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摘? ?要:中國西北地區年降水量較小、環境脆弱,長期以來依賴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近些年來,隨著生態保護政策的落實及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問題有所緩解。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破除發展阻礙因素,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人民綠色生活質量,是西北地區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西北地區;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2.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3-0048-03
中國西北地區一般意義上指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個省級行政區,土地總面積約315萬km2,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3%;截至2021年全區總人口10 352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7.33%,是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欠發達地區。相比較東部發達省份,西北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生態環境脆弱,容易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忽視生態保護,同時也存在對生態保護問題矯枉過正的風險[1]。長期以來,經濟利益和環保問題如何兩相協調成為西北地區進行高質量發展無法繞過的門檻。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突出未來發展要遵循綠色、創新、協調、開放、共享五大原則。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現代化發展模式。新發展理念正是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角度,給予西北地區多維度解決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新方法、新路徑。
一、西北地區經濟生態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西北地區區域經濟現狀
2021年,西北地區生產總值為144 776億元,約占國內總產值的5.6%,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比分別為8.6%、5.8%、4.9%,與東部地區有較大差距。
西北地區地處中國內陸,地形地貌復雜,自然資源豐富,富含石油、煤炭、天然氣、鎳、鉑、鉀鹽等礦產資源,給西北地區發展能源產業帶來了優勢;同時,西北地區氣候分明,森林、草原、湖泊、雪山等自然景觀繁多,并且西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人文氣息濃厚,旅游資源比較旺盛,加以合理開發,便能給西北地區第三產業發展帶來機遇。
從產業結構來看,西北地區長期依賴資源型工業產業,以采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能源供應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西北地區依靠資源優勢,集中發展能源產業,在以“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要政策的扶持下,為東部地區乃至國家發展作出貢獻,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本區域的經濟發展。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加之能源產業資源枯竭,西北地區產業結構逐漸從依賴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產業向發揮本區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優勢的第三產業開始轉變。新冠病毒疫情期間,西北地區第三產業也受到影響,雖有所下降,但未來發展勢頭依舊迅猛。
圖1? 西北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構成占比
(二)西北地區區域生態現狀
從生態自然角度來看,西北地區自然環境脆弱、恢復能力差。該地區多為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蒸發量大,終年干旱,多數區域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地區、青海的柴達木和和西藏藏北高原地降水量均低于50毫米。自然環境一旦被破壞,將需要較長時間恢復,這之間經濟和生態的代價巨大。基于此,植樹造林、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成為西北地區一直以來實施的重大課題,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加快,西北地區不斷將植樹造林、保護生態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進行有效銜接,促進了經濟和生態的雙向聯動。
從環境污染角度來看,西北地區長期以資源產業為主,依賴高耗能、高污染工業,對生態破壞嚴重。隨著改革的深入,西北地區逐步進行產業轉型升級,資源利用率低、環境破壞大的產業逐步走向歷史。同時,環保政策的推行和實施,改善了本區域發展模式,提升了人民環保意識,大大降低了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2]。盡管各地政府對生態環保與經濟效益之間關系的理解在不斷加深,但法律法規的不盡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短板、交流合作的阻滯、產業升級轉型的緩慢艱難,使得一些地區仍然擺脫不掉以生態環境換取經濟效益、政績工程的現狀,這制約著西北地區經濟生態協調發展進程,阻礙區域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是西北地區亟待解決的問題[3]。
二、西北地區經濟生態發展的阻礙因素
(一)產業創新動力不足,企業生產方式落后
產業創新能力對于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是至關重要的,產業創新能力關乎著該地區產業升級的速度和環境保護的效率。就地區而言,相較于東部發達地區,西北地區產業創新能力明顯落后,各個省會之間差異較大,發展極不平衡,環境保護能力良莠不齊,許多地區依舊進行著粗放的生產方式,污染治理能力低下;就產業自身而言,因創新動力不足,產業升級緩慢,企業生產方式依舊落后,生產效率低下,新興產業發展艱難,生態環境污染破壞得不到根本轉變,生態壓力較大[4]。
(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忽視城鄉長遠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西北地區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生產資料擁有量與東部地區有著較大差距;本區內部各個省市發展也不平衡。受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變遷、對外開放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生產要素流動受到限制,西北地區省市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正在加劇,生態環保問題的不平衡也正在凸顯,各地區生態保護進程不盡相同,城鄉經濟生態協同發展受限[5]。
(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緩慢,降低生態發展效益
加快建設或提升環境基礎設施質量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必要手段。受制于經濟發展、環保意識等因素的影響,西北地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緩慢,環保基礎設施短板明顯。特別是在農業農村方面,環保基礎設施基本處于停滯階段。農業污水排放、垃圾處理焚燒設施建設、農業農村環境美化等方面問題尤其突出。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也不盡完善,多數污水處理廠處于超負荷運行,黑臭水體排查整治不到位,工業園區環境治理不到位,生活垃圾處理不完善。這些問題依舊制約著西北地區生態發展的步伐,同時也蘊藏著廣大的市場機遇,是西北地區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重要機遇[6]。
(四)生態環保意識薄弱,環保宣傳流于形式
