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海崗,曹 洪
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乳甲外科,湖南 衡陽 421001
乳腺癌是患者的乳腺上皮組織發生惡性腫瘤的病變,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乳腺上皮細胞無限增殖、惡性循環,在臨床上屬于女性常見及多發的腫瘤疾病[1]。有關研究[2]顯示,乳腺癌近年來已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乳腺癌患者的早期臨床癥狀明顯,患者的乳腺性狀改變,可觸及腫塊,出現乳頭凹陷等。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導致乳腺癌患者的老年患者增多,癌細胞能夠在患者機體內通過血液或者淋巴結迅速轉移到達全身,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3]。治療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措施是采取手術治療,切除病灶,改善患者的病情。乳腺癌手術患者常選用改良根治術治療,腋窩淋巴結清掃能夠保證臨床療效,但是手術時間長,患者年齡偏大,機體耐受力較差,手術帶給患者的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時間長,容易誘發多種術后并發癥[4]。隨著臨床外科對乳腺癌的深入研究,乳腺癌患者最早的淋巴轉移位置為前哨淋巴結[5],因此,保留患者的乳腺,通過對前哨淋巴結活檢結果選擇性清除病變組織,臨床優勢明顯,成為越來越多患者的治療措施,有利于老年患者的術后健康恢復,改善預后。本研究以80 例老年乳腺癌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究對患者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聯合保乳手術的療效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1 年11 月—2022 年1 月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收治的80 例老年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基礎疾病,但通過藥物治療,圍手術期老年患者的血壓、血糖水平控制平穩。采用抽簽隨機分組模式進行分組,兩組患者的例數均為40例。對照組年齡63~76 歲,平均年齡(68.36±1.31)歲;腫瘤直徑0.5~3.0 cm,平均腫瘤直徑(1.29±0.48)cm;腫瘤病理分期Ⅰ期患者9例,Ⅱ期患者18例,Ⅲ期患者13例。實驗組年齡61~78 歲,平均年齡(69.37±1.34)歲;腫瘤直徑0.4~3.0 cm,平均腫瘤直徑(1.17±0.23)cm;腫瘤病理分期Ⅰ期患者10 例,Ⅱ期患者19 例,Ⅲ期患者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年齡符合老年人判斷標準,患者的乳腺腫瘤均為單側;腫瘤直徑不超過3 cm,且腫瘤邊緣到乳暈的距離不超過2 cm;患者了解并知情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治療依從性良好,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學的審批。排除標準:患有其他惡性腫瘤或者不能耐受手術,在術前接受放療、化療及靶向治療[6]。
對照組老年患者的手術方法為改良根治術,選擇乳腺腫瘤邊緣下3 cm作一橫梭形切口,將皮膚和皮下組織逐層分離后,再將皮瓣游離,直至腹直肌下緣,隨后充分將胸大肌顯露,再暴露胸小肌脂肪和淋巴組織,并將胸大肌及胸小肌中的淋巴組織清除,注意要同時清除脂肪[7];清掃腋窩處的淋巴結組織,并切斷靜脈分支止血,術前留置胸壁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并包扎。
實驗組老年患者的手術方法為前哨淋巴結活檢聯合保乳手術,麻醉后,將1%的亞甲藍2~4 mL 注入乳暈區和乳腺腫瘤的周圍皮下組織,之后將腫瘤周圍組織進行持續按摩10 min,將淋巴管充分吸收亞甲藍。選擇腫瘤及周圍1 cm 正常組織,快速冰凍;在患者的原腫瘤的上下內外,以及基底部分、皮下組織部分等,分別做0.5 cm 的組織切除,并進行快速冰凍。當患者的腫瘤部位,與乳房和乳頭水平線更高,可以選擇弧形切口;如果患者的腫瘤位置,相比于乳房和乳頭水平線更低,則對患者的乳頭中心點,做放射狀的切口。腫瘤切除0.5 h 后,對患者的近側腋窩,做一個長度在4 cm左右的弧形切口,將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開,并分離皮瓣,將藍染的淋巴管充分顯露,隨后沿著淋巴管,查找藍染部位,即前哨淋巴結,待切除后,做快速冰凍[8]。將冰凍組織送入到病理科進行檢查,等待檢查結果。如果結果為陰性,結束手術,呈陽性,則立即進行淋巴結清除術。為了預防術中感染的發生,兩組患者均常規應用抗菌藥物。
