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概述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重要性,并指出其目前存在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構建策略;完善國企內控的政策規定,以提供明確的指導和標準;優化職能部門的權責劃分,確保各部門職責清晰明確,避免責任模糊;強化控制活動和流程管理,加強對關鍵流程和活動的監督和控制;優化風險管理和應對策略,建立完善的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機制;提升內控管理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內控效率和準確性;建立和健全評價監督機制,確保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運行和持續改進。本文提供了國有企業構建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策略探討,旨在幫助國有企業提升內部控制管理水平,提高運營效率和提升風險防控能力。
關鍵詞: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監督體系
引言
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其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構建對于保障企業的穩健運營、防范風險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監管要求的提高,國有企業需要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內部控制監督策略,以確保企業的合規性、效率性和可持續發展。
一、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監督體系概述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監督體系是指在國有企業內部建立起一套全面、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以確保企業的合規性、穩健經營和風險防控。該體系包括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執行和監督,以及評價機制的建立和運行。在國有企業的特殊背景下,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構建需要充分考慮企業的規模、業務特點和監管要求。其目標是通過明確職責、規范流程、加強監督,保障企業的資產安全、財務準確性和運營效率。
二、國有企業構建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過建立明確的流程和規范,國有企業能夠確保各項業務活動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要求進行,避免隨意性和混亂性的操作。規范的業務流程可提高工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減少重復勞動和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從而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而通過明確每個崗位的職責和權限,國有企業能夠確保各級管理人員在履行職責時具有明確的依據和邊界,避免權責不清、責任逃避等問題的發生。明確的職責權限能夠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決策的準確性,使其更好地履行職責,促進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
(二)可有效防范和管理各類風險
通過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國有企業能夠全面了解和評估各類風險,包括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經營風險等。這些機制可幫助企業識別潛在風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和措施,以降低風險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一方面,通過風險管理機制,國有企業能夠及時發現各類風險。這些機制包括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等,可幫助企業及時感知到潛在風險的存在和演變趨勢,從而能夠及時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另一方面,通過風險管理機制,國有企業還可制定適當的風險管理策略和措施。企業可根據不同類型的風險,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包括風險防范、風險轉移、風險控制等,以降低風險對企業經營活動的不利影響。
(三)構建內部控制監督體系對于保護國有資產具有重要意義
國有資產是國家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國有資產是國有企業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內部控制監督體系可確保國有資產的合法性、安全性和增值性,防止資產流失和濫用。通過監督和控制企業內部各項資產的使用和處置,國有企業可最大程度地保護其利益。
(四)有助于提高企業的透明度和信譽度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下,構建內部控制監督體系對于企業的透明度和信譽度至關重要。過去的一些企業丑聞和金融風險事件已經證明了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和損失。而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可幫助企業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風險,提高透明度和信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一方面,構建內部控制監督體系有助于預防和減少內部欺詐和不當行為。通過明確和規范各個崗位的職責和權限,以及對內部流程和操作的監督和審計,可有效地防止員工濫用職權、貪污受賄、操縱財務等不當行為的發生。這不僅可減少企業的損失,還可增強企業的聲譽和信譽度。另一方面,構建內部控制監督體系還可提高企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過建立透明的管理和決策機制,明確各個層級的責任和權力,以及公開披露企業的財務信息和經營狀況,可增強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的信任度,提高企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目前國有企業構建內部控制監督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風險應對措施不健全
首先,國有企業在內部風險應對措施方面存在著缺乏全面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情況。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識別和評估企業面臨的各類風險,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應對。然而,一些國有企業對于風險的識別和評估工作不足,無法全面了解和評估各類風險,導致內部風險的應對措施不夠精準和有效。其次,國有企業在內部風險應對措施方面還存在著缺乏及時監測和預警機制的問題。內部風險往往具有突發性和隱蔽性,需要通過及時的監測和預警機制來發現和應對。然而,一些國有企業在這方面存在欠缺,監測手段不完善、信息收集不及時或者預警機制不健全,導致內部風險的應對措施無法及時啟動和執行,增加了風險對企業的潛在沖擊力。
(二)內控信息化建設水平不足
首先,國有企業在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方面存在技術應用能力不足的情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內部控制也需要與之相結合,以提高效率和準確性。然而,一些國有企業在了解和應用最新技術方面存在欠缺,缺乏對信息化建設的全面認知和理解,限制了內部控制的效能和靈活性。其次,內控信息系統是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支持內部控制的實施和監督。然而,一些國有企業在信息系統建設和運維方面存在問題,如系統功能不完善、數據質量不可靠或信息系統安全性薄弱等,導致內部控制信息系統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威脅[1]。
(三)缺乏完善的評價監督機制
首先,評價指標是對內部控制有效性和合規性進行評估的依據,但一些國有企業的評價指標不夠全面、科學和準確,無法全面反映內部控制的情況,導致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受到影響。其次,國有企業在評價監督機制方面還存在評估方法不科學的問題。評估方法是對內部控制進行評估的工具和方法論,但一些國有企業的評估方法不夠科學和系統,缺乏科學的評估流程和準確的評估標準,導致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可比性不足[2]。
