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中心城市偏向的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問題研究
——以長江經濟帶為例

2024-01-15 11:43:26柴志賢任來賀
財經論叢 2024年1期
關鍵詞:功能發展

柴志賢,任來賀

(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問題的提出

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與工業化一直是相伴而生的兩個命題。英國式的古典主義城市化本身就是工業化發展的結果,反之現代城市化又能為工業化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全方位支撐。作為城市化質量和內涵的體現,城市功能對產業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在現實發展過程中,恰恰很容易陷入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不協調的問題。

此問題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英國式古典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工業革命時期的產業發展迅速,但城市化因缺少規劃和政策引導而無法為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持,使城市功能發育受限,城市功能嚴重制約了產業發展。柯布西耶的《明日之城市》反映了建筑規劃師們對工業化條件下現代城市功能的探索[1]。霍華德的《明日的田園城市》則表達早期工業化“巨獸”對美麗農村吞噬的擔憂,并試圖達成工業化與城市功能的理想和諧[2],雖然具有一定的烏托邦色彩,但足以啟示我們如何打造良好的城市功能以支持工業化的良性發展。二是政府主導的城市化往往陷入“造城熱”的困境。撇開工業化內在的人口需求,超前推動城市規模的擴張,導致拉美國家的過度城市化足夠給人警醒。中國一些地方的過度規劃和打造新城同樣受到熱捧,除部分旅游城市和高科技主導的特殊城市外,忽視工業化發展需求的城市化仍缺乏生存基礎。不論前者的工業化超前于城市化,城市功能發育不良,還是后者的城市化超前于工業化,城市功能缺少價值投射的對象,都無法支撐起一個城市長期的良性發展。因此,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同步協調問題便受到政府和學界的關注,體現城市化質量的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協調性議題同樣值得探討。這種不協調(即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究竟因何而起?政府優先支持中心城市發展的偏向戰略是否加劇了不協調?其具體的作用機制是什么?本文將重點回答這些問題。

既有文獻大多從省域層面對城市偏向政策導致的城鄉收入差距、資源流動、公共服務配置等方面展開研究[3][4][5],鮮有對城市功能與產業協調發展問題的探討。本文以長江經濟帶96個城市為例,重點分析中心城市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的影響,主要貢獻在于:一是將中心城市偏向分為市場偏向和政府偏向,考察中心城市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影響,拓展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動因的分析;二是引入城市開發和公共服務建設的中介變量并檢驗其作用效果,細化中心城市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的作用機理分析。

二、理論分析

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功能塑造的主要參與者,而市場則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推動力。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的根源需從政府和市場的角度來尋求答案。

(一)中心城市偏向產生的原因

首先,政府的戰略導向可能導致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不協調。我國的城市發展戰略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小城鎮主導論”到“大城市與小城鎮多元發展論”再到“大力發展大城市,從集聚中走向平衡”,經歷了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6][7][8]。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中心城市建設,提出打造世界級大城市,政府的戰略導向通過政策引導資源配置而產生大城市偏向。其次,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亦可能加劇這種大城市偏向。誠然,在中性政府下,如果政府部門完全理性且沒有短期利益追求,則會最大程度地保持大城市與小城市建設的平衡,不至于出現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但政府官員有其自身利益的考量,在“GDP錦標賽”下如何推動經濟增長便是最優先考慮的問題。張五常(2017)關于中國奇跡的“縣域競爭論”,認為地方政府官員基于晉升激勵干預經濟的行為都為政府主導下的大城市偏向找到注腳[9][10]。最后,市場本身具有中心城市偏向效應。中心城市往往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產業基礎和高素質人才等要素,在繆爾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及Krugman(1991)的本地市場效應和遞增報酬機制的雙重作用下[11],引導資源向其集聚,從而加劇了中心城市偏向。此外,Lucas(1988)的大量研究證實大城市人力資本外部性特征明顯,中心城市的優勢將更加突出[12]。

(二)中心城市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的影響

1.市場角度。中心城市的市場化程度高,對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通過資源集聚為產業發展輸送動力。在市場導向下,市場力量可對城市功能完善進行有益補充(如為產業發展提供完善的金融、商業等配套設施),推動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同時,市場本身具有矯正機制,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城市功能優化與產業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價格信號和競爭機制下驅使部分低端生產要素遠離中心城市,為產業結構升級“騰籠換鳥”創造空間,加速與更高水平的城市功能融合。對中小城市而言,承接中心城市的資源要素也使其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為完善城市功能和擴大產業規模提供動力,促進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更好協調。據此,本文提出假說1:市場偏向減輕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

