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嬌 田夏彪
(大理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3)
新語文課標對小學生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細觀這四個核心素養與口語交際能力的關系,口語交際是“語言運用”的表現方式,是培養“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徑,是發展“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的基礎環節。
目前,有些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充分考慮到口語交際的重要性,僅將其作為略講課程或者附帶課程,導致學生對口語交際缺乏重視。教師要加強對口語交際的重視,利用教材這個跳板,發揮教師育人力量,幫助學生樹立口語交際意識,習得口語交際技巧,從而將其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此外,也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小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還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培養學生樂于思考、樂于表達、樂于分享與溝通的能力。
口語交際教學中,會出現有些小學生不愿意表達、不愿意參加等問題。教師要勤加思考,借鑒優秀經驗,開發更多有趣的口語交際課程。結合高效課堂的內涵,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應立足教材開展教學,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必須結合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1]
在設計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時,教師要以教材為主導,以生活為源頭,立足于核心素養,將思想發散于字詞句段的相互碰撞之中。
在口語交際教學時,教師應依據教材的口語交際話題,精選適切的口語交際情境素材,指引學生進入設定的交際場域,使其體驗仿真的“生活情境”。正是這種適切性的交際情境,交際目標的達成才會更加快速且有效。[2]在教學時要創新教法,用好教材這個“引子”,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讓所有同學都參與進來。
例如,四年級上冊的口語交際課“安慰”,在結束《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課之后,教師就可以先上“安慰”這節口語交際課,因為學完這篇課文之后,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小作者的心情是沮喪、低落的。教師可拋出疑問:“那我們該怎么安慰他呢?”引導學生切身感受課文中表達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這也是新課標中明確的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任務。以本文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請同學們分別扮演“他”和“他的小伙伴”。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安慰,并且伴有相應肢體動作,如輕拍肩膀、輕輕擁抱。教師引導:“在安慰他人時,我們可以幫助他轉移注意力,比如可以跟他商量放學后去哪里踢球;可以幫助他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比如可以解釋觀眾哈哈大笑不也正說明了他的表演達到了節目效果……”教師在課下布置作業,讓學生留意生活中需要安慰的情景,積累安慰的經驗,在下次課前再邀請同學們進行分享交流。
又如,六年級上冊的口語交際課“演講”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愿意分享的話題中自行選取,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同學們生活中的小事。演講結束后教師先請其他同學進行點評,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可以是對這一主題的其他看法,也可以是對該同學本次演講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進行討論。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總結要以鼓勵為主,適當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激發其他同學的參與熱情。
傳統教學模式下,口語交際的實踐機會相對較少,學生往往只能在課堂上進行簡單的口語練習,在外卻“不敢開口”,難以真正掌握口語交際的技能,不能達到“自信表達自己的想法”的課標要求。現實生活是豐富口語交際內容的“資源庫”,也是習得口語交際能力的“演練場”,是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肥沃土壤。[3]
教師可在細節之處做文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里的“無聲”是指無須用特定的語言,通過師生日常溝通,將“口語交際”的教學融入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從而達到比時時刻刻“耳提面命”更好的效果。師生課下的交流不同于課上那么嚴肅,學生能更自如地表達與交流,而教師通過與學生的談話,可以即時地了解該學生或者其他學生最近的學習生活情況,也能相對溫柔地給出自己的建議,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還能散發出教師的個人魅力,吸引小學生參與師生交流。另外,同伴關系在口語交際的“演練”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鼓勵學生多交朋友,多與朋友交流。同伴之間交流的話題輕松愉悅,更能激發小學生的交流欲望,培養交際能力。
教師要深入挖掘機會,增加“演練”機會。首先,學校可調整課程設置,并增加實踐活動??梢詣撔滦1菊n程,例如,每周周一的早讀,教師向安排學生進行古詩詞誦讀,熟讀成誦,打下堅實的口語交際基礎。其次,口語交際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師可組織更多的表達與交流活動,例如演講、辯論賽、朗讀比賽、主持人大賽等等。這些活動既能鍛煉學生表達的能力,也能增強其自信心和勇氣。最后,語文教師要留心其他可以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機會,如利用早讀、午會,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等,舉行“一句話新聞發布”等活動。[4]
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5]要提升小學生表達與交流能力,家長也需為孩子提供更多機會。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查找資料、請教經驗豐富的成人、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等方式收集自己需要的素材。
學校中活泛教材引入生活的機會是有限的。要達到新課標對于小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必須要完善課后溝通渠道,使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獲取口語交際素材,同時將習得的經驗運用到真實交際情景中去。
口語交際只有從生活中取材,才能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口語交際內容的選擇都是基于學生日常實際需求,使學生在生活化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有意義的口語交際任務,進而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6]。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教師要做到發音標準、用詞準確、語調合適等,為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留意班級里發生的小事,例如,班里的同學被欺負了,同學們可以就怎樣幫助他、怎樣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進行討論。討論不拘泥于具體形式,但要基于自己生活的實例,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真實有效地運用于日常生活。在學校生活中,和同學們聊天、詢問同學的近況、討論學校事務、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感受等都是小學生可以留心積累口語交際素材的機會。
