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航,郭孟子,湯質如
(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2)
教學質量是高等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1]。隨著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與發展,醫療保險專業人才教育應與時代需求相適應,對此,相關高校應根據時代需求提高醫療保險專業人才教學質量。構建本科教學質量標準指標體系,明確各指標的重要性程度對提高本科人才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往往通過權重來反映,而目前國內醫療保險專業教學質量標準指標權重的研究卻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構建的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標準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為相關高校醫療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建設重點提供參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前期研究構建了的勞動與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標準指標體系,包括7 個一級指標、17 個二級指標、70 個三級指標[2],研究以該指標體系為框架,形成權重咨詢表對從事醫療保險、衛生事業管理等領域教學和行政管理的專家進行咨詢,獲得權重打分數據。
由美國匹茲堡大學的Saaty等[3]提出的,將問題根據目標或性質分為若干要素后分層排列,并通過決策者的經驗來判斷其相對重要性,以計算各元素相對重要性的總排序。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進行量化分析,得出各指標間的權重關系,研究步驟如下。
1.2.1 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本研究所設計的評價體系劃分為四層結構,見圖1。頂層為目標層,即本研究所要達到的預定總目標,中間兩層為準則層Ⅰ(A 層)和準則層Ⅱ(B 層),對應一、二級指標,準則層Ⅰ(A 層)中7 個項目分別記作A1、A2、A3、A4、A5、A6、A7,A1 分為B1~B2 兩個子層次,并以此類推;底層為方案層(C 層),即三級指標。
圖1 勞動與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標準指標體系結構模型
1.2.2 構建判斷矩陣
按照Satty 的1~9 標度法,邀請專家分別對各個層級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打分(各指標間兩兩比較),從而形成判斷矩陣,判斷對各因素間的重要程度。兩因素分別用因素i 與因素j 表示[4],各標度定義見表1。
表1 判斷矩陣標度及含義
1.2.3 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德爾菲專家咨詢法的主要特征就是專家的主觀性強,因此,需要對每一個判斷矩陣在邏輯上的合理性進行一致性檢驗,以便盡可能消除人為主觀判斷的矛盾關系。進行一致性檢驗時首先利用方根法計算權重系數,根據公式計算初始權重系數。再按照公式計算歸一化權重系數。根據公式計算一致性比率CR,CR<0.10 認為層次單排序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其中為受檢驗層次的子目標數為最大特征根,為該層子目標成對比較判斷優選矩陣的特征根。RI為平均隨即一致性指標,1~12 階RI值分別為0、0、0.52、0.89、1.12、1.26、1.36、1.41、1.46、1.49、1.52、1.54。
1.2.4 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計算二級指標權重時,既要考慮其在一級指標中的權重,也要考慮其在所有二級指標中的權重,即組合權重,三級指標亦是如此。采用加權法計算層次總排序隨機一致性比率CR值,計算公式為其中i 為層次矩陣編號,n為層次矩陣個數,為層次矩陣權重。CR<0.10認為層次總排序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本研究函詢了3 所院校共10 位專家。其中男性7 人、女性3 人。從事醫療保險或衛生管理專業教學和科研專家占80%,副高及以上職稱人員占90%,具有20 年以上工作經驗者占90%。
本輪咨詢中,發放權重系數調查表10 份,回收10 份,調查表有效回收率為100%,專家積極系數較高。專家權威系數(Cr)通過熟悉程度系數(Cs)和判斷依據系數(Ca)的算術平均值來表示[5],Cr=(Cs+Ca)/2,Cr≥0.7 即可接受。通過專家對指標的熟悉程度和判斷依據量化賦值表計算。經統計,本研究的專家權威系數為0.84>0.7,專家權威程度較高。
2.3.1 各層級指標權重及組合權重
通過對數據整理分析,結果顯示一級指標中“A1 專業定位”(0.2372)權重最高,其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A4 課程體系”(0.1645)、“A2 師資隊伍”(0.1581)、“A7 教學效果”(0.1439)、“A6 質量保障”(0.1372)、“A5 教學規范”(0.0900)、“A3 教學條件”(0.0690)。從組合權重來看,二級指標中“B1 培養目標”(0.1700)、“B9 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0.0853)、“B16 生源與就業”(0.0804)、“B15 質量控制”(0.0698)、“B14 質量標準”(0.0675)和三級指標中“C59”(0.0675)、“C1”(0.0607)、“C4”(0.0464)、“C69”(0.0371)、“C3”(0.0358)分別居于該層級前五位。從權重結果來看,不同一級指標中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構成權重是不同的。各級指標權重及組合權重、排序具體結果見表2(p37)。
表2 各級指標權重及組合權重
2.3.2 指標及層次排序一致性檢驗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可知,一級指標的值=7.0000,=1.24,=0.0000,=0.00000.1。以此類推,在二級指標中,值分別為0.0000、0.0383、0.0413、0.0000、0.0000、0.0000、0.0000。在三級指標中,值分別為0.0485、0.0070、0.0383、0.000、0.0309、0.0000、0.0383、0.0365、0.0456、0.0339、0.02365、0.05156、0.0100、0.0306、0.0000、0.0110、0.0000。組合一致性比例分別為0.0402、0.036。經統計檢驗,一、二、三級指標層次單排序和層次總排序的CR 值均0.1,均通過一致性檢驗,表明各位專家邏輯和結果的一致性較高,層次排序結果具有滿意度一致性。