2.政府角度。一方面,將更多資源用于發展區域重點城市促進了中心城市功能完善,而產業發展除政府規劃和引導外更需市場力量的支撐。政府偏向的強弱反映了不同的政府力量和行政干預水平,進而影響城市建設和產業布局。若政府偏向脫離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不僅扭曲市場信號、降低產業效率,還阻礙產業結構變遷[13][14],加劇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認為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土地優惠等方式影響產業區位結構,特別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布局等方式對地區差距進行干預,以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目標[15][16]。多年以來,國家一直關注地區差距問題。《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并未明顯向中心城市傾斜,“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優化城市間功能分工,黨的二十大報告謀劃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構想。可見,政府對城市功能與產業協調發展擘畫了清晰的路徑,力圖找到大城市、中小城市功能與產業協調發展的“中間道路”。因此,政府通過完善治理能力,在合理的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導向下,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可能逐漸減弱。據此,本文提出假說2:政府偏向影響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但作用方向取決于中心城市偏向政策實施的實際合理性。

(三)中心城市偏向影響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的路徑機制

1.城市開發。城市開發是資源配給的重要形式,市場導向下的生產要素的自發流動加速了中心城市開發建設,促進城市創新和技術升級。由于城市開發涉及的區域往往是產業集中和結構完善的發達地區,通過城市開發帶來的要素集聚和擴散不僅引導市場化進程,還增強產業間協作,推動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相協調[17]。而政府導向下的城市開發超前性質明顯,許多城市熱衷的“造城運動”具有財政收益最大化和政治晉升的雙重特征,基于經濟發展和自身利益的選擇使城市陷入盲目開發的境地,從而可能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產生推波助瀾的影響。據此,本文提出假說3:中心城市偏向通過城市開發影響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

2.公共服務建設。中心城市在地理位置、經濟水平、市場規模等方面存在優勢,具有更大動力投入更多政府支出用于公共服務建設,導致城市公共服務供給的相對超前,而產業發展水平短期內不會發生明顯變化。中小城市受限于市場條件、自身稟賦等因素可能將城市資源用于緊迫的基礎設施建設等,而忽視城市功能的其他方面,致使城市功能發展的不平衡。政府實施的中心城市偏向的財政政策和城鄉間不同的公共服務供給體制引致重點城市的經濟主導地位更加明顯[18],更傾向于發展中心城市,大力推動公共服務建設,從而擴大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水平的差距。一方面是中心城市功能體系不斷完善,公共支出的中心城市偏向提高了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另一方面是在市場作用下形成的環境污染、生活和商務成本增加、產業轉移導致的人口外流等負向因素使產業發展驅動力不足,影響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協調。據此,本文提出假說4:中心城市偏向通過公共服務建設影響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

三、指標構建與數據說明

(一)指標構建

1.城市功能指標。基于已有研究[19][20],本文依據城市功能在建設過程中市場導向和非市場導向的共同作用,將綜合功能劃分為市場型功能和非市場型功能。其中,市場型功能強調以價格信號和競爭機制為核心的城市功能,在涉及城市生產、生活服務等由市場主導的功能領域需發揮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力量。非市場型功能強調依靠政府力量主導建設的城市功能,在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交通出行等領域需發揮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的導向作用。表1為具體的城市功能指標評價體系。

表1 城市功能指標評價體系

2.產業發展指標。完善的產業發展體系應包含投入產出、產業規模及工業企業狀況[21]。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測度性等原則,本文將產業發展分為四個維度(見表2所示)。

表2 產業發展指標評價體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利用熵值法測算城市功能和產業發展的各自得分,接著使用耦合度模型研究二者的耦合關系。這里,耦合度模型表示為:

(1)

其中,Ci為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耦合度,Z1i和Z2i分別為城市功能和產業發展。由于耦合度可能存在“偽協調”現象,因而本文引入如下的協調度模型:

(2)

其中,系統協調指數Ti考察的是城市功能和產業發展對整個系統協調發展的貢獻;待定系數α和β表示二者的重要程度,為不失一般性,本文設定α=0.5、β=0.5。此外,進一步以(1-Di)表示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

(三)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總體特征描述

圖1為長江經濟帶不同區域的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時序圖。整體上來看,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高于非市場型,說明長江經濟帶的市場化進程還有待增強,政府導向較為明顯;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按照上、中、下游呈現階梯式遞減的特征,表明不同區域間政府導向與市場導向的差異較大。中下游的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隨時間變化比較穩定,而上游呈波動下降,說明近年來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的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協調程度不斷提升。