西北地區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程度,關系著人民生活質量和人民對政府政策的評價;同時群眾綠色發展意識和生態環保意識的提升,也關系到地區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進程[7]。目前,西北部分地區還存在著生態環保科學知識欠缺、生態環保責任意識淡薄的情況,生態環保變成了口號,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特別在廣大農村地區,面臨著生態環保宣傳推廣難、人民接受程度差、生態審美水平低等問題。環保宣傳流于形式,只是附和政策熱度,忽視長遠發展,難以給西北廣大地區帶來經濟的長久高質量發展。
三、新發展理念下西北地區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以產業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在新發展理念以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產業創新成為提升區域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投入效率的提高,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再符合地區發展要求,其產生的污染也成為地區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8]。首先,以產業創新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是要牢牢抓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條主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鼓勵生態環保科技專利的研發和應用,破解綠色生產的技術難題;其次,要發展綠色經濟,將促進生態系統產業創新和發展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相結合,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最后,要發展新興產業,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將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相融合,利用互聯網發展本地生態產業,增進生態民生福祉。
(二)以區域協調推動區域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中國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要將區域協調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西北地區要著力推動區域經濟生態協調發展,一是要增強市場配置能力,促進生產要素區域流動,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助力欠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新興產業與綠色產業加速融合;二是要提高區域間綠色技術交流,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消除地區經濟、生態壁壘,促進地區間技術成果交流,打造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一體化,逐步推動省市之間、城鄉之間區域協調。
(三)以綠色高效引領區域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經濟發展要堅持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西北地區要擺脫“高能耗、高污染”的標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來賺取經濟成績的老思想、老路子,營造綠色創新的產業環境,以“綠”帶“新”,鼓勵建設生態經濟合作區、生態工業經濟產業園等各類園區,組織建立屬地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降低企業生產、運輸和運營成本,提升區域產業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力[9]。促進企業向綠色化和生態化轉型。同時,要加快建設環保基礎設施,增加綠色基礎設施數量,提升綠色基礎設施質量,深入廣大農村地區,將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相融合,補足環保基礎設施短板,激發生產企業和群眾的綠色環保意識,著力打造環保產業、旅游業、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提升綠色發展效率。
(四)以開放合作推進區域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西北偏遠地區廣大,城市群落零星散布,城市聚合能力較差,開放合作成為推進區域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當務之急。首先,要完善信息平臺建設合作機制,利用互聯網平臺,整合政府部門間、政企間、政企研三方合作機制,在生態領域降低技術交流、成果流通的成本,促進綠色技術合作和交流,打造統一領導、技術共享、資源流通的新型合作模式;其次,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機遇,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提升地區對外開放水平,考察沿線國家在能源利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領域的優勢成果,建立“一帶一路”綠色評價體系,提升跨境基礎設施聯通和國際貿易運輸能力,開放國家間可持續發展交流,形成生態環境問題共商、生態環境共建、技術服務共享的跨境生態合作機制,因地制宜,提升區域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五)以成果共享促進區域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成果共享是推動區域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關鍵,要將區域經濟生態協調發展體現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和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成果共享,就是要建立區域間幫扶機制,通過對西北地區各省市發展特征和發展程度的考察,完善針對各地區幫扶項目的頂層設計,要發揮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等核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以核心城市的快速發展帶動周邊城市,提升城市聚合能力,使核心城市的政治、經濟、生態動能輻射更多偏遠地區,構建有效的跨區域產業合作機制;要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保障各地區技術、人才流通機制,以經濟生態共建共享的理念為指引,加快調整產業布局以及促進產業升級;要加快對農村農業經濟生態協調問題的調整,以農村地區特有的生態資源、農村風貌為發力點,加快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綠色產業,吸引在外人才回鄉創業就業,形成城鄉利益共享、成果共享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楊德勇,賈豐源,盧帥瑜.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現實困境及國際經驗借鑒[J].商展經濟,2022(1):39-44.
[2]? ?付英,邸金,李滋婷.我國生態環境與經濟高質量協調發展研究[J].科技廣場,2021(6):5-12.
[3]? ?張凱,余國新,齊子漫.西北干旱區農業“生態—經濟—服務”協調發展研究[J].生態經濟,2022(1):108-115.
[4]? ?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認知:紀念聯合國里約環發大會20周年[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5):9-14.
[5]? ?陳亮,哈戰榮.新時代創新引領綠色發展的內在邏輯、現實基礎與實施路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6):74-86.
[6]? ?陳曉峰,張二震.新時代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22(3):31-35.
[7]? ?譚建偉,王宇.生態文明、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系統耦合協調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1):97-107.
[8]? ?楊玉楨,宋文松,李姍.生態科技創新能力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9(5):72-79.
[9]? ?楊漢兵.基于主體功能區視角的區域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師,2022(4):16-18.
[責任編輯? ?衛?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