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華婷,嚴加勇,王 選,伍秀玭,張 欣,楊 暉,李曉歐
(上海健康醫學院醫療器械學院,上海 201318)
課程思政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研究熱點,《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因此,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加強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機制建設[1]。
生物醫學電子學是上海健康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該課程建設要充分發揮應用型醫學院校的優勢,始終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原則,以專業知識講授為主線,以傳播科學家精神為輔線,培養醫工結合專業人才的同時提升高校師生文化素養[2]。以生物醫學電子學課程思政建設為實例,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3 方面詳細闡述課程思政設計思路與方法,以實現“三全育人”目標。
在生物醫學電子學課程教學中,通過使學生明確生物醫學信號電學屬性、熟悉醫學電子儀器的設計原理與方法、學會運用電子學技術與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生物醫學工程相關領域“醫工結合”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在新醫工結合背景下,有效融合思政教育的教學是使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良好的實踐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等的途徑[3]。而且傳統課程思政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 個方面。
(1)教學方式平面化。現階段的理工科教學仍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即教師向學生單向灌輸課本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遠遠達不到“三全育人”培養目標。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利于學生循序漸進汲取知識和消化知識。
(2)教學案例突兀化。課程思政并不是簡單地將課程與思政進行拼接,也不是將課程“思政化”或思政“課程化”,而是要以課程內容為載體將兩者有機融合。該課程傳統的思政教學案例偏向于純工科或純醫學,與生物醫學電子學課程內容間的聯系不夠緊密。此外,現有思政案例較陳舊,導致教學案例銜接非常突兀,無法引起學生共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因此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
(3)教學體系零散化。現有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缺乏規范化和系統化的管理,豐富但雜亂的教學資源給學生自主學習增加了負擔,導致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足、知識掌握碎片化、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強。需要從課程及學科角度出發,重新梳理學科知識點,融會貫通典型案例,構建立體化的知識體系。
由此可知,在新醫工結合背景下,并不適用傳統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如何解決思政教育在整體教學環節中產生的孤島效應問題,是當前生物醫學電子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瓶頸。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拓展思政元素的外延與內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因此,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利用在線學習平臺教學靈活等優勢,梳理課程相關思政元素,以思政元素與經典案例融合為突破口,通過課前微課導學、課中案例強化、課后拓展反思自主教學設計,促進學生由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探究。此外,課程教學中應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學生創新,形成“思政—教學—科研”多元引導的生物醫學電子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上海健康醫學院是上海市屬應用型本科醫學院校,學校以健康中國戰略為引領,堅持醫工融合特色發展方向。生物醫學電子學是我校醫療器械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課程建設以OBE 理念為指導思想[4],立足專業特色及優勢,依托專業核心價值,以醫療器械行業能力培養為導向,以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出發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于OBE 理念的人才培養體系見圖1。

圖1 基于OBE 理念的人才培養體系Figure 1 Personnel cultivation system based on OBE concept
基于人才培養體系,設計生物醫學電子學課程思政“一體、兩翼、三環、四維”教學模式(見圖2),即以學生為主體,知識能力與思政課程為兩翼,圍繞課前學生感悟、課中師生共悟、課后師生深悟3 個環節,實現問題維度、知識維度、技能維度、素質維度方面能力的培養。

圖2 生物醫學電子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Figure 2 Teaching model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iomedical electronics
生物醫學電子學課程思政建設緊緊圍繞“醫療電子儀器的設計與開發”核心內容,建立了“電子電路打基礎、生物醫學信號做載體、案例式學習獲提升”的大課程觀,帶領學生領悟開拓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且將思政“小課堂”同專業“大課堂”結合起來,實現了處處有反思、節節有思政、章章有領悟,讓課程思政教育真正進耳、入腦、印心。
生物醫學電子學課程思政建設旨在通過教學展現醫工深度融合現狀,讓學生感受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1)從授課內容中領悟矛盾對立與統一的原理,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善于認識和化解矛盾;(2)從集成運放電路的發展歷程入手,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創新意識;(3)從醫療器械工程師職業素養中感受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4)從科學家故事中領悟榜樣精神,為科技強國凝聚磅礴力量;(5)從國產醫療電子設備發展中領悟愛國情懷。
生物醫學電子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不是獨立的,是浸透在一次次的科學發現、一項項技術迭代、一個個社會問題中。本課程設計始終貫徹教書和育人相統一的原則,以專業知識講授為主線,以傳播科學家精神為輔線,培養高校師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素養。
(1)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堅持實事求是,綜合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做好學情分析,將培養目標、教學要求及學生實際能力相結合,制訂專業特色培養方案,避免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
(2)顯隱結合的教育方法。以專業知識傳授為顯性教育,以傳播科學家精神為隱性教育,顯、隱結合,主、輔呼應,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3)突出問題導向的應用方法。找出學生存在的思想問題,明確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的定位,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采用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4)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采用教師課堂教授,學生多途徑查閱相關資料及參與社會實踐、專題調研、課堂演講、課堂討論活動等的方法。
為加強生物醫學電子學課程思政建設,從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兩方面入手,以保障教學目標的實現。
(1)制度建設:依托教學團隊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定期修訂課程考核審核制度、教學團隊定期磨課制度、課程思政教研制度和學生滿意度調研制度,確保課程思政建設持續推進。
(2)能力建設:組織教師參與專題培訓,開展教學公開課、教學觀摩、教學技能大賽活動,增強教師德育意識,提高德育能力。
圍繞課程主體內容“醫療設備電路設計”,梳理課程章節內容,凸顯課程思政目標中的五大思政主題,不斷挖掘課程思政案例(見圖3)。

