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管護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存貨管理則是其核心環節之一。本研究論述了市政園林和環衛服務中心存貨管理的重要性。通過對現狀的分析,發現市政園林和環衛服務中心存貨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存貨管理體系不完善、存貨信息化水平低、存貨結構不合理和存貨管理人員素質不高。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優化策略,包括完善存貨管理制度與流程、提高存貨管理信息化水平、優化存貨結構與配置、加強存貨管理人員培訓與考核以及引入存貨管理新技術與方法。實施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市政園林和環衛服務中心存貨管理水平,降低資源浪費,實現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市政園林和環衛服務中心存貨管理的優化將為公共事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推動其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及生態文明環境建設與保護中發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市政;園林;環衛事業單位;存貨管理;問題分析;優化策略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市政園林和環衛服務中心在城市道路、路燈、亮化、排水、綠化、垃圾清運等生態環境保護和提高市民生活品質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常運營中,市政園林和環衛服務中心的存貨管理面臨諸多挑戰,這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還極易造成資源浪費、成本增加,影響城市市容形象。
一、存貨管理的重要性
(一)保障管護質量與效率
公共基礎設施保養中涉及到各類材料、工具、植物和設備的廣泛應用,這些資源的管理不僅關乎公共基礎設施保養的質量,也影響其效率和進度。通過優化的資源管理,我們能確保所需物資的即時供應,從而提升保養效率。例如,園林保養成效直接受到植物生長周期、適應性和存活率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又與植物的儲存、運輸和現場管理緊密相聯。因此,高效的資源管理對公共基礎設施保養的質量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二)提高資源利用率
存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物資浪費。例如,在公共基礎設施管護中,適當的植物儲存和運輸方式可以減少損耗,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同樣,在肥料、草坪等資源的使用過程中,合理的存儲和運輸管理也能夠降低損失,提高資源的利用效果。
(三)控制成本與風險
合理存貨管理有助于降低物資成本。通過對庫存物資的精確控制,可以有效地減少庫存成本,提高資金周轉效率。例如,在采購過程中,根據項目需求精確計算所需物資數量,避免過多采購,從而降低庫存占用成本。
(四)提升單位形象與競爭力
在公共基礎設施管護中,通過對物資的精確需求分析、采購、存儲和使用等環節的優化管理,可以確保工程進度的順利進行,提高養護水平。優化存貨管理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質,樹立城市新形象,提高市民滿意度。高效的存貨管理將使單位在社會上樹立起專業、高效、誠信的形象。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業務口碑將進一步提高單位在行業內的競爭地位。
二、存貨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存貨管理體系不完善
首先,部分單位未建立健全的存貨管理制度。這可能包括缺乏明確的存貨分類標準、存貨存放標準、庫存管理規定等。由于缺少統一的管理制度,各個環節的操作可能存在不規范現象,導致存貨管理的混亂和低效。其次,部分單位存貨管理流程不健全。這表現為采購、入庫、出庫、盤點等環節缺乏明確的操作指南和程序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可能無法按照統一的標準執行存貨管理工作,進而影響物資的采購、存儲和使用效率。此外,不規范的存貨管理流程可能導致物資的浪費、損耗和滯銷,進一步加大運營成本和風險。最后,單位在存貨管理方面的人員素質和培訓亟待提升。由于缺乏專業的存貨管理培訓和技能培養,部分單位的員工可能無法熟練掌握存貨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方法。這將進一步影響存貨管理的質量和效果,為單位帶來潛在的運營風險[1]。
(二)存貨信息化水平低
首先,部分單位仍采用傳統的存貨管理方式,如手工登記、紙質臺賬等,而沒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這種方式容易導致信息傳遞不暢,例如入庫、出庫等環節的信息更新可能滯后,從而影響單位的存貨管理效率和準確性。其次,部分單位在存貨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手段。由于沒有采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方法,單位難以實時掌握物資的庫存情況、使用率和需求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存貨管理人員可能無法做到對物資的精細化管理,難以提前發現和解決庫存問題,從而導致存貨管理效果不佳。最后,單位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缺乏信息化及庫存專業化復合型人才。由于缺乏專業的信息化培訓和技能培養,部分單位的員工可能無法熟練掌握存貨管理信息系統的操作方法和應用技巧。這將進一步影響存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效果,為單位帶來潛在的運營風險。
(三)存貨結構不合理
