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雨 閻晶晶
摘? ?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發展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課題。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能夠助力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鄉村學生全面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弘揚農耕文化。目前,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發展面臨著家校社協同力度不夠,課程體系不健全,資金及師資、場地不足等問題,難以激發其內生動力。因此,鄉村振興背景下需要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深入挖掘鄉村教育課程資源,健全鄉村教育評價體系,優化鄉村教育資源配置,為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從而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學校;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52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3-0145-03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立足于鄉村學校教育的發展使命和現實困境,探究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是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一環。因此,厘清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闡明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和實現路徑,必然對突破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瓶頸、破解鄉村學校教育難題和振興鄉村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
(一)助力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鄉村教育事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鄉村學校有著自身獨特的教育資源優勢,充分挖掘當地特有的地理文化資源可以為鄉村學校開展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學校可因地制宜,將可利用資源轉化為教育素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知識的力量。同時在日常的教學中向學生傳授順應時代發展的知識、技術以及設備的使用,幫助學生掌握實用技能,使學生不僅能掌握契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技能,還能將這些新知識運用到家庭日常生活中,從而為學生家長傳播新的知識。在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中,教育實踐是符合實際的重要一環,也為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助力。綜上所述,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有助于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動手實踐,促進鄉村學生全面發展
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教育可以從德智體美多個方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鄉村學校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應發揮自身獨特而豐富的地理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生產資源、社區資源等優勢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產生活實踐。既能培養學生打掃衛生、洗衣做飯等基本生活技能,又能培育其責任心、勤儉節約等良好的品德;學生通過參與到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鄉村特色產業中,可以習得種植、養殖、加工等專業技術知識,還可以培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團隊協作等核心素養;學生為鄉村社區提供各種有益的服務,有助于增強其公民意識、社會責任、人文情懷等。教育實踐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一些實用技能和基礎知識,還能夠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綜合素質,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有助于促進學生動手實踐,推動鄉村學生全面發展。
(三)擴充學生知識面,弘揚農耕文化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擁有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發展農業、弘揚農耕文化、提倡種植,歷來是國家發展經濟的重要內容。弘揚并傳承農耕文化、大力提倡種植,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鄉村教育中,加強教育是實現弘揚和傳承農耕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實施教育,讓學生接觸農業國情教育,親身感受農耕的樂趣和不易,認識到農業勞動和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在真實的環境里,學生可參與到農業生產活動中,通過動手實踐,將課堂知識與田園實踐結合,在豐富認知的同時了解與傳承我國農耕文化,感受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綜上可見,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有助于擴充學生知識面,弘揚農耕文化。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
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質量的鄉村學校教育,對振興鄉村教育事業、傳承鄉土文化及促進鄉村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目前,由于鄉村學校的特殊性,鄉村學校教育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卻面臨著一些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家校社合作力度不夠,難以形成共育合力
家校社協同力度不足,難以形成共育合力,是阻礙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實施需要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整合教育資源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格局[1]。但在一些鄉村地區,由于父母學歷較低,且長年忙于勞作,部分家長存在“教育孩子是學校的責任,孩子成績好壞與家長無關”的錯誤觀念,一味地把教育責任推給學校,往往只關注孩子成績,抗拒與提升孩子成績無關的教育活動。此外,鄉村社區是鄉村地區承載社會教育的主體,然而隨著“分級管理、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的推進,鄉鎮在推進學校鄉村教育過程中逐漸“失勢”“失責”“失位”,在資源的調動、提取、聚合和利用方面缺乏有效的辦法與手段,導致農村基層自治及集體經濟組織的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務功能未能很好發揮。因此,家庭教育的推責、社會教育的缺位,破壞了教育生態的正向發展,從而使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難以形成。
(二)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難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由于鄉村學校不同主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使鄉村學校難以形成健全的鄉村教育課程體系。一是教育課程意識滯后。鄉村地區“唯分數論”依然盛行,這種應試教育環境淡化了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使教育被邊緣化,無法形成高質量的課程體系。二是教育課程內容簡單化。教育內容的構成是確定教育方式的重要前提,制約著教育的實施效果[2]。學校或教師對教育內涵的片面認識,造成教育課程內容乏味、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三是課程設置名不副實。在一些鄉村學校里,教育課程設置被形式化,教育課程往往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檢查而被設置在課程表上的,這類被形式化的課程長期被語數外課程占有,淪為教師講解練習、課堂測驗的途徑。四是教育課程評價不完善。教育評價指標體系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標尺,是教育開展的行動指南,建立健全教育評價機制是加強教育規范性的重要手段。目前鄉村學校教育課程評價主體和方式單一,缺乏統一的教育課程評價標準。其評價以教師為主,往往根據參與時間及內容展開評價,未依據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成果及過程表現進行評價。
