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嘉玉,管清香,雷天資,宋燕青,
(1.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樂群院區藥學部,吉林 長春 130031; 2.吉林大學藥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為深入學習貫徹2017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以及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各高校各學科積極推進課程思政研究和實踐。吉林大學2013年起增設臨床藥學專業,2021年該專業入選吉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作為臨床藥學本科生的主要課程之一,尤須重點建設,最終培養具有“以患者為中心”臨床藥學思維的新時代藥學人才。為提升臨床藥學治療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自2021年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臨床藥學第一教研室擔任本課程起,探索適合該課程的思政教學模式,形成了“一中心三目標四融合”課程思政體系。
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是高校臨床藥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培養具有臨床藥學服務能力的臨床藥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臨床藥學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指導臨床合理用藥能力的藥學服務型人才,它既有別于傳統的藥學教育,也與醫學教育不同[1]。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主要介紹藥物治療的共性規律,以及各種常見疾病的藥物治療的理論與實踐,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醫藥融合的復合型高級醫院藥學人才,貼近工作崗位實際,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對應的知識、技能目標以外,還應具備醫務工作者應有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因此,將人文素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深入挖掘、總結、提煉該課程“思政元素”,探究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則和路徑就顯得極具現實意義和必要性[2-4]。
教學團隊為制定思政路徑,調研了臨床藥物治療學專業學生的學情,挖掘了思政教育痛點。為明晰授課學生的思想現狀及特點,教學團隊進行了學生學情調查問卷設計、發放、回收和分析。團隊采用定點推送的方法,向全校五個年級的臨床藥學專業學生發放問卷,重點調查學生的年級、選擇專業原因、社會價值、自信心,從問卷結果中總結三個思政痛點。思政痛點問題一為職業自信心不足,調研結果顯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臨床藥學專業作為第一專業,其他三分之二學生的選擇存在被動或隨意性,只有四分之一學生對專業存在信心,對專業價值評估分數只有3.65分。思政痛點問題二為所處環境與專業匹配度差,通過對學生關注公眾號類別的抽查與采訪發現,本專業學生的信息獲取方式和關注點與其他專業學生無異。思政痛點問題三為“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思維不健全,測評顯示,學生以藥品為中心的專業知識掌握能力明顯高于以患者為中心的各項能力,學生“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思維尚不健全。
針對以上痛點分析,教學團隊建立了“一中心三目標四融合”的課程思政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一中心三目標四融合”的課程思政體系
整門課程的教學理念為“一個中心”,即思政引領、因材施教、授之以漁,培養具備勝任崗位能力的臨床藥學學生。培養崗位勝任的臨床藥學接班人。課程建設中堅持“先做人后做事”“思想端正是知識學習的前提”的整體思路,進行思政體系建設和創新改革。
“三目標”是圍繞痛點問題展開的。教學團隊針對三個痛點分別進行分析,提出相應解決方案,形成對應的教學目標。目標一是提升學生職業自信心,需要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強化學生的職業責任與擔當;目標二是為學生營造適合培養藥師崗位的專業成長環境,包括重塑內環境及提供外環境;目標三是培養學生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思維,需要提升學生對患者的認知度。
“四融合”是指在教學實踐中將創新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技術應用融合于教學過程中。在創新設計方面,教學團隊建設了與授課知識點相匹配的思政案例庫(表1)和來源于臨床實踐的臨床案例庫(表2)。其中,思政案例庫建設基于學科歷史、國家大政方針、現實生活問題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強化國家意志教育[3-4]。同時針對每節課的授課要點,圍繞“三目標”精準挖掘教學案例。臨床案例庫中的案例,選取于團隊中專科臨床藥師的藥學監護、會診等臨床實踐,貼合授課要點。在教學方法方面,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作為一門實踐與理論結合的課程,應用多種教學法,如案例式教學法(CBL)、問題驅動教學法(PBL)、循證藥學法(EBP)等[5-6]。在教學模式方面,運用模擬排演、翻轉課堂、臨床實踐、分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臨床用藥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技術應用方面,主要通過數據庫搜索、APP應用教學、借力新媒體、視頻展演等方式,將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相融合。