(1)記錄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統計患者在手術中的失血量,術后統計胸壁引流管的拔管時間。(2)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價指標為生活質量問卷表(EORTC QLQ),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3)評估乳房美觀度,優:隨訪患者手術后3 個月,與放射治療中心聯合,評定患者的雙側乳房呈現基本對稱,且兩側的水平差異,在2 cm之內,且外觀與正常的乳腺外觀相比較無明顯異常;良:對患者的雙側乳房觀察,顯示基本對稱,且水平差異為3 cm,檢查外觀與正常乳房或者與治療前存在一定的差異,且手感不佳;差:檢查患者的雙側乳房,出現明顯的不對稱情況,且乳房的水平差異一般在3 cm以上,外觀相比于正常的乳房或者相比于治療前,存在較大的區別,乳腺體積出現明顯的縮小[9]。(4)通過肩關節活動度(ROM)評價患者的肩關節功能(外展、后伸及屈曲),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越好[10];并發癥包括上肢水腫、皮下組織壞死及皮下積液。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更短,出血量少,能夠更早拔除胸壁引流管,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情況(±s)
組別對照組(n=40)實驗組(n=40)t值P值手術時間(min)244.51±31.25 165.96±40.25 9.749 3<0.001術中出血量(mL)262.64±45.65 142.57±34.52 13.268 5<0.001拔除胸壁引流管時間(d)29.98±3.52 6.66±2.01 36.385 9<0.001
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50.63±4.58)分,與對照組(26.69±4.99)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354 2,P<0.05)。
實驗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40)實驗組(n=40)t值P值外展101.42±3.64 133.59±3.74 38.985 2<0.001后伸47.59±6.43 59.47±4.59 9.510 6<0.001屈曲124.48±10.39 145.39±12.38 8.185 7<0.001
實驗組患者的乳腺美觀患者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乳腺美觀度情況 例(%)
實驗組患者術后出現上肢水腫、皮下組織壞死等并發癥的例數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有數據[11]統計,超過90%的乳腺癌發生者為女性。目前,乳腺癌患者的臨床手段均為手術切除病灶,結合患者的病情,輔助放療和化療等治療措施,臨床手術方式較多,結合患者具體病情,選擇適宜的手術切除術,如改良型根治乳腺切除術、根治性乳腺切除術、擴大性根治性乳腺切除術、單純性乳腺切除術及保乳手術治療等。手術切除腫瘤病灶作為患者治療的第一步,與患者后續的輔助治療手段密切相關,關乎患者的預后。乳腺切除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傷比較大,加上老年乳腺癌患者合并的基礎疾病較多,手術難度大,機體耐受力較差,術后容易合并多種并發癥,且容易給患者生理及心理帶來巨大創傷,影響患者的身體康復[12]。因此,對老年乳腺癌患者選擇手術風險較低且療效確切的手術方式尤為重要,對患者的加快身體康復具有積極影響。
隨著臨床乳腺癌手術治療方法的研究與發展,改良根治術應運而生。實施傳統根治術的老年乳腺癌患者減少,雖然改良根治術的手術治療效果確切,能夠通過全乳切除從根本上清除患者腫瘤病灶組織,通過腋窩淋巴結清掃降低淋巴結轉移的風險,避免癌細胞的擴散,降低腫瘤復發率,但是全乳切除術的創傷較大,老年患者的耐受力降低,多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疾病,手術會增加老年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影響患者的預后[13],同時,腋窩淋巴結的清掃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若術中患者的腋窩淋巴結活檢呈陰性,過度淋巴結清理會增大創傷面積,增加手術時間以及出血量,且患者術后更容易出現患側上肢水腫、疼痛加重,降低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質量[14]。因此,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改良根治術還是有待商榷的。
隨著微創理念在外科中的不斷深入,外科手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乳腺癌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途徑的第一站淋巴結為前哨淋巴結,有報道[15]顯示,若前哨淋巴結未發生轉移,其他淋巴結出現腫瘤轉移的幾率很小。因此,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在臨床上能夠作為早期、準確的淋巴結轉移的依據,及時采取手術治療防止腫瘤細胞的進一步擴散。前哨淋巴結活檢術配合保乳手術治療取得的臨床效果與乳房根治術效果相差不大,且手術的創傷小,避免清掃腋窩淋巴結,降低手術操作對神經、血管的損傷,同時保乳能夠保留一定數量的腋窩淋巴結,從而保留患者的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老年患者的手術方法選擇前哨淋巴結活檢聯合保乳手術的措施臨床療效確切,且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