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明
摘要 由于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占地廣闊,校內出行對代步工具需求增大,帶來了如停車位有限、人流量大、車輛潮汐現象嚴重以及電動車載人等問題。通過對學院的校內調研和問卷調查,分析了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車輛來源、非機動車管理等多個方面,并采取了兩大措施:一是實施自有車智慧信息化管理,將“人+車+牌”信息進行唯一綁定;二是引進共享單車,進行精細化運營和車輛調度。實施上述措施后,學院非機動車的管理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關鍵詞 非機動車管理;共享單車;車輛潮汐現象;信息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7.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3)24-0188-04
0 引言
日常生活中,非機動車(如自行車和電動車)已成為校園內主要的出行工具。由于學校校區的擴大,教學區與生活區之間的距離普遍也在擴大,學生對非機動車的需求日趨旺盛。然而,這種出行方式也伴隨著許多管理上的挑戰。停車位的有限性、人流與車流的高峰期沖突、電動車的安全問題等,都對學院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該研究旨在深入探討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非機動車的管理應用,了解當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期為高校非機動車管理提供有益的參考。
1 項目概況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是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坐落在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厚重,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美譽的南京。學院創辦于1953年,辦學歷史悠久,2001年6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獨立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立德樹人60余載,成就江蘇交通“黃埔軍?!薄W院占地614 300 m2,建筑面積369 000 m2,資產總值近11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8億元,全日制在校生規模12 600余人。校內最長對角線1.6 km,校內按東西進行區分,東側為教學區,西側為生活區,相距較遠,師生需要代步工具縮短校內出行時間,進而提升工作和學習效率。通過長期開展校內調研和勘察校園環境,發現校內整體道路寬闊,風景優美,無較大坡度,騎行環境良好。
然而,由于12 600余人的出行需求提升,校園環境存在特殊性,如非機動車停車位有限、人員密集度高,人流量和車輛潮汐現象嚴重,學生電動車載人、校內充電等現象,對安保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安保巡檢工作不僅耗時耗力,而且可能面臨車輛無位置停放等問題。此外,人工巡檢的效率和準確性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校內非機動車管理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2 問卷調查與主要問題
2.1 問卷調查設計
為了直觀了解校園內非機動車使用情況,校內保衛處對大學生交通安全意識、車輛來源、校園非機動車管理三個方面進行了調研和問卷調查。
2.1.1 學生交通安全意識調查
目的:全面了解學生在騎非機動車時的安全意識及行為習慣。
您是否經常騎非機動車如電動車或自行車上學?
您是否認為電動車的騎行速度比較快?
在上下課高峰期,您是否認為電動車可能對行人構成安全威脅?
您在騎行時是否有過逆行、闖紅燈或飲酒駕駛等不安全行為?
您騎行電動車時是否戴頭盔?若不戴,是因為覺得不必要,還是其他原因?
您是否存在載人騎行的行為?若存在,是什么原因?
2.1.2 學生車輛來源調查
目的:了解學生購買非機動車的習慣、渠道以及他們對相關法規的認識。
您是否購買過自行車或電動車?
您購買非機動車的主要渠道是什么?(線上購買、實體店購買、校內轉讓等)
您購買的非機動車是否有正規發票?
您購買的非機動車是否附有質量檢查報告?若無,您對此有何看法?
您對非機動車交易中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有何看法?
2.1.3 校園非機動車管理調查
目的:了解學生對校園非機動車管理的認識、態度及建議。
您是否了解今年實施的《新國標》?
您的電動車是否經常進行保養和維護?若不經常,原因是什么?
您經常在哪些區域停放非機動車?(如:教學樓、宿舍樓、食堂等)
您對目前校園非機動車停車位的數量和分布有何看法?
您是否覺得學校應當增加專門的非機動車停車區?
在校園內,您是否遇到過因違停而導致的出入不便或其他問題?
您對學校非機動車管理有何建議或意見?
