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森
摘要:2023年全國甲卷作文題材料語言簡潔,只有兩句話,且兩句話的語義關系也非常清楚。正常情況下,審題都不存在什么偏題問題。但要將這篇作文寫好,也是有難度的。簡潔的材料,思維并不簡單,那么,怎樣才能寫出一篇優秀文章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緊扣關鍵,梳理材料內部的關系,審題全面而深刻;二是多元分析,基于關鍵連續追問,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有深度;三是創新思維,跳出慣性進行立意,讓文章立意有高度。本文就從這三方面進行闡述,進行審題導寫。
關鍵詞:2023年全國甲卷作文 導寫式審題 關鍵詞 思維多元 創新
2023年全國甲卷作文題:
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
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2023年全國甲卷作文題特別簡潔,只有兩句話,而且兩句話的語義關系也很清楚,不太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也就是說,這道作文題主要考查的是思維,即如何從簡潔的材料中寫出深刻的思維。這對多數考生來講,是存在很大難度的。因此,筆者嘗試用“導寫式”的審題方式,從“緊扣關鍵、多元分析、創新思維”等三方面來闡述個人對這道題的理解。
一、緊扣關鍵,梳理材料內部關系
緊扣關鍵,寫作就不會跑偏方向,就像火車一樣,只有不脫軌,就不會出什么大事。那么,什么是材料的關鍵?
首先是材料中的關鍵詞。在讀作文題時,我們一定要能抓準關鍵詞。其實,關鍵詞一般情況下都比較容易把握,但有時,材料過長,干擾的語言很多的時候,我們會出現抓不準的現象。但這道作文題,總共才30個字,抓關鍵詞應該是不難的。“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這句話,我們很容易抓住“技術”和“時間”這兩個關鍵詞。“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這句話,我們可以抓住“時間”和“仆人”這兩個關鍵詞。這樣,我們便抓住了三個關鍵詞,即“技術”“時間”“仆人”。但是,如果只有這三個詞,是不全面的,因為第一句話還有一個重要的動詞,即“掌控”,這是相對第二句“仆人”一詞來講的,所謂“時間的仆人”,就是被時間掌控的人,那么,反過來,“掌控時間的人”那就是時間的主人。這樣,我們又抓了一個關鍵詞,即“主人”。也就是說,這道題有四個關鍵詞,即“技術”“時間”“主人”“仆人”。
其次,兩個分句的關鍵關系。要讀好這道題,我們不僅要抓住這四個關鍵詞,還要梳理出這兩句材料內部的關鍵性關系。這兩句有什么關系呢?一個“但”字,告訴我們這兩句存在轉折關系,前一句是正面講述社會現象,人們因為技術的發展,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時間,這是科學技術帶給人們的好處。但科學技術本身就是把雙刃劍,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一定會存在著社會弊端,讓人失去自我,從而成為時間的仆人。
第三,讀出命題者意圖的關鍵。從“技術”“時間”“主人”“仆人”四個詞中,我們要讀出命題者的命題意圖,這是寫作的前題與關鍵。還是從材料原句分析,“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主語是“人們”,謂語是“掌控”,賓語是“時間”,“因技術”是一個原因狀語,也就是人們掌控時間的背景條件,這是寫作時的語境條件,不可忽略,但絕不是最主要的。這樣分析,可以看出,命題意圖在于,讓考生分析“人”與“時間”的關系,是在當前技術發達與運用的前提下探討“人與時間”的關系。根據命題者所提供的選擇,“人”與“時間”存在“主仆”關系,或者人是時間的主人,或者時間是人的主人。在寫作時,我們思考的關鍵在于,“人與時間”是否存在第三種關系,既不是主人,也不是仆人。如果能把這一問題思考清楚,就算是抓住了命題者的意圖關鍵。
二、多元分析,基于關鍵連續追問
緊扣了材料關鍵,可以保證寫作的正確性,只要不出大意外,基準分數應該是有的。但我們不能滿足于不偏題,不能滿足于寫正確,而應寫豐富。那么,怎樣才能讓作文寫得具體豐富又有深度呢?筆者認為,功夫還在審題上。審題不僅僅是讀懂題目,抓準關鍵詞,更應該是對寫作內容的初步思考。這也是我一直倡導的“導寫式審題”,審題豐富了寫作基本上沒有什么困難。
所謂導寫式審題,就是在審題過程中,按照講道理的思維過程,進行一步一步深入思考。而這種思考,是基于對關鍵詞的不斷追問過程,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關鍵詞進行追問,其實就是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的過程。從題干中也可以看出,“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關鍵在“你”的聯想與思考,這是高考作文考查的主方向,在寫作過程中,要極力展現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寫他人之未寫,有創新有深度,才有可能在考試中勝出。
當然,對關鍵詞進行追問并非胡亂追問,而是有機的、有邏輯道理的追問,讓自己的思考一步一步進入深度中。