四、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構建策略探討
(一)完善國企內控的政策規定
首先,國有企業可建立全面的內部控制政策框架。這包括確立內部控制的目標和原則,明確內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規范,以及界定內部控制的組織結構和職責分工。在制定政策框架時,國有企業應充分考慮企業的特點和風險特征,并結合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制定。政策框架需要明確內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如風險管理、信息披露、內部審計等,確保內部控制覆蓋全面、系統完整[3]。其次,國有企業可加強內部控制的流程設計和規范。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依賴于科學合理的流程設計和規范執行。國有企業可通過制定明確的流程文檔、操作手冊等,明確各個環節和關鍵控制點的職責和操作規范。
(二)優化職能部門的權責劃分
首先,國有企業可進行職能部門的重新評估和重新劃分。這涉及對各個職能部門的功能、任務和職責進行全面的評估和分析。通過審查和評估各個部門的工作內容和職責,國有企業可識別出存在重疊、沖突或不明確的問題[4]。基于評估結果,國有企業可重新劃定各個職能部門的權責邊界,確保各個部門的職責明確、互不重疊。其次,國有企業可加強跨部門協作與溝通機制的建立。優化職能部門的權責劃分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工作,還需要國有企業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機制和協作機制。國有企業可建立跨部門協調機構或部門間工作協作小組,定期召開會議或工作坊,促進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通過加強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協同,國有企業可提高內部控制的整體效能。
(三)強化控制活動和流程管理
首先,國有企業可制定具體的控制活動政策和規程。控制活動是內部控制的核心環節,涉及各個層級和職能部門的具體操作。國有企業可制定控制活動的政策和規程,明確各個層級和職能部門在控制活動中的職責和要求,包括制定明確的操作流程、控制措施和審核程序,確保控制活動的全面性和規范性。其次,國有企業可加強對控制活動的監督和審計。監督和審計是確保控制活動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國有企業可建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或委員會,負責對控制活動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評估。內部審計可通過定期的審計計劃和抽樣檢查,檢視各個職能部門的控制活動是否符合政策規定,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最后,國有企業可運用信息技術來支持控制活動和流程管理。信息技術在提高內部控制效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優化風險管理和應對策略
首先,國有企業可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包括明確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職責和流程。企業可成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或委員會,負責制定風險管理政策和指南,并監督風險管理的實施,同時還需要建立風險識別、評估和監測的機制,通過風險分類、評級和監控,及時了解企業面臨的風險情況。其次,國有企業可加強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風險評估是識別和量化風險的過程,預警機制則是在風險出現前及時發現和應對的手段[5]。企業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對各類風險進行評估和排序,確定關鍵風險和高風險區域。國有企業可通過建立預警指標和監測系統,監測關鍵指標和市場動態,提前發現潛在的風險信號,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最后,國有企業可建立風險應對策略和應急預案。風險應對策略是指對不同風險進行針對性應對的措施和方案。國有企業應根據風險的性質和特點,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包括風險避免、減輕、轉移和承擔等。
(五)提升內控管理信息化水平
首先,國有企業可建立全面的內控管理信息系統。內控管理信息系統是實現內部控制信息化的核心基礎。企業可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建立適應內控管理的信息系統。該系統應包括內控規章制度庫、流程管理系統、風險管理系統、內部審計系統等模塊,實現對內控管理全過程的信息化支持。其次,國有企業可利用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提升內控管理的預測和監測能力。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可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挖掘出潛在的風險和問題。國有企業可建立數據庫和數據分析平臺,通過對數據的整合和分析,發現異常和風險信號,提前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此外,國有企業可推進業務流程的數字化轉型,實現內控管理的自動化和精細化。企業可對各個業務流程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流程的在線化、自動化和可追溯化。例如,國有企業可借助電子審批系統、工作流程管理系統等工具,實現對關鍵流程的在線審批和監控,減少人為錯誤和風險。
(六)建立和健全評價監督機制
首先,國有企業可建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或委員會。內部審計是評價監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進行全面審查和評估。為了確保審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企業可設立專門的內部審計機構或委員會,并制定相應的審計制度和程序。其次,國有企業可建立風險評估和內部控制自評機制。風險評估是評價監督的基礎,可幫助企業識別和評估內部控制面臨的各類風險。企業可建立風險評估的方法和指標體系,對關鍵風險進行定量和定性的評估。最后,國有企業可建立獨立的監督機構或委員會。監督機構的職責是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進行獨立監督和評價。該機構可由內外部的專業人士組成,具備相應的權力和資源,對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和評估。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構建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監督體系是確保企業穩健運營的關鍵。通過提升內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建立健全的評價監督機制,國有企業能夠實現內部控制的精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并及時評估和糾正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這些舉措將有助于提升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優化業務流程、提升管理水平,為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鄭孝華.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建設及完善分析[J]. 時代商家,2022(33):112-114.
[2] 吳蕾. 淺析財會監督在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的實施路徑[J]. 西部財會,2021(9):78-80.
[3]陳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質量與市場,2022(19):94-96.
[4]賀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質量與市場,2022(07):118-120.
[5]郜紅衛.論企業內部控制監督評價機制的完善[J].當代會計,2021(13):106-108.
作者簡介:張成雅,女,1987年11月生,漢族,河南南陽人,本科,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內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