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燕,柳 志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應用,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產業互聯網大潮已起,企業管理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智能互聯、高效協同、快速反應,這也引發了企業財務組織的快速變革,很多企業率先借助新技術進行會計、財務管理模式的轉型,這將促使會計人員職能職責的改變,進一步促進會計人員的轉型。2021年,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以下簡稱為新版《目錄》),將高職會計專業更名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高職院校以大數據與會計作為專業名稱進行2021 級招生,截至目前,尚未頒布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
以產教融合為方向,以專業教學標準內涵建設為目標,對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進行相關研究,能夠有效促進專業教學實施,推動專業向數字化轉型[1];特別是結合數字經濟轉型,開發出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對高職院校明確會計人才培養定位、開發專業課程體系、開發教學資源、實施教學過程、開展教學監督與評價等具有重要的指導與規范性意義,從而可為社會提供更多優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2-3]。
教學標準的開發內容應包含行業能力部分、教學指導部分、實施建議以及教學支持等,通過工作任務分析,獲取行業所需要的職業能力[4];現代學徒制強調雙元主體協同教學過程,在專業教學標準建設方面應以工學結合為重要抓手,堅持培養復合技能型人才[5-6];政府、學校、行業、企業作為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的四元主體,在產教融合方面多元發力[7];以書證融通為改革突破點推動專業教學標準建設,推進“1+X”證書制度落地實施[8]。
學者較多地關注了產教融合理念、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等理論方面,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深度研究,而較少從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如何與產業融合的角度來開展研究。因此,筆者基于對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崗位現狀的分析,并結合專業特點進行了專業標準構建的探索。
據職友集招聘職位數數據可知:每個行業對大數據與會計、大數據與財務管理人才都有著相當的需求。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就業指數為177513,就業排名前五的依次為:項目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美術。依據2022年12 月5 日至2023 年1 月5 日的177513 份樣本進行統計,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主要面向新能源、建筑、建材、工程以及金融、投資、證券等行業,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東莞等東部沿海地區,從事會計、財務經理、資金管理、總賬會計、財務主管、成本會計等工作。從發展趨勢來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就業前景廣闊。
研究組對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系主任、教學副院長等專業教學人員進行調查,共發放200 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90 份。
通過調查可知,46%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對專業教學標準持重要態度;14%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對專業教學標準持一般的態度,有40%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對專業教學標準表示不重要;超過90%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對教學目標表示很重要;對于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持重要態度較高,分別占比87%、83%以及85%;且對于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持不重要態度的人數較少,均占比不超過10%。這反映出部分職教工作者對專業教學標準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較注重教學目標和內容,忽略教學標準對教學過程的指導地位。而實際上,專業教學標準是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明確了標準,才能更好地實施與開展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調查可知,87%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反映學校在研制專業標準的過程中有廣泛的調研,通過進一步的訪談得知,專業標準對接市場,非常適應社會和就業需要;82%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認為在研制專業的過程中,有參考了會計職業標準;10%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反映學校在研制專業標準的過程中沒有廣泛的調研,13%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認為在研制專業的過程中,沒有參考會計職業標準;僅有3%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對專業標準是否開展調研表示不清楚;5%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對專業標準是否參考了會計職業標準表示不清楚。
研究組針對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對專業標準研制主體情況展開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重視與當地企業和兄弟院校展開合作,71%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表示在研制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有關標準時會與兄弟院校共同研制;7%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表示雖然不會與兄弟院校共同研制專業教學標準,但是會進行相關交流;還有22%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表示在研制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有關標準時不與兄弟院校共同進行,且不進行相關交流。60%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表示在研制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有關標準時會與企業共同進行;30%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表示雖然不會與企業共同研制專業教學標準,但是會進行相關交流;還有10%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表示在研制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有關標準時不與企業共同進行,且不進行相關交流。
在本次調查結果中,專業教學標準制訂人員主要由企業管理者、教學管理者、一線教師等構成,分別為19%、17%、57%。可見,目前在制訂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的過程中,主要由企業管理者、一線教師參與制訂,還沒有形成一個組織機構。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國家還沒有形成教學標準,應建立由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等多元化主體參與的專業教學標準開發研制團隊。
當前,由大智物云移技術驅動,在產業4.0 變革背景下,財經原生態的數據工作逐步向以智能財務為典型特征,以大數據為核心資產的新業態升級轉型。財務工作朝著無紙化、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云端”,在信息化、數字化轉型助力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引發了企業內部經營環境和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行業企業需要大量具備財務數據分析能力、業財融合思維、熟練應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智能化財務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需要積極對接行業企業崗位需求,組織開展專業人才培養調研工作,在制訂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的過程中,緊跟新時代,以“財務數字化應用能力”為核心,設計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提高新時代財務會計人才的職業崗位適應能力,確保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在專業教學標準研制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以職業崗位能力為邏輯起點,建立“行業引導、企業參與、學校主體”的多元主體參與機制,特別是包含行業企業管理者、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線教師等人員所組成的優秀的專業教學標準研制工作團隊,以團隊視角準確把握職業院校培養出的人才。同時,以開展供需調研分析和職業能力分析為手段,對行業、企業、院校和畢業生進行調研,形成人才需求調研報告,理清數字經濟背景下財會行業的人才結構現狀、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狀況、院校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明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職業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多元主體基于職業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精準分析職業能力,歸納出以“財務數字化應用能力”為核心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形成職業標準,從而明確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
專業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也是基礎平臺,要提高教學質量,專業標準是基礎,有了標準才有衡量的依據,才能去監管,因此,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提高對專業教學標準的重視,多措并舉,突出專業教學標準的首要地位,如定期組織專家學者召開專業教學標準研討會;組織一線教師認真學習《教育部關于制定高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關于制訂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關于制訂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的指導意見》《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編寫說明》等相關文件;組織一線教師參加由行指委組織的各類專業教學標準培訓班,增強職教工作人員對專業教學標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要著重培養學生具備會計業務核算能力、資金管理能力、稅務業務處理能力、資本運營管理能力等專業技能,確保人才培養面向今后的崗位需求,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將職業能力作為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的導向,積極與企業構建工學結合的互動機制,推進專業教學標準得到有效落實。
此外,以國家初級會計職稱考核范圍、“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標準、管理會計師(CMA)能力證書職業標準為指導,通過書證融通的方式將專業核心課程與“1+X”證書職業標準相融合,突出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持續優化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培養符合大數據時代要求的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