圖3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Figure 3 Teaching design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利用多媒體平臺,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多樣化的課程思政在線教學活動。將課前感悟、課中共悟、課后深悟進行“三悟”一體化設計,具體教學實施方法見圖4。

圖4 “三悟”一體化教學實施過程Figure 4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integrated teaching of "Three Enlightenments
(1)課前微課導學。教師在超星學習通、智慧樹等在線學習平臺發布微課視頻,內容為本堂課教案、課程安排計劃、導學性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預習課程基礎知識。為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前導學環節設置任務點,以便教師不斷調整教學內容。①推送相關生物醫學電子前沿技術的啟發性案例。②查找與實際應用相關的圖片、影像和紀錄片(如《醫療新時代》《科學的力量》等),制作思政相關的多媒體課件。③設置啟發問題,如“可穿戴醫療電子產品的核心技術是什么”,增強學生探究意識。④發布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2)課中案例強化。深入剖析章節知識點,歸納整合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建立課程思政資源庫,凝練經典案例,通過教學設計,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情景中,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課程第二章“信號放大”為例,教學案例設計見表1。

表1 “信號放大”章節教學案例設計Table 1 Teaching case design for the "Signal Amplification" chapter
如在講解集成運放章節知識時,播放《顯微鏡下的集成電路》視頻,讓學生了解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引申到現代智能醫療儀器中的集成電路發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其工匠精神及探索創新精神。并采用焦點設疑方式,逐步引導學生認識負反饋的積極作用,提升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事物的利弊,了解矛盾的對立與統一原理,從問題的本質出發,基于問題解決遇到的問題[5]。
(3)課后拓展反思。課后作業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載體。布置融入思政元素的習題、實驗、討論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反思思政教學內容。①延伸思考:預留課程內容相關的社會性問題,讓學生進行拓展與思考,培養其社會責任感。②實踐活動:設計課程典型案例性實踐活動,通過小組分工、實踐探索、頭腦風暴等方法,不斷拓展思維空間。③調查問卷:教師根據學生反饋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及點評。
(1)分享經典案例。課程內容包含很多經典思政案例,如以心電信號濾波降噪、去偽求真過程為例,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實現育人潤物無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求真務實。
(2)培養科學思維。講解負反饋電路和濾波降噪作用時,引導學生堅持問題導向,實事求是。
(3)展望科技前沿。在講授醫療電子儀器時,普及“大健康”“智慧醫療”發展趨勢及科技前沿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1)學生評價:學生評分均在90 分以上,學生對思政教育感到滿意和有獲得感,認為學習過程充實且富有趣味,不僅能了解學科知識和行業前沿技術發展,還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學校督導:對課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融入思政教育后的課堂效果較好,學生思維活躍,討論氣氛濃厚,豐富了教學內容。教師授課內容有深度,學生課后有獲得感、自豪感、方向感。
(3)同行評價:學生學習自主性、積極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遍提升,學生專業知識掌握較好,對后續相關課程學習有很大幫助。
(4)校外影響:課程內容多次在校內外教研會議上交流,教學成果受到同行重點關注和鼓勵。
(1)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拓展了課程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在此過程中,以經典案例融合為突破口,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學生實踐能力提升,教學創新孵化科技成果。教學團隊依托學院智能醫療器械與協同創新科研平臺,積極開展第二課堂課外實踐活動,激勵學生創新。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參與導師項目,其課外作品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大賽、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等中斬獲佳績。課外實踐也是教學的有效途徑,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提高實踐能力,培養探究思維、創新能力、愛國主義精神。
(3)評價體系不斷完善,教學資源有效整合。重建在線教學中的“學習—評價”雙向反饋環節,進一步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實現教學資源的按需調配及教學效果的不斷增強。在評價環節,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師生互評、教師互評、院校督導點評等方法,學生全程參與自評和互評有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團隊合作能力。通過教師互評、院校督導點評,促進教學團隊不斷學習;加強課程建設,促使課程思政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傳統課程思政教學與生物醫學電子學課程內容間的聯系不夠緊密,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熱情。課程思政建設以OBE 理念為指導,設計“一體、兩翼、三環、四維”教學模式,以思政元素與經典案例深度融合為突破口,通過課前微課導學、課中案例強化、課后拓展反思,學生逐步由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探究,實現了課前學生感悟、課中師生共悟、課后師生深悟。
但關于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間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問題還未解決,需要在后續課程建設中不斷探索,以科研成果反哺課堂教學,實現“產、學、研、賽”全面發展,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培養大量緊缺、高素質、復合創新型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