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輝/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建設“強富美高”新鹽都、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強組織、提能力、嚴監管、抓執法、建品牌,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聚焦“三強”,提升工作組織化程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由區主要領導牽頭,成立農業農村局、發改委、財政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逐級簽訂農產品質量責任書,建立“政府負總責,部門分工負責,農產品生產主體為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機制。強化專業監管力量,統籌農業、動監和漁政3 支執法力量,為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常態化和長效化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經費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在保障人員經費的前提下,2021 年起區財政安排農業系統安全監管、檢測,實驗室建設及執法經費近700 萬元。2022年3 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政策意見》,明確對創成綠優基地、新獲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企業給予獎勵,每年綠色優質農產品方面獎勵100萬元以上。三是加強考核問效。結合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對板塊部門的年度考核體系,針對性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1+1+N”(1 個總體考核辦法、1 個考核實施細則、N 個專項考核方案)問責問效制度,一體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和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內容,確保考核權重達6%。
聚焦“三優”,提高生態綠色化水平。一是打造優良生態。積極開展耕地質量與農業環境保護工作,加大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例行監測,全區長期設立24 個產地環境質量例行監控點,每年采集48 批次以上稻麥等樣品,專項監督測砷、鎘、鉻、汞、鉛等重金屬指標。扎實開展藥肥減量增效行動,農藥、化肥使用量較2020 年分別下降16%、1.23%,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63%,創成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二是推廣綠優技術。強化標桿示范建設,推進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創建,組織專家修訂并實施水稻、小麥、蔬菜等12 個農產品生產操作技術規程,建成園藝作物標準園8 個,水產畜牧健康養殖示范場16 個和綠色、有機食品基地56 個。三是優化污染防治。大力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程和水產養殖生態化改造工程,全區規模畜禽養殖場治理率100%、畜禽生態健康養殖比重100%,“一蝦兩魚”高密度養殖塘口整治率100%,興鹽界河300 米以內水產養殖塘口全部實現退養復墾,全區所有養殖塘口配套不小于10%的尾水凈化區,建成畜禽糞污處理中心6 個,年可處理糞污26 萬噸。依托鹽都區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中心和16 個集中回收點,年回收處理農藥包裝廢棄物40 多噸,促進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聚焦“三全”,推動監管全面化覆蓋。一是推進“網格化”監管,引導全員參與?,F有區鎮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72 人、村協管員273 人,嚴格落實監管責任、明確監管職責。潘黃、大岡、樓王、學富和大縱湖鎮獲評“四星級”鄉鎮監管站,確保了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二是推動“多元化”監管,促成全域聯動。聯合市場、公安、衛健等部門,制定年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及食用農產品抽檢工作方案,剖析重點品種風險問題和解決對策,加大對各類經營主體監督抽查、暗查暗訪力度。縣域內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落實農產品自檢制度。三是推行“溯源化”監管,實現全程透明。推進農產品生產主體入網管理,實現來源可溯、去向可知、責任可查。將重點的2578個生產經營主體及種養殖大戶全部納入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聯合市場監管局合力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制度落實,強化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的有效銜接。全區有400 多個規模生產主體的產品實現“帶證帶碼”上市,每年印發30 萬張紙質空白承諾達標合格證,分發到中小農戶,方便上市產品出具合格證。
聚焦“三多”,實現執法常態化開展。一是多管齊下,實行常態化抽檢。充分發揮區、鎮兩級檢測體系的作用,合理分工、各有側重,把全區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及農產品品種、重點農殘項目全部納入監測范圍。2021、2022 年區級定量抽檢食用農產品973 和1015批次,合格率達到98.5%以上;定性抽檢食用農產品8193 和8532 批次;涉農鎮農殘、瘦肉精定性檢測均在7200 批次以上,抽檢數量和產品合格率均達到考核要求。二是多點發力,實行聯合化執法。以“農安、食安、公安”三安聯動為抓手,健全各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線索移送、案件協查、聯合辦案的長效聯動機制,推動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貫通,開展了農資市場整頓、農貿市場肉品執法檢查以及打擊電麻魚、非法養殖尾水排放等聯合行動,嚴厲處置各類違法行為。三是多措并舉,實行社會化監督。持續完善投訴舉報機制,出臺有獎舉報文件,做好“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網絡、消費維權站等線上平臺建設,及時受理農民群眾投訴舉報,嚴格做到有假必打,有訴必查。開展“食品安全周”“創建國家農安縣宣傳月”等主題活動24 場(次),300 多名食安科普志愿者活躍城鄉,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常識,倡導科學生產、健康消費的理念。
聚焦“三品”,突出農產品品牌化建設。一是創建產品質量品牌。加強《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引導農產品生產企業轉變經營理念,加強生產自律,練好產品“內功”,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加快農業全產業鏈轉型升級。培育綠色食品119 個、有機農產品15 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品10 個和部省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15 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持續攀升。二是培育企業自主品牌。突出有資金實力、有特色產品、有發展前景的規模種養加企業,通過面上宣傳、實地指導等形式,引導其在技術創新、質量管理上下功夫,積極注冊自主品牌,主動爭創知名名牌,讓優質產品有標識、群眾采購好辨識。鹽都區以“大縱湖大閘蟹”產品創成江蘇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鹽都草莓被評為2023 年受市場歡迎草莓品牌,3 個特色農產品被評為“優縣良品”。三是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堅持培育和保護并重,遴選本地優質特色農產品,組織申報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2 個,打響鹽都“地域名片”。優選24 家資質好、產品優的主體授權使用“鮮之都·鹽都”區域公用品牌,在瀆上老西門街區開設“鮮之都·鹽都”大縱湖大閘蟹旗艦店和鮮之都農產品旗艦店,通過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包裝設計、統一宣傳推介,持續提升區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