首先,由于單位涉及的存貨種類繁多,包括各種材料、植物、肥料、設備等,部分單位在對這些存貨進行管理時未能充分考慮其特性和需求,從而導致存貨結構失衡。例如,一些單位可能會過度關注某一類存貨,而忽視其他類別的存貨,進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庫存成本的增加。其次,部分單位未能根據項目需求和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存貨結構。這可能導致存貨過?;虿蛔愕膯栴},影響單位的經營效益和造成資源浪費。例如,當某種材料需求量上升時,如未及時采購和儲備,可能會導致項目延期和成本增加;反之,庫存過多的材料可能因政策、市場變化等原因導致損失,增加單位的負擔,導致物資的積壓,從而影響單位的資金周轉和經營效果。最后,單位在存貨結構管理方面的協同和溝通不足。由于單位內部各部門在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方面存在障礙,部分單位可能難以實現對存貨結構的有效調整。例如,采購部門與設計部門、施工部門之間的溝通不暢,可能導致采購決策與實際需求不符,進一步加劇存貨結構不合理的問題[2]。
(四)存貨管理人員素質不高
首先,部分單位的存貨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例如對材料、設備等物資的材質、規格、型號、技術參數、養護要求等方面的了解不足。由于這些知識的缺失,管理人員在制定存貨策略和方案時可能難以考慮到相關因素,導致存貨管理效果不佳。其次,部分存貨管理人員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單位的存貨管理涉及諸多環節,如采購、運輸、存儲、保養等,需要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然而,在一些單位中,存貨管理人員可能僅憑理論知識進行管理,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導致存貨管理工作難以應對實際中的復雜問題。最后,部分單位存貨管理人員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能力不足。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存貨管理逐漸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然而,一些存貨管理人員可能未能跟上這一趨勢,缺乏信息化管理技能,難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存貨管理效率。
三、存貨管理優化策略
(一)完善存貨管理制度與流程
第一,單位應當制定全面的存貨管理制度。制度應當涵蓋存貨管理的各個環節,如采購、運輸、存儲、保養等,并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職責和權限。此外,制度還應包括存貨管理的原則、目標、標準和考核辦法,為存貨管理提供清晰的指導方向。通過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單位可以確保存貨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從而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單位需要制定詳細的存貨管理流程。流程應當針對存貨管理的各個環節,明確操作步驟、時間要求和責任人。例如,采購環節應當包括需求分析、供應商選擇、合同簽訂等步驟;存儲環節應當包括庫存分類、入庫驗收、定期盤點等步驟。通過明確的流程規范,可以降低管理過程中的錯誤和遺漏,提高存貨管理的效果。第三,單位應當加強對存貨管理制度與流程的監督與執行。一方面,單位應當建立專門的監督機制,定期對存貨管理進行檢查、評估,確保制度與流程得到有效執行;另一方面,單位應當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與教育,提高員工對制度與流程的認識和遵循程度。通過監督與執行,單位可以確保制度與流程發揮實際作用,為存貨管理提供有效支持。第四,單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存貨管理制度與流程。隨著行業的發展和單位業務的變化,存貨管理面臨的問題和需求可能發生變化。因此,單位應當定期對制度與流程進行評估和修訂,以適應變化的需求,保持存貨管理的高效與穩定[3]。
(二)提高存貨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一,單位應當引進先進的存貨管理信息系統。現代存貨管理信息系統具備強大的功能,包括需求預測、采購管理、庫存監控、物流跟蹤等,可有效整合存貨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信息的一體化處理。通過引進適合自身業務需求的存貨管理信息系統,單位可以提高存貨管理的準確性和效率,降低存貨風險。第二,單位應當加強存貨信息的數據采集和標準化。為了實現存貨信息的實時更新、共享和查詢,單位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數據采集和傳輸機制。例如,采用條形碼、二維碼等標識技術,對存貨進行唯一編碼,方便信息采集和追溯;同時,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格式,確保信息在各個環節的順暢傳遞和共享。
第三,單位應當重視存貨信息系統與其他業務系統的集成。存貨管理信息系統不僅要與內部的財務、生產、銷售等系統相互連接,還需與外部的供應商、客戶、物流等系統實現數據交換。通過系統集成,單位可以實現存貨信息的全鏈條覆蓋,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協同性。第四,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存貨信息安全保障機制。存貨信息涉及單位的核心利益和競爭優勢,因此,保障存貨信息安全至關重要。單位需要制定相應的安全策略和技術措施,如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備份恢復等,確保存貨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4]。
(三)優化存貨結構與配置