2.2 存在的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的回收分析,指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根據校內交通安全意識問卷結果顯示,校內學生安全意識比較薄弱,學生普遍認為電動車騎行速度比較快,特別是上下課高峰期,這可能會給行人帶來安全隱患,非常少部分學生表示自己存在過逆行和飲酒駕駛等行為,但校內騎行電動車基本不戴頭盔,且普遍存在載人現象。究其原因,學生表示該駕駛環境為封閉式路段,校內環境簡單,無交通警察進行巡查執法,不需要遵守交通法規,從而忽視了校園道路無非機動車行駛專屬路面、人流量集中、無交通警示信號燈等情況。
(2)根據校內車輛來源問卷結果顯示,因出行需求旺盛,學生購買自行車或電動車的情況占總學生數75%以上;購買渠道主要有三種渠道,具體分布情況如下:線上購買占比30%,門店購買占比45%,校園內部轉讓占比25%,其中,有正規發票占比僅10%。此情況說明,學生缺乏法律意識,車輛交易頻繁,且85%以上車輛無質檢報告等,學生行車安全和消費權益未得到保障。同時每年也有大量的無主車輛需要進行清理,給管理上帶來經濟和人力的浪費。
(3)根據校園非機動車管理問卷反饋,因學校保衛處做了大量消防宣導工作,校內并不存在私自拉線充電的情況,調研還發現學生對于今年實施《新國標》了解度低于50%且關心程度較低,學生通常不會保養和定期維護電動車輛。此外,教學樓區域、宿舍樓、食堂等區域潮汐現象比較明顯,非機動車停車位不足且車輛擁擠,違?,F象比較多,影響正常出入。
(4)關于非機動車的維修和保養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的學生表示從未對非機動車進行過專業維修或保養。當問及原因時,大部分學生表示,只要車能正常騎行,就沒有必要去維修,而少數學生則表示對維修點的位置和費用不了解。
(5)在關于非機動車事故發生率的調查中,近40%的學生表示過去一年內曾發生過至少一起非機動車事故或近乎事故。其中,與行人的碰撞和與非機動車道上的車輛碰撞是最常見的事故類型。進一步突顯了學生在騎行時安全意識的缺乏。
(6)對于學校提供的非機動車停車設施和服務,超過55%的學生表示不滿意。他們認為現有的停車位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設計不合理,導致尋找停車位時經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此外,約30%的學生建議學校增加監控設備,以降低非機動車被盜的風險。
(7)在非機動車的購買決策方面,超過70%的學生表示他們在購買非機動車時主要考慮的是價格和品牌,而對車輛的性能、安全性和耐用性關心較少。這可以解釋為何大多數學生不愿為車輛的維修和保養支付額外費用。
3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管理措施和方法
為進一步規范和加強校內自有車的使用與管理,維護校園內的道路安全和道路秩序,減少校園內交通事故和車輛盜竊事件的發生,保證師生的安全出行和財產安全。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分管部門通過長期校內勘察,對問題進行匯總,以及對其他周邊高校進行調研,并與共享單車公司進行探討,發現其問題核心包括以下幾點:自有車智慧信息化管理薄弱、校內自有車數量較多、師生規范騎行意識不足、非機動車停放問題等;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兩大措施進行治理。
3.1 自有車智慧信息化管理
保衛處通過多次現場勘查、問題收集和對周邊高校調研,經過探討得出,必須通過“行政手段”+“技術手段”雙管齊下。
自有車智慧信息化管理平臺,是學生線下統一預約進行上牌管理,核實身份信息后,“人+車+牌”信息唯一綁定。管理人員可通過手機程序進行實時管理,同時PC端管理人員可在PC端實時監控數據,具體展示如圖1所示。
自有車智慧信息化管理平臺的主要功能有兩大板塊,如圖2所示。
3.1.1 工作人員移車管理板塊
①工作人員掃碼即可查看車輛綁定信息;②可一鍵發送違停、挪車、預報廢短信通知;③預報廢通知中包含聚攏地點及公示時間;④公示期后報廢狀態短信通知,避免糾紛;⑤所有管理短信發放狀態有記錄可追溯;⑥拒絕校外車、改裝車、無校內牌照車入校,保證校內人車安全。
3.1.2 PC端智慧管理板塊
①智能呈現校園自有車相關統計情況,供管理決策;②針對畢業前的學生,批量發送車輛妥善處理通知。
截至2023年4月18日,根據數據統計顯示,校園內自有車共上牌1 406輛,其中電動車占比95%以上,教職工占比17.29%,校內商業占比19.01%,學生占比63.7%,其中違停通知23次,學生報廢車輛50輛,不按校內交通法規停放通告22次,阻止無牌車輛進入校園高達上百次,多次違停違章收取牌照5名,此項目的上線成功解決校內自有車管理難的問題。后續自有車智慧信息化平臺將不斷優化,如實現證據鏈的上傳,對違章車輛違停照片進行上傳,扣駕照分扣押車牌后要求用戶到保衛處學習交通法得分等,通過多種方法實現更加有效、科學、人性化的管理,讓每個師生參與到交通管理中。
3.2 引進共享單車
分管部門在深入聽取學生意見,對城市、高校等實地勘察后,收集多方面數據報告,對共享單車有清晰的認識;對校內用車需求進行了學生用戶調研,對校內非機動車停放位置進行了規劃;最后經過保衛處調研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在校人數、高校面積等多個維度計算,分析得出共享單車投放數量與人數占比為20∶1,即每20人提供1輛共享單車,初步投放共享單車500輛。對于管理人員,要求每100輛車配備1名車輛管理人員。
