升集訓選手的技能水平。“強基”階段注重夯實技能基礎,強化基本素質;“提升”階段關注技能應變能力,提高競賽水平;“超越”階段突出創新力和發展力,提升綜合能力。每個階段根據訓練成績和多次考核成績,分批選拔種子選手,建立全過程、全方位的科學集訓模式。

近年來,學院師生共獲得省級、國家級獎項670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19項。2020年,獲得第二屆全國電子信息行業新技術應用職業技能競賽5G+MR資源開發項目職工組一等獎和學生組一等獎、二等獎;2021年,獲得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育嬰員項目職工組金牌、學生組銀牌,農機修理工項目職工組銅牌、學生組銀牌;2022年,獲得第三屆全國信息產業新技術職業技能競賽電子商務師項目二等獎,第二屆全國工業設計職業技能大賽燈具設計師項目學生組三等獎;2023年,獲得全國服務型制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物聯網安裝調試員項目二等獎。
Q 濟寧市是孔孟之鄉,在傳統文化育人方面,學院有哪些好的經驗做法?
A 學院始終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優秀傳統文化育心+軍事化管理塑性+企業7S化管理培能”育人模式,構建“四工程、六融入”育人體系,實施國學經典誦讀、孝誠愛仁教育、校園品位創建等育人工程,提升立德樹人新合力。

針對技工院校學生特點,學院積極推進思政課改革,依托“孔孟之鄉”獨特文化資源優勢,實施優秀傳統文化育心工程,編撰《傳統文化每課一語(論語)經典解讀》教材,由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發行。積極開展儒家文化每課一語、每日一誦活動,每節課課前教師講授一句儒家經典,每天晨讀時間誦讀一刻鐘經典名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文修養,涵育“德技雙馨”技能人才。同時以“三全育人”理念,大力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創新推廣“互動式”思政教學模式,遴選打造一批課程思政示范專業課,逐步完成課程思政改革全覆蓋。積極打造技工院校優秀傳統文化師資培訓基地,通過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禮樂教學“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培養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師資。先后舉辦8期師資培訓班,來自山東省內外112所技工院校的510名思政課骨干教師參訓。
Q 學院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有哪些具體做法?
A 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企業最清楚。學院作為濟寧市技工教育集團理事長單位,充分利用技工教育集團平臺作用,積極推動企業實質化、全過程參與辦學決策,做到“招生即招工、畢業即上崗”。一是企業直接參與辦學決策。由集團內企業與院校共商共建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培訓等,讓企業在人才培養上從“被動接收”到“主動參與”,從根本上解決院校培養與企業需求匹配度不高問題。集團內院校與京東、吉利等300余家企業開設訂單班次210個,覆蓋68%的在校學生,與山東榮信、辰欣藥業等58家企業先后開展 “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3000余人次,校企聯合開發一體化校本教材30本、精品課程32門。二是企業專家直接參與教學。建立校企“雙向互派”工作機制,共享優質教師、企業專家和能工巧匠,建成由750位專家組成的人才資源庫,聘請30余位行業、企業技術專家擔任“實訓教授”,讓學生在學校即可掌握企業一線先進實用技術。三是企業生產場景直接搬進課堂。校企聯合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化工、京東校園等實習實訓平臺,把生產任務帶進課堂,在校園內開啟職場實戰,理論教學與實習實訓融合推進,上學與就業無縫對接,學生畢業即可直接上崗工作。
學院堅持“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興企業”,推動產教多層次深度融合,聚焦“十強”產業需求,增設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新興專業12個。組建信息技術產業、機器人產業、幼兒教育產業聯盟,打造與產業鏈相配套的專業群,與40余家企業簽約,實現專業與產業零距離、全鏈條、互動式對接。精準對接區域產業,與地方政府和重點企業共建“職業教育產業園” “鄉村振興人才培訓基地”等培訓平臺。大力實施技能提升行動,建設“5G+智慧校園”,啟動職業培訓云平臺,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培中心合作職業技能標準化、示范化示范培訓項目,積極探索開展高質量、標準化、規范化職業技能培訓的有效途徑和組織方式。近兩年學院開展社會培訓與技能鑒定達10萬余人次,被認定為省級跨境電商孵化機構試點單位、山東省首批網絡素養教育基地和全國首批國家級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
學院提出創新開展“百校百企百獎”“3個100”行動,制定“百校百企百獎”五年行動計劃,激發內生活力。遴選100家各類生源學校,開展“百校走訪活動”,破解生源質量難題;遴選100家優質企業,開展“百企走訪活動”,推動校企深度合作;每年分層次、分類別評選出50名優秀教師、50名優秀學子,開展“百獎評選表彰活動”,引導教師安心教學、潛心教學、用心教學,鼓勵學生各展其才,各美其美,努力構建“以愛賦能—價值觀引領,產教塑型—技能立身,文化鑄魂—品德潤心”的教育教學品牌,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Q 建設制造強國,離不開技能人才,尤其是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請您圍繞如何堅定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給廣大技工院校學子送一句鼓勵的話。
A 廣大技工院校學子要相信自己天賦異稟,獨一無二,做一個自信、自強、自立的人;要以愛賦能,積極樂觀,做一個追隨光、成為光、傳播光的人,珍愛生命,身心健康,增強感知幸福的能力,成為榜樣的模樣;要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做一個有夢想、有行動、有擔當的人,讓人生出彩,讓夢想成真,讓父母驕傲,活出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