(三)資金、場地、師資不足,難以激發內生動力
一是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投入體單一。農村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主要依賴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尤其是在經費上的大力支持。在我國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義務教育在經費投入上自然呈現出城市、鄉村有別的狀態。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投入主體單一,不僅限制了鄉村學校教育開展的經費預算,還限制了鄉村學校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二是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不規范。實踐基地是開展教育實踐的重要場所,當前鄉村學校所建立的教育實踐基地存在設施不完善、安全保障不到位、未充分挖掘教育資源等問題,此類基地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進而影響了教育實施效果。三是師資配備不足。鄉村教師是鄉村學校教育開展的主力軍,但當前鄉村教師隊伍問題突出,嚴重制約著鄉村學校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鄉村學校教育課程大多由各班班主任或科任老師擔任,并未聘請專業人員執教。此外,鄉村學校教師年齡結構偏大,教育教學觀念陳舊,精力有限,且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教育培訓,缺乏專業的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和知識。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厘清其發展面臨的困境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促進其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家校社合作,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
形成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是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措施,三方應在達成教育共識的基礎上,發揮各自優勢,激發鄉村教育發展動力。家庭教育體現在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能夠有效彌補學校教育中的不足。學校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創新使用“任務清單”。同時,社會方面的教育又能夠彌補家校專業性較弱、工具器材不足、應用場地不足等問題,可以為鄉村教育提供大量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如提供大面積耕地幫助學生們開展農耕體驗,在校外創設科創實驗區、實踐基地、社區、勞模實踐基地等,拓寬教育的格局。家校社三方職責清晰,各有擔當,協同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堅持不懈等習慣,促進核心素養“內化于心”。
(二)堅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鄉村教育課程資源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鄉村教育資源。鄉村作為天然的場域,是人類生活的發源地。鄉村學校作為鄉村的主要教育空間,在生活資源的獲得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3]。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鄉村學校教育的發展空間沒有得到拓展,造成許多寶貴的教育資源未能受到重視,缺乏相應的開發和應用。因此,實現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因地制宜,依據當地文化及自然資源挖掘可用素材,結合學生認知特點與興趣愛好開發相應課程。如鄉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鄉村工農業生產等資源都是鄉村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為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必備條件[4]。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學段、類型等特點因材施教。鄉村學校在實施教育時,要結合學生的學段、類型等特征探索不同的教育教學形式,而不應該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鄉村學校應充分利用鄉村這一天然的場域及其特有的資源,不斷去拓展教育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走進田間地頭,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經驗去培養核心素養。
(三)堅持多元評價,健全鄉村教育評價體系
首先,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建立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鄉村學校實施教育離不開家校社等社會力量的參與,若教育評價權過度集中則會導致各方評價權力失衡,進而影響評價結果。為充分發揮教育育人價值,家校社等主體應積極參與到評價中,通過協商合作等方式平衡教育評價權,提升教育評價的有效性。
其次,注重評價方式多樣化,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手段。由于受遺傳因素和外部環境的影響,鄉村學生的表現是不盡相同的,相應的教育評價的方式也應有所變化。鄉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評價時,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既要對學生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成果及表現進行及時評價,又要在學期或學段結束時,依據一定目標及內容,對其進行綜合評定分析[5]。
最后,注重評價內容的完整性,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教育是以促進學生形成價值觀和養成良好素養為目的的教育活動。鄉村學校教育評價內容除了對學生的知識的掌握、技術的運用等外在成果進行評價考查外,還應積極把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到評價過程中,借助大數據、云平臺等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精神等內隱的表現進行實時跟蹤和監測,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加大保障支持力度,優化鄉村教育資源配置
首先,教育部門應加強鄉村教育課程教師的管理,通過定期開展教研、培訓等工作,提升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教育部門可建立教師特聘制度,為學校聘請具有實踐經驗的社會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職教師創造條件。
其次,規范實踐場所建設,滿足多樣化實踐需求。教育實踐場所是開展教育的主陣地,其建設應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實踐需求。一方面鄉村學校除了設立草場、土地、山林等作為農學實踐基地外,還可以積極與村里的企業、社會機構合作,協商合作建立教育實踐基地。如與花卉園藝公司合作建立校外教育實踐基地,帶領學生走進花卉采后生產處理車間,讓花卉種植的專業人員為學生介紹花卉的科屬、品種和采后處理技術等相關知識。另一方面鄉村學校還應完善校內實踐基地建設,完善校內實踐基地的布局、功能、安全保障等條件,提高校內實踐基地的使用效益。
最后,健全經費投入機制,保障教育有效實施。經費投入是鄉村學校教育開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建設經費投入協同機制,采取多種形式籌措資金。教育經費投入的參與者包括政府和廣義社會的所有其他提供教育服務和產品的組織及個人。相關政府部門應支持和鼓勵民營、國有企業參與鄉村學校建設,增加鄉村學校投建的資金渠道,同時還可以通過教育基金會、校友會等平臺,爭取更多校友和社會賢達的資金投入,從而拓寬資金籌措的社會渠道。另一方面,平衡和擴大鄉村教育經費投入。相關政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對鄉村學校的教育布局進行優化和調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還應建立完善的鄉村學校教育經費保障制度,確保鄉村學校的教育器材能夠得到有效補充。
參考文獻:
[1]? ?牙星歡.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教育發展研究[J].鄉村科技,2019(1):53-54.
[2]? ?肖慧.發展農村基礎教育的理論依據及現實意義:鄉村振興背景下[J].學理論,2018(12):26-28.
[3]? ?王蔚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策略研究[J].山西農經,2020(11):41-43.
[4]? ?賴明谷,安麗娟.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鄉村教育發展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9(4):79-86.
[5]? ?張迪.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困境及實現進路[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13):299-301.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