目前國內外研究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兩種,多數學者認為主客觀結合更為科學準確[6]。層次分析法就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以主觀數據為基礎,采用定量統計方法計算指標權重,有助于降低主觀性,并且通過檢驗專家意見的一致性來保證專家思維邏輯的一致性,有效剔除思維混亂的判斷結果,使得到的權重結果更具有可信性,適用于具有多層級、多評價指標交錯,且目標值又難以進行定量描述的決策問題[7]。本研究中的勞動與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標準指標體系涉及一、二、三級共3 個層級共計94 個指標,具有多層級、多評價指標的特點,單一的定性或定量研究難以描述與比較本研究各層級指標之間的關系。因此,通過層次分析法建立層次結構模型進行專家咨詢獲得較為全面的主觀數據,結合定量統計方法計算醫療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標準指標體系權重,在方法學上具有一定的適宜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一級指標權重由高到低依次為“專業定位”“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效果”“質量保障”“教學規范”“教學條件”。
“專業定位”在一級指標中權重最大。這可能與專業定位是專業建設中的基礎和頂層設計[8],一定程度上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對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也起到決定性作用有關。明確專業定位是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提升的前提,符合咨詢專家的共同意見。其二級指標中的“培養目標”以及下屬的三級指標組合權重占比較高,表明現階段行業專家更為看重學生全面發展、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目標。
“課程體系”是本科教學質量建設的重要內容,本科課程質量直接關系本科生的知識結構的構建、創新能力的塑造和綜合素質的提高[9]。其二級指標“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及三級指標組合權重較大,因此在課程建設時應對主干課程與核心課程予以更多關注。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之一[10],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醫療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建設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提高本專業在同類或相似專業內的競爭力。其二級指標中“教學能力”權重較大,表明當前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更為看重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學效果”是人才培養成果的體現,能使師生了解教和學的情況,對教師和學生具有監督和強化作用。其二級指標中“生源與就業”組合權重較大,居本研究二級指標的第三位,這表明就業情況是教學效果、也是教學質量建設的重要體現。“質量保障”是本科教學的重要一環,與勞動與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標準體系中各環節密切聯系,能夠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保障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其二級指標“質量標準”下的三級指標組合權重占比最大,說明在教學質量建設時應具有比較健全的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
近些年,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大力推進,高校“教學規范”“教學條件”等方面越發規范與完善。而“教學規范”與“教學條件”權重居本研究一級指標后兩位。可能原因是,由于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社會對醫保人才需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需根據社會需求適時調整,因此目前對勞動與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專業的研究重點更聚焦于專業定位、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等,這也與本次咨詢專家的意見相符,所以“教學規范”“教學條件”權重在本研究一級指標中相對靠后。
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了勞動與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標準指標權重,為專業教學質量標準建設重點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提供了參考,下一步將在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進行實踐,進一步檢驗其有效性,并逐步修正完善。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時間等原因,在專家選擇上存在一定偏倚,所咨詢大多為醫療保險、衛生事業管理、社會保障等研究方向專家,專家所屬院校和研究方向覆蓋面不廣,可能會影響到結果的準確性。此外,由于醫療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需適應社會需求,涉及人才培養各環節具體標準的三級指標有待進一步明確完善,對此相關高校在專業建設時應結合自身辦學特點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