圖1 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市場(非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

四、研究設計

(一)模型構建

為驗證中心城市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影響,本文構建如下的經驗模型:

marindit=α0+α1demait+α2degoit+αzit+ui+vt+εit

(3)

nmarindit=α0+α1demait+α2degoit+αzit+ui+vt+εit

(4)

其中,marind和nmarind為被解釋變量,dema和dego為核心解釋變量,z為一系列控制變量,ui和vt分別為個體和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為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所有變量均做對數化處理。

為檢驗中心城市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的影響渠道,本文采用如下的中介效應模型:

Mit=α0+α1demait+α2degoit+αzit+ui+vt+εit

(5)

marindit=α0+α1demait+α2degoit+α3Mit+αzit+ui+vt+εit

(6)

nmarindit=α0+α1demait+α2degoit+α3Mit+αzit+ui+vt+εit

(7)

其中,M為中介變量,包括城市開發(esta)和公共服務建設(conde)。

(二)變量測度及說明

1.被解釋變量: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它包括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marind)、非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nmarind),具體測算方法詳見上文的指標構建。

2.解釋變量:中心城市偏向,包括市場偏向(dema)和政府偏向(dego)。現有衡量城市偏向的指標主要集中于以非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以公共服務支出構建指標體系、以政府工作報告中相關詞頻數等[4][22[23]。但上述指標著眼于城市偏向,只能部分反映政府層面導致中心城市偏向的變化特征。本文認為中心城市偏向應體現市場導向和政府導向的共同特征。人口密度反映城市吸引人才集聚的程度,是市場導向自發組織的結果。市場發育程度較高的城市加速了人口流入[24],往往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可視為市場導向下中心城市偏向帶來的結果。而人口規模受行政等級和政府干預的影響[25],更多地體現了行政要素和政策導向。許多大城市對人口規模的規劃和限制表明政府在中心城市人口規模控制方面起著主導作用,發揮了中心城市偏向的政策導向。而中小城市在政府主導下建造新城的做法也為擴大城市和人口規模提供了注腳,卻難以通過行政手段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由于城市面積因撤縣設區等行政區劃調整發生變化,因此本文以城市當年人口密度與1983年的人口密度之比衡量市場偏向,綜合反映中心城市偏向的市場特征;以城市當年人口規模與1983年的人口規模之比衡量政府偏向,整體反映中心城市偏向的政府特征。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歷史人口密度和規模數據是為剔除其他個體因素的影響,以凸顯市場偏向性和政府偏向性。

3.中介變量:城市開發(esta)和公共服務建設(conse)。城市開發涉及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對城市功能完善和產業升級至關重要,以房地產開發投資與城市市政建設固定資產投資之比衡量。公共服務建設體現城市的軟實力,是城市功能建設和產業基礎的重要表現,以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支出占城市一般公共預算的比重衡量。

4.控制變量。基于已有文獻,本文選取以下的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pgdp),以人均GDP表示;城市包容度(tole),以常住人口減去戶籍人口后除以年末總人口表示;投資水平(inv),以實際固定資產投資與GDP之比表示;城市開放水平(open),以人均外商投資水平表示;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inad),以實際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衡量;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inra),直接采用干春暉(2011)改造后的泰爾指數。

(三)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以2008—2019年長江經濟帶96個城市為例,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重慶和四川等九省(市)的1152個觀測值。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等,部分缺失值采用插值法補齊。表3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各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滿足多元回歸的條件。

表3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N=1152)

五、實證檢驗

通過LM檢驗和Hausman檢驗,本文選擇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基準回歸,探討中心城市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影響,并利用中介效應模型檢驗其影響機制。

(一)基準回歸結果

表4報告了基準回歸結果。首先控制城市和年份固定效應進行單變量回歸,再控制城市層面的經濟特征變量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市場偏向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表明市場導向下的城市偏向對抑制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市場驅動的人口密度提升是城市功能完善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從而驗證了研究假說1。政府偏向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政府偏向加劇了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從政策導向下的政府行為角度看,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追求,通過行政手段設定過多的人口流動限制可能加劇城市偏向行為,阻礙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間的協調,從而證明了研究假說2中政府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正向效應占主導作用。

在控制變量中,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包容度、投資水平和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的回歸系數均為負,表明上述因素的水平提升可抑制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城市開放水平對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產生正向顯著影響,對非市場型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隨著城市的開放,產業發展的自主性降低,不利于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協調。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同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在當前階段并無顯著相關性。

