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渡歸

應急科普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內容,科學、準確、及時的應急科普是公眾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關鍵。誰是應急科普隊伍的主力?如何做好應急科普能力建設與提升?近日,在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大學、中國科協新技術開發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公共衛生應急科普能力建設與提升”專題論壇上,多位專家進行了探討。
俗話說:“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家認為,要想做好應急科普工作,就要把科學家群體動員起來。
應急科普工作需要哪些科學家參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指出,自然科學家懂得公共衛生知識,社會科學家懂得信息傳播知識,他們共同組成科普人員主力隊伍。
“過去,應急科普工作主要由自然科學家負責,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講述公共衛生知識,導致應急科普信息無法‘破圈’,專業知識無法傳達到公眾。”陳君石介紹,因此,來自心理學、營銷學、社會學等專業的社會科學家也需要參與到應急科普工作中,策劃出公眾喜聞樂見的應急科普傳播方案,讓更多公眾接收并理解公共衛生知識。
“以醫療體系為例,醫、藥、護、劑等專業人員都應該主動提高傳播能力,成為‘左手是專業,右手是傳播’的優質人才,以更好的專業知識站在應急科普工作前端。”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委兼秘書長施琳玲說。
近年來,中國著力建設健康科普人員隊伍并取得一系列成果。2020年,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組建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包含來自健康教育、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30多個學科領域的專家。2022年,上海市衛健委、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公布上海市建成市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包含來自38個學科領域的專家。
“公共應急科普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人才是關鍵。”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智庫負責人陳守雙介紹,2021年,騰訊聯合國家衛健委干部培訓中心(黨校)、國家衛健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等單位籌劃“公共衛生人才提升項目”,開展了“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專項”“新時代疾控能力提升專項”“中青年臨床骨干醫生國際培訓專項”等項目的人才培養。“項目至今培養疾控人才和衛健人才共20萬人,系統性地壯大了公共應急科普人員隊伍。”陳守雙說。
應急科普工作面臨哪些挑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介紹,當前,公眾的科學素養與高門檻的專業知識之間存在較大落差,偽科學信息容易“趁虛而入”,造成公眾認知混亂。此外,科學家在進行應急科普時過于注重表述的專業化,頻繁使用高深的專業術語,導致公眾無法理解或者理解錯位。
科學家應該如何開展應急科普工作?施琳玲介紹,專業人士和機構的沉默會產生信息真空,導致謠言和偽科學信息滋生,因此,科學家必須把握“時間窗”,在第一時間進行科普和辟謠。
彭蘭借助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提出的“黃金4小時”概念來解釋“時間窗”。她認為,互聯網的興起縮短了信息的呈現和傳播時間。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學家需要在4小時內發布專業信息、正確引導輿論,否則就會貽誤解決問題的時機。
在用詞方面,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帕特里克·沃爾建議,科學家對公眾進行科普時要注意“去術語化”和“講人話”,盡可能將專業術語轉換為公眾耳熟能詳的詞語,在保證公眾能看懂、能聽懂的前提下,幫助公眾理解復雜的科學原理。“在西方學術界,科學家在發布科普文章前會先測算文章的可讀性指數——一種反映文章理解難易程度的量化指標。在明確大部分公眾都能讀懂后,科學家才會發布文章。”帕特里克·沃爾說。
近年來,為了提升食品安全應急科普水平,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探索出“以受眾為中心的精準科普過四關路徑模型”。
第一關“目標關”明確了要傳達科學信息、更要改變公眾行為的目標。第二關“設計關”是針對精準科普進行產品設計,通過多維度調查分析實現受眾洞察,設計科普產品。第三關“實施關”是通過政策干預、媒體干預、產品干預和親友相傳四類干預措施,讓科普信息有效觸達目標受眾。第四關“效果評估關”是通過開展科普效果評估,提升科普策略質量。
縱覽科普“四關”,陳君石強調,科技在應急科普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設計關”中,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有助于增加受眾分析的數據來源。這項技術通過抓取分析網絡大數據,可以快速深入地洞察受眾對事件的關注點、情緒態度、需求、障礙、誤區、影響因素等,有效提升公眾科學認知、科學應對的能力。在“實施關”中,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即時查詢聊天機器人,能夠快速回應公眾的食品安全問題。“善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有效提升科普的反應速度、傳播的廣度和效度。”陳君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