第一,單位需進行詳細的業務需求分析。通過對項目類型、規模、周期等多方面的考慮,預測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各類物資的存貨需求。準確掌握業務需求有助于單位合理采購存貨,避免庫存積壓和資源浪費。第二,單位應當實施分類管理和差異化配置。針對不同類別的存貨,單位需要制定不同的庫存策略。例如,對于需求穩定、價值較高的存貨,采用保守策略,確保充足庫存;而對于需求波動較大、易損耗的存貨,則采用激進策略,降低庫存水平。通過分類管理和差異化配置,單位可以實現存貨結構的優化,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第三,單位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存貨配置的精準性。例如,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需求預測,分析歷史數據和市場變化,為存貨配置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借助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存貨的實時監控,及時了解存貨動態,為調整庫存結構提供依據。第四,單位應當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實現供應鏈協同。與優質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實現信息共享、需求響應、訂單合作等,有助于降低采購成本、縮短供應周期。此外,單位還可以通過供應商管理,提高存貨質量,從而降低庫存風險。
(四)加強存貨管理人員培訓與考核
第一,單位應當制定針對性的培訓計劃。根據存貨管理人員的崗位職責、業務特點和個人發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訓內容和課程。例如,針對各類物資的特點,開展相應的知識、技能培訓;同時,加強法律法規、管理規范等方面的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規范意識。第二,單位應當充分利用多種培訓方式和渠道。除了傳統的線下培訓課程,單位還可以借助網絡、移動終端等技術手段,開展線上課程、遠程培訓等,提高培訓的便捷性和針對性。此外,鼓勵管理人員參加專業論壇、學術研討等活動,與同行交流學習,拓寬知識面和視野。第三,單位應當加強對培訓效果的評估和反饋。通過考試、評估、問卷調查等手段,定期檢查管理人員的培訓成果,為進一步優化培訓計劃提供依據。同時,關注管理人員的培訓需求和建議,及時調整培訓內容和方式,確保培訓工作的實效性。第四,單位應當建立完善的存貨管理人員考核機制。根據存貨管理的具體目標和任務,設立合理的績效指標,如庫存周轉率、庫存準確率、庫存損耗率等。通過定期考核,激勵管理人員關注業務水平的提升,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5]。
(五)引入存貨管理新技術與方法
第一,單位應當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在存貨管理中的應用。通過部署物聯網設備,如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標簽等,實時監測存貨信息,如庫存量、貨位、損耗狀況等。利用物聯網技術,單位可以實現存貨信息的實時共享、查詢,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單位應當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對歷史存貨數據、市場需求變化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預測未來的存貨需求,為采購、庫存配置等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大數據分析技術還可以幫助單位發現存貨管理中的潛在問題,優化管理流程。第三,單位應當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在存貨管理中的潛力。例如,引入機器學習算法,自動識別和處理存貨信息,提高數據處理速度和準確性。此外,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輔助單位進行庫存優化、需求預測等高級分析,提高管理水平。第四,單位應當注重信息系統在存貨管理中的作用。通過建立統一的存貨管理信息平臺,整合各類新技術與方法,實現單位存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時,單位還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信息系統,確保其適應不斷變化的管理需求。
四、結束語
單位應持續關注存貨管理領域的最新發展,積極引進和探索新技術、新方法,以實現存貨管理的持續優化和創新。同時,單位應加強與其他行業的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實踐,推動單位存貨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通過實施上述優化策略,單位有望在存貨管理方面取得顯著的改進,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成本的有效控制,為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劉仲位.事業單位存貨核算措施[J].財經界,2022(36):39-41.
[2]謝海燕,丁怡,岳倩.檢驗檢測類事業單位存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11):14-16.
[3]鄭學蓮.關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存貨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08):10-12.
[4]蔡雅麗.行政事業單位存貨管理現狀及改進對策[J].商業文化,2021(33):82-83.
[5]桂雪萍.淺析林業科研事業單位存貨管理之策略[J].現代企業,2021(01):25-26.
作者簡介:游琳,女,1987年6月生,漢族,江西宜春人,本科,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存貨管理。
(樟樹市市政園林和環衛服務中心,江西 宜春 3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