(二)穩健性和內生性檢驗(1)限于篇幅,文中的穩健性和內生性檢驗結果未列示,作者備索。

1.剔除直轄市樣本。考慮到一定程度的離群效應在全樣本中對回歸結果產生的影響,本文剔除上海和重慶兩個直轄市樣本后重新進行回歸,實證結果表明核心解釋變量的符號和顯著性均未發生較大變化,結論依然穩健。

2.增加控制變量。為減少因遺漏變量導致估計結果不一致的問題,本文增加更多的可能影響城市功能和產業發展的因素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在模型中加入創新水平、制造業集聚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3個控制變量后,本文的主要結論均未發生實質性變化(2)以專利授權數的自然對數表示城市創新水平,以區位熵計算的產業集聚水平衡量制造業集聚,以教師數量與單位從業人員總數之比表示人力資本水平。。

3.因變量前置一期。中心城市偏向對結論的影響可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為此,借鑒蔡慶豐等(2023)的做法[26],本文將因變量前置一期,使其與自變量在時間層面上發生錯位,以部分緩解雙向因果關系導致的內生性問題。結果顯示,本文的結論亦未發生較大變化。

4.工具變量檢驗。由于內生變量滯后項滿足與當期變量相關的假設,又與隨機誤差項不相關,故符合外生性的假設。在沒有找到足夠完美的工具變量時,選擇內生變量的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不失為一個次優選擇[27]。因此,本文將市場偏向和政府偏向的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估計結果顯示,Cragg-Donald Wald F統計量遠大于經驗臨界值,拒絕了弱工具變量的原假設,且研究結論未發生明顯變化。

(三)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以城市開發(esta)和公共服務建設(conse)為中介變量進行機制檢驗(見表5所示)。結果顯示,(1)列展示中心城市偏向與城市開發之間的關系,發現市場偏向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而政府偏向的系數不顯著,說明市場偏向推動了城市開發。(2)、(3)列的城市開發的系數顯著為正,市場偏向和政府偏向的結果也與基準回歸相似,表明城市開發是市場偏向影響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重要因素。(4)列展示中心城市偏向與公共服務建設之間的關系,發現政府偏向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而市場偏向的系數不顯著,說明政府偏向推動了公共服務建設。(5)、(6)列表明公共服務建設在政府偏向影響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一結果驗證了研究假說3和4。

表5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N=1152)

(四)異質性分析

1.區域異質性。本文按長江經濟帶的區域劃分研究不同區域的城市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影響。通過對比表6的(1)、(3)列與(2)、(4)列的市場偏向和政府偏向的系數大小可知,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在中上游更明顯,非市場型在下游更明顯。可能的原因是:下游城市的經濟活躍度和市場化程度較高,影響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城市偏向因素隨著市場化進程逐漸減弱,當下階段城市偏向的變化對非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影響更顯著;而中上游的發展較為緩慢,市場化建設還有較大空間,城市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協調的作用不斷提升。

表6 區域異質性分析結果

2.市場化水平異質性。不同地區的市場化程度和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城市功能和產業完善程度也不盡相同。借鑒王小魯等(2021)編制的市場化水平指數[28],本文測算長江經濟帶96個城市的市場化水平,并按照均值將全樣本劃分為市場化水平高、低兩組。表7的回歸結果顯示,從系數大小來看,城市偏向對包括市場型和非市場型在內的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影響在市場化水平高的地區更明顯。可能的原因是:相比于市場化水平低的地區,市場化水平高的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好,產業體系和產業間協作更為復雜,促進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協調的因素更多,無論政府偏向還是市場偏向導致的結果均更易影響到二者間的失衡。

表7 市場化水平異質性分析結果

3.城市規模異質性。以常住人口為劃分標準,本文將全樣本劃分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兩組并分別進行回歸(見表8所示)。結果顯示,市場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影響在大城市更明顯,政府偏向則在中小城市更明顯。這可能與大城市自身吸引資源集聚的特征有關,得益于區位、自身稟賦及政府施加的干預力量,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擁有更多的人才、技術和資本等要素,而這些資源的充分利用與市場導向息息相關,對大城市的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相協調起著重要作用。中小城市的市場力量薄弱,其城市功能和產業基礎受行政力量的影響較大,施加過多干預的政府偏向不僅沒有降低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還可能適得其反,不利于二者的長遠協調發展。

表8 城市規模異質性分析結果

(五)進一步分析

1.外生沖擊檢驗。近年來,許多文獻開始使用外生政策沖擊檢驗城市偏向對區域經濟活動的影響[29]。撤縣設區是指通過行政手段撤銷其下轄的縣級行政單位并設立新的市轄區的行政區劃調整方式。1999—2019年,占全國城市總數不到15%的中心城市完成了全國撤縣設區總數的46%,中心城市偏向特征不斷凸顯。雖然撤縣設區是由政府主導的帶有明顯的政府偏向,但其對區域一體化的影響又導致市場的巨大變化,進而帶來市場偏向的結果[30]。部分學者認為隨著中心城市快速擴張,虛假城市化的問題逐漸顯現,城市福利水平呈下降趨勢[31]。可見,撤縣設區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那么,以撤縣設區為代表的中心城市偏向政策是否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產生影響?