在校外的家庭生活中,學生也能獲得大量的口語交際素材。例如詢問家人的近況、討論家庭事務、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等。在其他的社交活動中,例如參加社區活動、文藝演出、運動比賽等都是不錯的積累渠道。旅游經歷和課外閱讀也能拓寬小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有話可說”。小學生在旅游中,了解當地文化、風俗習慣,和當地人交流等都可以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閱讀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可以模仿表達的途徑,此外,小學生閱讀有趣的書籍、雜志,了解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同樣可以豐富自己的口語交際素材。素材積累得多了,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小學生口語交際都會有所提升。
口語交際的最終歸宿是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的,學生應學會靈活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有意識地遷移到生活中去。課堂上的40 分鐘對于師生來說就像是一場“戰役”,教師們帶領著學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幫助學生們俘獲了一個又一個的“知識俘虜”,固然是緊張且激烈的。而這些“戰俘”,要如何才能納入自己麾下,待到下次“戰役”時,作為學生自己的“親兵”,披甲上陣,戰無不勝呢?在校園實踐中,教師可以創建實踐情境,例如組織學生向雷鋒學習,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并設定一個個結合現實的情境,讓學生模仿雷鋒進行口語交際活動。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實踐中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使學生學會簡潔、禮貌的表達,提高語言水平以及溝通技巧。[7]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養老院慰問活動,帶領學生們到養老院關心老人,給老人講新鮮有趣的故事,向他們普及防止電信詐騙等知識。
至于回到家里,口語交際的情境更加豐富多樣。家長們在平時吃飯、運動、娛樂等時間都可以與孩子交流,如互相傳遞自己今天的感受。家長在祥和平靜的氛圍下與孩子溝通,能幫助孩子克服發聲恐懼。與家長外出時,例如去超市、醫院、公園的途中,要鼓勵孩子將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口語交際技巧、禮儀等活學活用。家長要多聽取孩子的想法,有些想法確實過于天馬行空,但這也是幫助學生發展想象力和提高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提出的想法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這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也能鍛煉孩子勇于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同時,教師要提醒家長多讓自家孩子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并在過程中仔細聆聽,發現孩子身上最質樸的閃光點和略顯不足的細節,而后積極與教師交流,教師可以站在專業教師的角度給予恰當的意見和幫助。
口語交際的評價主要是教師對于學生口語表達的一種聽后反饋。如果這種反饋及時有效,就會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正向促進作用。反之,不及時或者廣泛模糊的評價會帶來不良后果,特別是較為嚴厲的評價,不但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還有可能讓他們失去表達的興趣。
在評價口語交際時,教師要減少對考試成績的過度重視,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小學生核心素養上的培養上,同時要引導家長改變觀念,從而引導整個社會對核心素養的重視。
有效的評價不僅要對發言的學生有一定的啟發性,還能給其他同學帶來自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小學低學段的學生,教師的評價更具有示范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多提醒學生是否也存在相似的問題,讓學生舉一反三。[8]在進行口語交際評價時,教師要耐心細致,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學生,學生不一定每一次的發言都生動準確,不必過于苛責,而應鼓勵學生,本次交流的優點繼續發揚,不足之處慢慢改正,切記不可傷害孩子的自信心。教師也可以采用實物獎勵的方法,設置合適的激勵機制,不要太困難使學生失去信心,也不要太簡單降低了學生的期望值。在每一次口語交際訓練中,教師應按照學生年級安排合適恰當的交際任務,循序漸進。合理運用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一些學生們可以“跳一跳,就夠得著”的口語交際目標。學生在口語交際課上或是課下交流中出現錯誤是無可厚非的,教師不用著急要求學生立馬改正,可適時提醒,加上同學間的相互指正,循序漸進,逐步改正。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口語交際教學也追求小學生的真實表達,引導學生講真話,動真情,而不是強行灌輸某個口語交際主題的標準答案。學生說出標準答案,并不是教師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所要達到的真正目的。所以,在評價過程中,沒必要要求所謂的“正確答案”。小學生的表達是具有兒童化的,加上他們的經驗缺乏,教師能做的就是積極引導鼓勵條理表達、精準表達。新課標要求培養想交際、敢交際、會交際的小學生,而不是只會死板搬用的。
考試與評價是了解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最主要的一種途徑,其中考試在質量評價中應用得更為廣泛,但是這樣的評價方式不能全面地呈現學生的語文素養,難以真正反映出口語交際教學的質量。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完善考試與評價機制: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另一方面可以開展“樂考”活動,也就是把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考查融入學生喜歡的活動中,使學生全面展示自己,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這也是測評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一種好方法。[9]
例如,小學一二年級采取無紙化考試,教師可提前準備好五套問題,并在其中考察字音、字形、句子、小語段的朗讀;中高年級的考察主要關注平時表現,卷面成績一般不超過5 分。將口語交際的考察與評價放在平時,卷面題目也從生活中挖掘,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習興趣,還能改善小學生對于考試的畏懼心理,讓小學生能夠實現“樂考”,進而推進“樂學”。卷面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考查涉及學生的日常生活,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命題人期待小學生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夠將自己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也正是小學教育階段開設口語交際課程和貫徹口語教學的本質意義所在。例如試題中讓學生“談一談怎樣保護當地的母親湖”,結合當地小學生生活環境出題,鼓勵小學生對公共事務發出自己的聲音,立足于生活實際。這類試題是在引導一種思維——“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樂于反思,樂于表達。
口語交際考察的目的不在于得到一個準確無誤的表達,而是作為一個風向標,引導學生樂學、樂考、樂思、樂用??谡Z交際沒有標準答案,每位學生的表達也不盡相同,影響學生的不是考察結果,而是教師的引領,它會在學生一生中慢慢生根發芽,并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