續表課時講授內容與章節授課要點設計思政案例思政目標2第十三章 惡性腫瘤的藥物治療抗惡性腫瘤藥物、肺癌、乳腺癌的用藥方案(1)我國作為“癌癥大國”的現狀(2)電影《我不是藥神》啟示:國產創新藥對國民健康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臨床藥學科研的探索熱情與積極性2第十四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藥物治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的藥物治療用藥方案(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十三五”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中關于“肺結核”現狀的報道(2)人類抗擊艾滋病的歷史與征程關注感染性疾病群體的健康,提高對國民健康負責的社會責任感2第十六章 兒科常見疾病的藥物治療兒童用藥特點及腹瀉的用藥方案(1)用藥錯誤引發的兒童用藥安全問題(2)蒙脫石散引發的囤藥危機關注兒童群體的生命健康2第十八章 寄生蟲病的藥物治療吸血蟲病、瘧疾的用藥方案(1)全球受寄生蟲感染人數多達45億的現狀(2)血吸蟲病肆虐背景下毛澤東同志書寫下《送瘟神》壯麗詩篇關注寄生蟲感染性疾病現狀,提高社會責任感2第十七章 皮膚科常見疾病的藥物治療第二十章 調節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的藥物治療痤瘡、蕁麻疹、鉀離子代謝紊亂的用藥方案(1)痤瘡帶給青少年困擾的事例分析(2)《國民營養行動計劃(2017-2030年)》的分析解讀提升對青少年健康的關注度,提高對營養補充的重視程度
表2 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臨床案例庫舉例
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講授第十三章白血病和肺癌治療的教學內容時,課前讓學生觀看電影《我不是藥神》,并鼓勵學生在課上發表觀后感言。運用CBL教學法在思政案例庫中篩選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腫瘤藥物上市的案例,引導學生認識藥學創新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作貢獻的愛國主義情懷。
為了強化學生的職業責任和擔當,在講解第三章不良反應發現與上報的知識點時,引入了“千手觀音”舞者作為思政案例:21名表演者中,大多數人是在1歲以后因為錯誤用藥而產生終身耳聾。在教學設計上,課前利用學習通或微信微助教等平臺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查閱因藥品不良使用而引發的相關事件,采用PBL教學法引導學生分析應在哪些環節發現問題,如何解決此類問題。
拓展學生專業信息獲取渠道,重塑內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團隊在全國首次創建了“每課一號”項目,每節課給學生推薦一個藥學公眾號或APP,搭建藥學信息主導的網絡智庫。當講授第十六章兒童腹瀉的藥物治療教學內容時,引入了疫情期間蒙脫石散脫銷的案例。采取EBP循證教學法,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作業,針對學生查閱到的關于一個事件的不同評論內容,正確引導學生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專業敏銳度和探究精神。
鼓勵學生參加藥學科普活動、比賽和會議,以改善外環境。帶領學生運用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內容,參與藥學科普志愿服務。
提升學生對臨床思維重要性的認知,在講授第十四章退熱藥選擇的教學內容時,從臨床案例庫中篩選了一位孕晚期肺炎發熱患者選擇退熱藥的案例,指出布洛芬在孕晚期由低風險變成了高風險,由此引出用藥安全問題。同時運用PBL教學法,引導學生就此案例提出對藥物選擇的疑惑,并進行解答。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教學團隊設計了可數字化的思政效果評價考核體系(圖2)。采取匯報評分、復盤問卷等方式考核教學思政目標的達成情況。考核體系圍繞“三個目標”進行設定:知識方面,評估重點為“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思維考核,例如評價學生對患者血藥濃度的解讀,以及對個體化用藥方案設計的掌握程度;能力方面,評估重點為職業信心的建立,例如評價學生在“AB角色”互動中對患者臨床發藥交代時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以及與醫生交流指導用藥時的自信程度;學生自我評價方面,根據課前和課后的調研結果,評估學生對職業認同感、職業自信心、專業興趣的提升程度。
通過30個月的教學實踐,對體系實施前后的學生持續調研。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學生的職業自信心逐漸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可度增加了43%,行業評價平均分提高了26%。第二,學生成長環境中的藥學信息氛圍更為濃厚。例如調研中關注藥學公眾號的學生平均占比增加了21%。第三,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得以提升,本科學生已發表12篇核心期刊及SCI論文。第四,學生專業知識掌握水平有所提高。例如期末理論考試中,臨床檢驗指標、個體化肝腎能力評估等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知識點分數平均值提高了17%。
臨床藥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其崗位適用人才培養是國家大健康實施的迫切要求。針對教學中學生面臨的三個思政痛點問題,教學團隊提出了“一中心三目標四融合”的教學創新理念,結合案例庫建設和考核體系建設實施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本文提出的創新體系形成了標準化調研問卷、思政案例庫、可復制的思政教學路徑,具有可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