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娣 謝留洪/江蘇省溧陽市農村經濟研究會

江蘇省溧陽市李家園南山茶葉專業合作社,植根于南山傳統茶業,如今社員企業已從建社時的20家發展到32家,現有茶園面積3000多畝,占溧陽南山茶葉種植面積的70%。合作社的茶葉產自江蘇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之一溧陽南山坡地,傳承“南山壽眉”等名茶制作技藝,打造出南山名茶品牌。
溧陽從隋朝時期開始產茶。李家園桃樹岕,曾是明代興起的岕茶入蘇的三條主要通道之一。20世紀六十年代興辦的李家園大隊茶場,首開溧陽丘陵山區規模經營茶葉之先河。20世紀七十年代,江蘇茶業專家張志澄先生,親傳李家園茶場炒烘結合的名茶制作技藝。1985年,外形特征神似壽星眉毛的“南山壽眉”開始“走紅”,先后獲得部優、省優等多項榮譽。1987年,從浙江金華一茶企買得“南山”的商標。1989年“南山壽眉”參加全國名茶展評會,一舉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3年參加中國茶葉學會名茶評比,獲“中茶杯”特等獎?!澳仙綁勖肌贝撕蠖啻潍@得“陸羽杯”特等獎,2004年入選《中國名茶志》?!澳仙綁勖肌钡闹谱骷夹g,2011年獲批溧陽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過多年發展,茶葉已成為溧陽南山農業的標志性產業。2000年,李家園行政村茶場改制,800畝茶園分給12個村民小組,并通過招標承包經營。一時間,村里出現大大小小的制茶企業50多家,雜亂的茶葉品牌、無序的市場競爭,直接影響著茶葉產品質量和品牌聲譽,危及南山茶葉的根基。2010年,20多戶茶農聯合起來,申請成立“溧陽市李家園南山茶葉專業合作社”,集中出資以合作社的名義將“南山壽眉”的商標買下來。隨后在市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制定了南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章程,成員必須依章行事,照章經營,溧陽南山茶產業走上合作發展之路。
為擦亮南山名茶品牌,南山茶葉合作社從茶樹品種、栽培管理、修剪采摘、制作工藝、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入手,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實用性規章制度。規定只有合作社成員才能使用“南山壽眉”商標,制作南山壽眉茶葉的最佳茶樹品種為福丁大白茶。采摘時,有“三采三不采”要求,即按芽葉標準采、分茶樹品種采、用提茶法采;露水葉、雨水葉、病蟲害斑葉不采;鮮葉分特級、超級和優級三個級別。制成的名茶標準要符合:條索微扁略彎,色澤翠綠,白毫披覆,形似壽者之眉;氣味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爽醇和,葉底嫩綠完好。
為保證名茶質量,茶葉采制期間,合作社理事每天輪值,深入地頭、車間,巡回檢查各成員的茶葉采制質量,不定期對成員企業生產的茶葉進行感官評審,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嚴格控制包裝使用,是合作社嚴把南山名茶質量的最后一關。除了南山壽眉,南山牌黃金茶、聞名全國的“天目湖白茶”,也是南山茶葉合作社的主導產品。按規定,所有茶葉包裝,由合作社按GB7718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的需求,統一設計印制,在南山茶葉合作社冠名下,標明具體的茶場地址和聯系方式,以便質量追溯。成員企業根據其面積、產量,事先提出申請,經理事會審核確定包裝需要量。
南山茶葉合作社統一茶樹品種、統一栽培管理、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統一商標包裝使用等措施,在規范和約束成員生產經營行為過程中,形成自身特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成員視社為家,合作社竭盡所能為成員企業提供服務。
社群互助互惠。為方便管理、交流和互助,南山茶葉合作社建有社員微信群。成員在微信群里反映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鄰近的社員馬上會施以援手;困難較大的,成員間會主動提供信息,或者自行商量合力解決。多年來,南山茶葉合作社成員互幫互助,已蔚然成風,每年自行化解的各類難題都在500件以上。共性的或復雜的疑難問題,則由合作社設法協調解決。2022年有部分成員的茶樹出現不明原因的病情,合作社邀請有關專家現場會診,及時底施了微量元素肥料,茶樹恢復了生機。
組織技術培訓。合作社每年邀請茶業專家,利用年初或年末閑暇時間組織全體社員進行茶業系統知識培訓。除此以外,每個采茶季前,合作社都會對成員進行采摘和加工制作標準方面的專業技術培訓。以此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要求、統一標準,嚴格管理。授課,堅持問題導向,解惑答疑,針對性強;鄉言俗語,樸實生動,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實用性強。
完善社屬設施。自2014年起,南山茶葉合作社先后爭取到專項資金230多萬元。為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用,合作社澆筑寬3米、總長4000多米的主干道5條,以及部分支路岔道,埋設涵管、架設平板過橋等小型建筑20多處,基本完善了成員茶園的路網建設。為增強成員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合作社每年出資50%,統一為全社茶園保險。至今已獲理賠60多萬元,有效地彌補了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采購普惠社員。合作社幾千畝茶園,每年需要的肥、藥、械等生產資料數量可觀。合作社集中采購,如菜餅,全社3000畝茶園畝施500斤,合作社采購按畝100斤降價20元計,150萬斤菜餅總價減少30萬元,等等。合作社每年的集中采購,為社員節支50多萬元。
成員以社為家。南山茶葉合作社從2010年建社起立下規矩:包括理事長在內,所有理事和出納會計,不拿合作社工資、補貼,這個傳統一直在延續。合作社堅持財務先由理事會逐筆審核,而后定期公開,這樣的理事會,成員不僅心服口服,而且由衷地敬佩。管理層立社為公,成員以社為家,愛社如家,自然地形成了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