為更穩健地評估中心城市偏向的作用效果,本文以撤縣設區的準自然實驗作為中心城市偏向的外生沖擊檢驗,借鑒Bertrand和Mullainathan(2003)的研究[32],采用多時點雙重差分模型進行實證檢驗,設定如下的模型:

Yit=β0+β1DIDit+β2zit+γi+μi+εit

(8)

其中,Y為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包括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marind)、非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nmarind);DID為核心解釋變量,表示城市在樣本期內是否實施撤縣設區政策的虛擬變量(Treated)與城市實施撤縣設區政策的下一年之后的虛擬變量(Post)的交乘項(Treated×Post),其系數β1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表9的回歸結果顯示,撤縣設區加劇了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一方面,撤縣設區將縣域人口納入到城市范圍,使人均公共服務水平下降[33]、城市功能指數下滑,而產業發展水平在短時間內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因此二者的協調度出現降低。另一方面,實施撤縣設區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可能更倚重于服務業的發展,使制造業的相對比重降低,進而影響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協調水平。

表9 外生沖擊檢驗結果(N=1152)

2.平行趨勢檢驗。上述雙重差分結果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即地級市在選擇撤縣設區的對象時偏好地理位置鄰近和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縣,從而導致上述回歸結果僅反映了鄰近區域內城市功能和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的縣被選為撤縣設區對象,而不是撤縣設區這一改革帶來的變化。因此,本文通過平行趨勢檢驗政策實施前后的影響,即把撤縣設區前一年作為基準組,考察政策實施前后四年的變化趨勢。

圖2為平行趨勢檢驗結果。左圖顯示,無論撤縣設區政策實施與否,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且未呈現明顯的時間變化趨勢,表明就二者的失衡度而言,政策實施前的實驗組與控制組不存在顯著差異。右圖顯示,非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在政策實施當年及之后三年的系數顯著且呈向上趨勢,但在第四年又有所下降,表明撤縣設區政策對非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影響具有先升后降的特征。總的來說,平行趨勢檢驗得到通過,進一步說明模型設置是合理的。

圖2 市場型(非市場型)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

六、結論與啟示

本文構建2008—2019年長江經濟帶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指標體系并測算二者的失衡度,實證檢驗中心城市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得到如下的主要結論:第一,市場偏向降低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的失衡度,政府偏向則加劇二者的失衡度,該結論在剔除直轄市樣本、增加控制變量、因變量前置一期和工具變量檢驗等后依然穩健;第二,中心城市偏向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的影響在不同區域、不同市場化水平和不同規模城市間具有明顯的異質性;第三,城市偏向通過城市開發和公共服務建設影響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將撤縣設區的準自然實驗作為中心城市偏向的外生沖擊檢驗,發現撤縣設區政策加劇了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文得到以下啟示:首先,中心城市偏向反映了我國特殊的國情,無論單獨的市場行為還是政府行為,都很難促進城市功能和產業發展水平的提高,要注重協調“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之間的關系,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共同作用;其次,城市開發和公共服務建設是加速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對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相協調具有重要作用,在開發過程中應注重評估其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合理推進城市發展;最后,不同區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不同規模城市要因地制宜、統籌發展,發揮自身稟賦優勢并彌補“短板”、弱項,提升城市功能和產業發展水平,努力降低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失衡度。

猜你喜歡
功能發展
也談詩的“功能”
中華詩詞(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關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幾點思考
懷孕了,凝血功能怎么變?
媽媽寶寶(2017年2期)2017-02-21 01:21:24
“簡直”和“幾乎”的表達功能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中西醫結合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31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国产三区二区|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制服|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69av在线|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亚洲男女天堂|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综合五月天网| 亚洲91在线精品|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丁香|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三级毛片|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婷婷色中文|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综合网| 国产激情影院|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在线|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丝袜|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九色综合视频网|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区在线看|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视频一区亚洲|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