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力律 李 彬/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探索多樣化途徑,積極創新農村集體經濟增收新模式,扎實開展“政經”分開試點、產權制度改革工作。2022年,全區83 個行政村(涉農社區)實現經營性收入3.04 億元,村均366.72 萬元,收入30 萬元以下村全部動態清零。
海陵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區農業農村局持續強化黨委“統”的功能,錨定黨組織在集體經濟增收方面的領導地位,以清晰的發展路徑、任務目標時間表推動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工作落實、落細。面對村級“造血”功能不足、集體自營收入比重不高、創收增收渠道不多、經營收入增長緩慢等現狀,各鎮街、村(涉農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積極探索“黨建+”村集體經濟增收模式。華港鎮雙烈村“黨建+集體農場”,將零散土地整合形成田塊方整化種植,用于村集體種植稻麥,前后共流轉201 畝土地,畝流轉費由原來的750 元提高到900 元,截至2022年年底,雙烈集體農場稻麥總收入56.2 萬元,村經營性收入由40 萬元增長至90 萬元。罡楊鎮純垛村通過支部引路、黨員干部帶路,重點發展中華絨鰲蟹、蓮藕、蝦等特色養殖產業,2022 年,實現集體經濟增收43 萬元。2023 年,海陵區積極探索抱團發展的“飛地”經濟模式,實現黨建工作與村集體經濟工作同頻共振,“城南+華港+農行”聯建合作正式簽約,在城與鄉之間,政府、企業、銀行等多元主體之間,架起一座互利共贏、共謀發展的橋梁。
海陵區緊緊圍繞黨建助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四強四有”行動部署,以強化改革驅動及釋放發展動能為抓手,奏響集體經濟發展“奮進曲”。
盤活“沉睡”資產增效。在2023 年度“清風行動”“5+2”工作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全區統計自2020 年以來(含存量)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未發包租賃的資產資源379個,區農業農村局嚴格按照“查問題、防風險、全利用、促發展”的工作思路,深挖“沉睡”資產潛力,探索有效利用途徑,通過重新利用、發包租賃等方式,激活集體資產活力。其中,城南街道忠南社區將社區原綜合大樓門口的場地資源進行盤活,分別與泰州好停車、江蘇金領東風路項目部開展合作,實現集體經濟年均增收25 萬元;城西街道森森社區主動“騰籠換鳥”,招引東泰機械、美好建工等企業落戶,維修翻建老舊閑置廠房,上調租賃價格,設立租金長效增長機制,明確每個合同周期租金上漲幅度不低于10%,實現集體經濟增收40 萬元。
利用閑置資源增收。海陵區充分挖掘華港鎮等城郊鎮村的生態資源及土地、水面資源優勢價值,用好、用活區位優勢,推動農旅融合型、“黨建+合作社”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培育農家樂、采摘園、集體農場等新業態,巧借互聯網、新媒體東風,打造村級特色電商產業。蘇陳鎮夏棋社區高效整合資源,優化集體經濟發展格局,將村部前的4 畝空地、取水區水塘分開出租,分別實現5 萬、6 萬余元的集體租金收入。罡楊鎮純垛村利用水面資源洽談漁光互補項目為集體增收39.6 萬元,將到期的20 畝土地發包給蔬菜種植合作社,將清運的秸稈、公廁的有機肥回收給合作社,實現集體經濟年均增收3 萬元。華港鎮野營村創辦專業合作社,發展集體致富項目,構建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利益聯結機制,創辦當年就償還了前期基礎設施建設的債務,還留有部分盈利結余。罡楊鎮東樓村、華港鎮桑村灣、港口村等地,通過盤活老廠房、老校舍、閑散邊角地塊,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0 余萬元。
爭取扶持資金“造血”。海陵區借政策扶持之力、社會資本的專業之力、金融機構的活水之力,以鄉村建設為契機,統籌各領域資金資源,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梯次推進”,集中力量優先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優先建設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項目,為村集體經濟厚植發展根基。區農業農村局對各村上報項目逐級過堂把關,積極申報村級集體增收項目,2023 年全區新增項目186 個,全年將增收2425.68 萬元,增長7.94%。2023 年,海陵區農業農村局經過組織申報、嚴格評估后上報2 個省級項目、3 個市級項目,并對2022 年已有集體經濟扶持資金的項目加強資金監管,做好項目進度及增收督查,全力保障項目穩定收益。同時,以城北生態經濟帶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強村公司”試點探索等為抓手,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
聚焦生態經濟轉型。立足水禽、水稻種業產業,圍繞大種業發展目標,創新管理服務機制、主攻科技創新研發、構建人才支撐體系、培植產業發展活力、拓寬要素保障方式,全方位推動城北生態經濟帶聯動發展。海陵區制定并完善《海陵區北部農業生態區建設規劃》,圍繞都市城郊型農業定位和區位功能劃分,培育形成以5 萬畝北部現代農業生態走廊為核心,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支撐,以“一區五園”即蘇陳糧食園、罡楊糧食園、城西漁業園、城東蔬菜園5 個市級農業產業園區為骨干,打造多個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為布點的“1+5+N”發展格局,力爭將城北生態經濟帶建設成為產業、生態雙高地。
綠色生態是農村地區的寶貴財富,也是鄉村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最大潛力。海陵區積極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深挖生態農業的多功能性和生態農村的多元價值,奏響生態宜居“幸福曲”。2022 年,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2022 年度江蘇省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建設評價情況的通報》,其中,九龍鎮獲評江蘇省生態宜居美麗示范鎮,罡楊鎮罡門村、蘇陳鎮周埭村、九龍鎮姚家社區、界溝村、城東街道唐甸村獲評江蘇省生態宜居美麗示范村(社區),成功輻射帶動了周圍鎮村鄉村環境質量的提升,加快推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串珠成線。此外,區農業農村局為強化村莊規劃管理,深入規劃示范引領村、特色發展村、集聚提升村創建布局,出臺《海陵區村莊環境長效管護實施意見》,根據檢查結果分梯次撥付當季長效管護經費,對新一輪被確定為“低收入村”每年額外獎補長效管護經費10萬元,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先進典型”評比并及時兌現獎補,充分調動基層積極性、主動性。
海陵區緊扣城鄉融合、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深挖潛、聚合力、增優勢,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選準產業路徑、培育產業特色,奏響現代農業“增收曲”。2023 年,海陵區借助農業開發區與海陵區“兩區融合”的機遇,初步建成優質稻麥、健康水產等兩條優勢全產業鏈,加快探索鎮、村與紅旗種業、好潤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力爭形成海陵綠色農產品優勢品牌。上半年春耕備耕之時,海陵區江蘇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育、繁、推”一體化的國有中資企業,以每天50 萬斤的優質種子出貨量發往全國各地,打造出“泰稻”“泰麥”系列品牌,并推出“泰香粳1402”“泰粳828”“泰優9026”等多種泰州“當家”稻麥品種,為海陵產業興旺厚植飛速發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