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加快推進我省“新農人”隊伍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提出六個方面重點舉措,指導各地打造一支素質較高、本領過硬、示范帶動力強的“新農人”隊伍,為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提供人才支撐。
聚焦重點培育主體。現階段重點培育的“新農人”包括返鄉下鄉大學生、城市能人、退伍軍人以及在鄉創業鄉賢、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等,經培訓學習提升后,具備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生產組織方式的現代農業規模經營者。圍繞時代責任感強、專業示范性高、發展理念新的培育標準,實施涉農大學生創業創新萬人培訓,開展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培育,支持1000 個新型經營主體領頭雁,強化跟蹤扶持服務,推動“新農人”數量、質量穩步提升。
突出加強精準培育。加強摸底調查調度,建立信息庫,及時掌握“新農人”發展動態,開展精準培訓、扶持、服務。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育、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等各類項目平臺,針對不同發展階段“新農人”培訓需求,科學設置培訓課程,調整優化培訓內容,提高培訓實用性和針對性。積極舉辦各類學習交流活動,組織“新農人”互訪互助,開展交流討論、現場觀摩、資源共享等,促進“新農人”生產經營能力提升。支持符合條件的“新農人”參加鄉土人才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
全力做好服務供給。強化信息服務、專家服務、農技推廣服務等供給,依托“蘇農云”“農技耘”等信息平臺,加強信息交流和匯總發布,暢通“新農人”與部門、專家、農資供應商、產品購買者等溝通渠道。組織專家團隊在技術指導、產業規劃、打造示范基地等方面,加強對“新農人”指導服務。發揮好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作用,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中心建設,探索建立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新農人”提供政策咨詢、財稅代理、技術服務、運營指導等。
強化政策支持落地。充分吸納“新農人”參與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各類農業項目加大“新農人”扶持力度。繼續用好“蘇農貸”等金融產品,探索開發青年創業貼息貸款產品等,引導金融機構出臺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產品。加大引人留人政策扶持,加強創業和投資信息服務,圍繞“新農人”重點關切的問題積極探索相應支持保障措施。鼓勵創新出臺青年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學費補助、高素質農民社保補貼、優秀“新農人”培養支持等扶持政策。
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加強典型選樹,廣泛宣傳優秀“新農人”先進事跡,及時總結好經驗、推廣好做法。開展“新農人”相關宣傳推介,發揮好“新農人”示范引領作用。優先推薦優秀“新農人”參加各級各類評選表彰活動,不斷增強“新農人”社會認同感。
建立健全推進機制。把“新農人”培育作為農業農村人才工作的重點任務來抓,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商,建立統籌推進機制,形成部門工作合力,確保各項扶持政策落地見效。健全工作責任制,提升安全技術防護水平。

農業農村部日前召開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經驗交流視頻會,要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創新的思路、有力的措施,扎實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探索不同類型地區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以點帶面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各地要聚焦“普及普遍”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細化實化重點任務,與時俱進制定可感可及的階段性目標。聚焦糧食產能提升,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技術集成推廣,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在穩產保供上作表率。聚焦鄉村產業發展,著力做足產業特色,延長產業鏈條,推進產業集聚,在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上作表率。聚焦生產生活生態協同,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村生態系統穩定,在建設綠色美麗鄉村上作表率。聚焦公共設施服務改善,推進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普惠均等,在建設和美鄉村上作表率。聚焦鄉村治理效能提升,突出黨建引領強組織,突出文化引領聚人心,突出效能引領樹新風,在推進農村移風易俗上作表率。
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聯合召開全國農機裝備補短板暨農業機械穩鏈強鏈工作會議,要求加力推進農機裝備補短板和農業機械穩鏈強鏈工作走深走實,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的裝備支撐。加快推進高性能精量播種機、輕簡型玉米收獲機、移動式烘干機等急需急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著眼于農業急需、農民急用,堅持“一大一小”加智能化方向,推動大馬力機械迭代升級,加大輕簡型適用機具研發推廣力度,推進智能化關鍵部件攻關等,努力補上農機領域突出短板,實現農業機械穩鏈強鏈。
農業農村部召開培育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現場會,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統籌推進普法與立法執法工作、統籌推進系統內普法與農村普法、統籌推進傳統方式與現代方式普法、統籌推進制度構建與考核評估,抓好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建設、普法品牌活動打造。
交通運輸部日前表示將扎實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一是深入實施“四好農村路”助力鄉村振興五大工程,以新征程“新三通”為抓手,有序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建制村通等級路、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建設,大力實施老舊公路改造以及過窄農村公路拓寬改造或錯車道建設。二是加快提升農村公路防災減災能力,力爭2024 年底基本完成農村公路2020 年底存量危橋改造任務。三是加快構建符合國情的農村公路治理體系,提升農村公路現代化治理水平。四是加快健全健康可持續的農村公路長效管養機制。五是加快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構建功能集約、便利高效的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模式。六是大力推進綠色公路建設,提高農村公路綠色發展水平。七是加快發展農村公路路衍經濟,推動更多地方實現“因路而興”“因路而富”。八是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讓廣大農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農業農村部日前在以“農強國強 品牌力量”為主題的農業品牌推介活動上指出,要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要堅持以品質為基,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加快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發展,以高質量的品質筑牢品牌建設根基。要堅持以文化為魂,大力傳承優秀的農耕文化,深入挖掘農產品背后的價值理念和文化內涵,講好農業品牌故事。要堅持以營銷為要,做好農產品品牌推介、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提升品牌發展空間。