首先是關鍵詞“時間”。時間是什么?這是對“時間”的概念進行思考,“時間”不只是針表里的數字,時間更是一個人的生命過程。時間的特性有哪些呢?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多層面進行思考。第一,時間具有公平性,它對每個人是一樣的;第二,時間具有不可逆性,過去的無法再回來,我們永遠回不到過去;第三,時間具有持續性,沒有間斷與跳躍,時間不斷向前流逝;第四,人對時間的感知具有差異,相對性,不同的人對時間(歲月)的感知不同。也就是說,時間至少具有著“公平性”“不可逆性”“持續性”“差異性”等四個特性。在寫作過程中,如果能一開始將作文主題就定位到“時間”這一關鍵詞上,以“時間”為寫作的起點,這樣,作文的高度就比從“技術”的角度來寫要高得多。開頭大致可以這樣寫:
時間是最神奇的東西,它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誰,富人或是窮人,高貴的人或是低賤的人,它每天給你的都一樣。時間不僅是存在于鐘表之中,更是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過程中。對我們個體生命而言,時間都是不可逆的,一旦過去就不會再來,所以,我們要懂得珍惜。時間不會青睞任何一個人,不會為任何人停留一秒鐘,沒有間斷也不會跳躍。即便如此,但我們每個人對時間的感知又有著不同。不同年齡不同境遇的人會對時間有著不同的態度,“度日如年”“歲月如梭”則是對時間具體不同的感知。那么,面對時間,我們應該持怎樣的態度呢?是掌控它還是做它的仆人?我想,這些都不是,我們應努力做時間的朋友,與它一路相隨。
其次是關鍵詞“技術”。在思考過程中,盡量將“技術”具體化,弄清什么是“技術”。在現代社會,技術多指科學發展帶來的新技術。技術存在于我們生活與學習各個領域。比如生活領域,自動化生產、機械化生產、智能化生產,以前很多需要人工完成的事情,現在都可以由機械完成,勞動效率大大提高,將人的雙手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這當然是技術帶給我們的好處,讓我們能有更多時間去做其他事情。再比如工作與交際領域,以前馬車時代,一切都是慢的生活,需要在等待中完成,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發達,通訊越來越方便快捷,媒體、通訊工具、電子郵件、線上工作會議等,大大節省了信函投遞及會議組織的時間。不僅如此,現在的信息量成倍數增長,我們可以很快獲得很多知識與信息資源,互聯網、學習平臺等,讓我們的學習更便捷更高效,也讓我們的決策更全面準確。以上這些都是從技術給我們帶來的積極性作用角度來談,技術的確讓我們更好地掌控時間,一時成了時間的主人。
但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對人掌控時間所帶來的影響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在審題過程中,要對“技術”有反向思考,這是一種思辨性思維。如果沒這種反向思考意識,考場上也就不會去寫,但如果有這種反向思考意識,就會去思考“技術”到底給我們生活學習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呢?學生的思考肯定脫離不了他的生活學習經驗。而對學生來講,最熟悉的莫過于對網絡信息的使用。比如學習中,需要查找學習相關資料,可以上網搜索,但網上資料特別多,我們又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篩選,注意力也很難集中,而且最后會發現真正有用的資料卻很少,結果浪費了很多時間,學習效率反而變低了,有時甚至還禁不住網絡的誘惑,會利用查資料時看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或是玩游戲,這都大大浪費了時間。現在社交媒體很多,學生都會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卻很容易沉迷其間,我們也看到很多的低頭族,回到家就只是低頭看手機,同學聚會也是各自低頭玩手機,嚴重影響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流,完全被“技術”所控制。在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發現,工作與生活邊界變得模糊,以前沒有網絡、電話等的時間,下班了,對工作之事完全可以不理,下班之后就是自己的生活。但現在,即便是下班之后,隨時一個電話或是一個微信、釘釘,都有可能進入工作狀態,工作與生活邊界不明,似乎任何時間、地點都能工作,在這種背景下,人仿佛成了時間的仆人,受時間掌控,近乎失去生活中的自我。
再說“仆人”一詞。何謂“時間的仆人”?“仆人”是受他人支配的一種人,“時間的仆人”就是受時間支配的人。那么,這種人有怎樣的特點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采用發散性思維進行聯想思考,“時間的仆人”,是一群沒有目標、缺乏能力的人,他們把很多時間花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這種現象在現實中真是太多了,比如網絡時代獲取信息渠道特別多,獲取信息特別多,但良莠不齊,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甄選。再比如,“時間的仆人”總是感到時間緊迫,有壓力,時常產生心里焦慮,他們急于求成,這反而影響了事情的質量。看似很忙碌,到頭來無所事事,碌碌無為,對生命完全是一種浪費。有的人沉迷網絡游戲,沉迷社交媒體,玩物喪志,這也是一種時間的仆人表現。還有人因為工作與學習壓力過大,無時無刻不保持一種工作學習狀態,導致生活失衡,最終喪失了對時間的支配權。