(1)為應對潮汐現象,通過大數據統計手段,對每天數據進行分析,了解未來時段車輛詳情,同時根據車輛定位及時刷新了解應對手段。分管部門建立專門的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群,群內反饋運營問題,單車運維承諾“15 min內處理完成”,并每日巡查,對損壞車輛第一時間進行維修,確保車輛質量。根據以往信息分析,得出結論:早上8:00確定在教學樓位置大概停放的車輛數,管理人員在7:20前了解空缺非機動車停車位的相應位置,以便進行車輛調度。
(2)針對共享單車,為增強統一性和美觀性,單車公司必須提供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定制單車,此單車既能防止校內車輛和校外車輛對流產生車輛數不可控,又能保證車輛品質問題。避免了校內違?,F象,保證了學生安全。
(3)精細化運營,車輛調度:車輛分區調度,充分保證校園車輛井然有序。人員排班:早班7:00—15:00;晚班15:00—23:00。確保校園內全天人員覆蓋。故障處理:交班、下班前,校內各種故障車(失聯、預失聯、用戶保障、超時未關鎖等)清零。及時反饋:學校重點區域定時拍照向“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反饋,提供給校方監督、溝通及交流平臺。
(4)校企聯動,關愛每個師生的用車安全。在上下坡處和坡中間樹立“安全騎行”警示牌,以及加強教育引導,通過學生會、團委組織開展文明用車,規范停放的教育;設置校園助力車秩序志愿服務隊,來引導單車停放;合作期間不定時進行哈啰校園安全出行活動宣傳,全方位幫助學生增強安全出行意識。懲戒典型,前期針對亂停放行為及超速行駛等不規范騎行行為,懲戒一部分學生用戶,暫停其賬戶2周,并在校園內進行公示,對其他學生進行警示教育。同時,單車公司必須為每個騎行用戶購買保險,用于應對突發和意外情況,保障每位師生的出行安全。
根據單車公司大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9月1日,校內使用共享單車人數高達8 000多人,為校園內76%以上師生解決了出行難的問題;校內學生自有車減少了2 000余輛,占比50%以上;增加非機動車空余停車位,避免了大量的違停投訴,且全年無一起自有車丟失案件,減少了學生的經濟損失。
3.3 實施精細化管理措施
3.3.1 嚴格執行車輛登記制度
實名登記:所有校園內的非機動車必須進行實名登記,確保每輛車都有明確的歸屬。
定期核查:學校將定期對非機動車進行核查,對未登記或信息不符的車輛進行清理。
3.3.2 加強車輛停放管理
規劃停車區域:在校園內規劃出專門的非機動車停車區域,禁止在指定區域外停放車輛。
設置電子圍欄:利用智能技術設置電子圍欄,對違規停放的車輛進行自動識別和提醒。
3.3.3 提高違規處罰力度
明確處罰標準:對于違規停放、未登記、亂騎行等行為,學校將設立明確的處罰標準。
記錄違規行為:對違規學生進行記錄,并根據違規次數和嚴重程度給予相應的處罰。
3.3.4 優化服務設施
增設維修點:在校園內設立非機動車維修點,方便學生對車輛進行日常維護和應急修理。
增設停車設施:不斷優化和增加停車架、監控攝像頭等設施,確保車輛停放的安全和便捷。
3.4 加強交通安全教育與培訓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規范非機動車的使用行為,學校實施了系統的交通安全教育和培訓項目[1]。
(1)交通安全課程:與學校體育教學部門合作,為大一新生開設必修的交通安全課程,主要內容包括非機動車安全騎行規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急救知識等。
(2)交通安全宣傳周:每學期舉辦一次交通安全宣傳周,組織各種形式宣傳活動,如海報設計比賽、交通知識問答、非機動車技能大賽等,旨在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
(3)安全騎行獎勵機制:引入技術手段,通過學生的手機App跟蹤其騎行行為。針對長期遵守交通規則、沒有違章記錄的學生,學校將給予相應的學分或其他形式的獎勵。
(4)定期更新培訓交通法規:每當國家或地方出臺新的交通法規或政策時,學校都將組織培訓活動,確保學生及時了解并遵循新的規定。
4 總結
隨著萬物互聯的技術發展,互聯網+、人工智能也逐步完善,物品的使用方法和物品的屬性也發生一些變化,如單車、充電寶、雨傘等由原來的個人物品屬性,變為公共有償借助物品。依據調研結果,為封閉式管理提供以下幾點啟示:
(1)安全。安全生產為物品生產的第一準則。對于互聯網物品,用戶信息安全最為重要。同時,物品的基本質量同樣也不能忽視,必須有嚴格的生產質量把控,并在使用中進行嚴格檢修。例如,某打車軟件用戶信息泄露,上升為國家性質危害,相關部門進行處理。校方師生安全信息一旦丟失,對于師生來說,既造成了安全隱患,又產生了經濟損失。
(2)產品發展速度。無線通信技術的進步將帶來更高的通信效率和可靠性,定位將更加精準。例如,5G和6G等新型無線通信技術的應用,將提供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和更低的延遲,更精確地控制了產品定位,加快了數據分析,實現實時車輛詳情監控和精準預防、干預。
(3)總的來說,針對非機動車管理,互聯網+產品的進步既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需要進行持續的研究和不停的探討,以克服這些挑戰,推動非機動車管理+互聯網新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秋艷, 汪小寧. 高校校園非機動車安全管理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 經濟研究導刊, 2020(13): 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