江蘇智慧農業工作推進會要求各地全方位提升智慧農業發展水平,重點是“突出三個重點、推進兩項探索、抓好一個保障”。一是突出農業產業“智改數轉”。堅持行業條線齊抓共推,切實把技術裝備用活用好,加強生產過程中各類數據的采集、匯聚和分析利用,不斷提升智慧農業建設應用水平。二是突出管理服務“數據賦能”。推動“蘇農云”對外服務平臺共建共用,加速構建省市縣一體化大數據體系。圍繞特色產業、監督管理、惠民服務等方面,推動地方拓展特色化場景,實現數據資源從“聚起來”到“用起來”。三是突出業態融合“要素集聚”。緊扣數字化營銷、農產品直播等新趨勢,引導經營主體創新拓展營銷模式。以數據要素賦能產業鏈,助力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智慧化升級。四是探索農業數字化整市推進。各試點市要進一步強化資金投入,做好任務統籌謀劃,明確建設任務主線,強化工作落實落地,為全省推進智慧農業發展探路子、作示范。五是探索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強化部門間任務協同推進,引導數字化建設資源向農業農村傾斜。持續做好數字鄉村試點指導,打造更多富有地方特色、廣受群眾好評的好典型、好模式。六是切實保障網絡和數據安全。加強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和技術防護,落實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提升安全技術防護水平。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等四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通知,確定了首批63個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宿遷市宿城區入選。
從我國桑蠶絲綢文化作品及特色產品推介發布活動上獲悉,通過價值增長估算,桑蠶絲綢、飼料桑、桑大健康開發、桑生態利用等全產業總產值到2025 年、2030 年、2035 年預計分別可達到4650億元、6755 億元、9755 億元,將成為一個萬億產業規模、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日前要求聚焦“強城”“興村”“融合”三大領域,堅持以重大項目為牽引,突出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一體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加快繪就“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新畫卷。
一體推進縣城承載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要突出項目增后勁,高質量謀劃一批與工程契合度高,具有基礎性、標志性的重大項目,在項目規模上堅持數量質量并重,體現工程特色,在項目結構上增加鄉村領域的項目,在項目進度上充分考慮基礎稟賦、承受能力,以重大項目牽引工程高水平推進。要突出產業聚人氣,聚焦產業吸納就業、促進縣域人口集聚,積極引導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支撐城鄉產業發展,在縣城方面持續做大做強各類開發區(高新區)等產業平臺,在鄉村方面重點做好“土特產”文章,持續培育壯大優勢產業,打造一批產業平臺。要突出和美建鄉村,建立健全和美鄉村建設指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謀劃好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一步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資源,打造鄉村文化系列品牌。推動實施一批“小切口撬動大改革”的先行試點,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力爭做到“一地創新、全省共享”。
2023年是我國種業振興三年打基礎的關鍵之年。11月10日,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在南京召開了江蘇省重大品種協作攻關推進會。會議聚焦種業振興目標任務,旨在展示江蘇省種業創新最新成果,交流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經驗與做法,部署開展重大品種協作攻關工作,為深入推進種業振興、加快建設種業強省凝心聚力、賦能前行。
近年來,江蘇省專門出臺了種業振興實施方案,研究提出種業振興推進舉措,有序推進種業振興“五大工程”,啟動實施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打出了一套“組合拳”,為推動種業振興、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奠定了堅實基礎。種質資源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單位23家、農作物5家,分別居全國第1、2位,省級以上保種單位共保存種質資源15.79萬份次,居全國第6位。普查新發現徐海雞、紅燈籠豬等地方品種并通過國家審定。建成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地方雞種、水禽品種活體基因庫。新品種選育成果豐碩,14個水稻品種進入部“超級稻”品種名錄、占全國11%,培育蘇山豬、海揚黃雞等畜禽新品種(配套系)20個、居全國第二。種業企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15家企業(平臺)列入國家扶持種業陣型企業名單,數量居全國第四。持證種子企業年銷售總額超60億,3家企業母公司主板上市,2家企業進入全國商品種子銷售額20強。種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創建泰州市海陵區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白馬湖省級種業產業園,建設4個國家雜交水稻制種基地、4個國家級區域性常規稻麥和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建設580家省級特色優勢種苗中心,其中26家銷售額超1億元。2023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武維華率全國人大執法檢查組到江蘇檢查種子法貫徹實施情況時指出,江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實施種子法責任明確、落實到位,推動民族種業振興措施得力、成效明顯,依法治種、依法興種良好氛圍正在進一步形成。
全省上下將以此次會議為新的契機,對標“五年見成效”的目標任務,在繼續實施種業“揭榜掛帥”項目的基礎上,組織開展重大品種協作攻關,重點圍繞水稻、小麥、鮮食玉米及大豆、生豬新品種(配套系)選育或國外種源性能本地化保持,以及其他重要糧食作物、畜禽、特色物種的“卡脖子”技術和核心種源問題,分物種成立協作攻關組,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在重要基因挖掘利用、育種材料創新、重要抗性及綜合抗性研究、高產優質食味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和新品種,以創新驅動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姜 華 羅奕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