最后說“時間的主人”。所謂“時間的主人”,就是能夠主動掌控時間的人,這群人有怎樣的特點呢?關于其特點,大至有四個,一是做事有計劃,能明確目標、制定優先事項、合理分配時間,做到科學統籌;二是有處事能力,能對自己的事情執行到位,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三是注意力非常集中,能在做事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自我約束與管理,排除外界的干擾;四是做到生活與工作保持平衡,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有品質,懂得勞逸結合。
以上是對作文題中的四個關鍵詞進行追問性思考,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方面,對關鍵詞進行概念界定、特性分析、影響思考,從而讓審題變得豐富起來。帶著這樣豐富的審題思考,在真正寫作時,才能將作文內容寫得豐富而有厚度。
三、創新思維,跳出慣性進行立意
這道作文題,從立意上來講,似乎并不是很難,正常的思維都能讀到,“技術發展”或是讓人得以更好掌控時間,或是讓人成為時間的仆人。大多數學生在立意時,可能會二者選其一進行立意,這當然不算偏題,但很難得高分。作文,尤其是論述類作文,立意是關鍵,立意實際上就是一種思維,作文中有創新思維,就會超出慣性思維進行立意。拿到一道作文題,最初能想到的立意,往往是慣性立意,可能是絕大多數學生能想到的,那當然就很難勝出。因此,要學會跳出慣性立意,進行創新思維。
首先,從“技術”“時間”“仆人”“主人”這四個關鍵詞來看,很多考生可能會把立意的重點放在“技術”,探討“技術”對人的影響,這種立意沒有錯,但不是最終立意。深入思考,會發現,如果把主要關鍵詞放在“時間”上,立意會更高一點。并且,放在“時間”上,比放在“技術”上,可以寫的內容更多,對學生來講,可能更好完成一篇作文。當然,也有考生可能會選擇做時間的主人或是時間的仆人,然后論述做主人或仆人的現象及影響。其實,這些立意寫作,都只是從不同層面在對作文題進行補充性說明,也就是一種證明式的論述。雖不偏題,但很難成為上乘之作。那么,跳出這些慣性立意,我們是不是有第三條路徑可以選擇呢?我既不選擇做時間的主人,也不選擇做時間的仆人,那該和時間保持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就可以進行創新立意,做時間的朋友,與時間為友,這是題中沒有的,但又是從題中引出來的,既基于題目的思考,又高出題目的思考,這樣的立意,容易獲得老師的青睞。
其次,在寫作內容安排上要有所創新。開頭就要讓老師欣賞自己的文章,那就不能直接從材料入手進行寫作。在開頭一定要把自己的格局心胸打開,亮出自己的高度。其實就是將自己的立意亮出來。如前面所寫的開頭段,一開頭對“時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對時間進行一番分析。分析完了之后,再回到材料中所說的“技術”問題,緊扣材料來寫,但不是印證式論述,而是針對題中的觀點,進行分析,談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根據前面對關鍵詞的分析,我們可以有選擇性地進行寫作。不需要面面俱到。一般來講,寫到250字左右就差不多。然后還剩下近500字,就可以盡情發揮,寫出自己的聯想與看法。其實,接下來主要是談自己的觀點,要做時間的朋友。那么,怎樣做時間的朋友呢?我們可以珍惜它、接受它、陪伴它等等,作為時間的朋友,我們與它一路相隨,不辜負自己美好的一生。但如果只寫到這里,似乎又離作文題的要求有點遠,因此,寫到最后,我們還要回扣過來,從“技術”的層面,將技術與人生時間連接起來,比如用這樣的過渡語,“無論人類社會的技術如何發展,但是人生的成長當中,不可逾越的是時間的歷練”,將前面所寫的內容與作文題有機結合起來,讓自己的說理更有針對性。
最后是寫作素材要有創新。我們在積累素材時,多積累與他人不一樣的素材,這樣才能吸引老師的眼球。比如說“做時間的朋友”這一觀點,在談到如何做時間的朋友時,我們可以引用孔子的話“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就可將人生的時間串起來,每個人生階段都是獨特的,我們與時間做朋友,就是讓自己的每個人生階段都活出自己獨特的一面,自立、自由、平靜、抵得住外面的誘惑,這是以時間為友帶給我們人生的影響。其實,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學生能從中多積累素材,多記一些經典名句,又何愁作文語言沒有深度呢?
按照《課標》對寫作的要求:淡化獨立的成體系的寫作訓練,突出結合閱讀的任務驅動寫作;減少孤立的供應材料的寫作,突出在交際語境中的寫作。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的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多樣化表現。其實,考場作文有其獨特性,一是規定寫作,規定寫作方向與主題,規定寫作時間,在這種規定下,學生很難有自由的發揮。二是其閱讀對象明確,就是一兩位閱卷老師。從這道高考作文題可以看到,幾乎不提供材料的寫作,但又體現交際語境的功用。每個學生生活在技術發展的今天,都有著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因此,都應該有自己的見解與看法,沒有地域差別,也達到了考試的公平性。而作文最關鍵還在于審題,把審題做細,寫作就會事半功倍。審題過程近乎是導寫過程,審題越準確越深入越細致,寫作就會越豐富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