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卡,唐德華,胡宜波
(郴州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發送調查問卷1100 份,涉及10 所職業院校的100 門精品課程、300 名教師、800 位學生,回收有效問卷1000 份。問題涉及評價意義、評價原則、評價理論(念)、評價方法、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載體、評價指標以及評價反饋方式九個方面的問題。根據對有效調查問卷的匯總、統計、分析,得到以下有相當價值的參考數據和結論。
①評價必要性、緊迫性強烈。在對混合式教學評價意義的問卷中,所有問卷都選擇了“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占比為100%;有930 份問卷選擇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占比為93%;有980 份問卷選擇了“學習型社會對學習能力的需求”,占到98%;有950 份問卷選擇了“職業院校教學管理的客觀需求”,占比95%;所有參與問卷的人員都選擇了“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客觀需求”和“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客觀需求”。由此可見,適應教學需要,建立相應的教學評價十分必要。
②評價原則達成度很高。在對評價原則性要求的“五性”,即“科學性”“導向性”“發展性”“系統性”和“可測性”選項中,參與調研的師生中100%的全部五項都選上了。
③對評價理論知曉度高。混合學習理論、“以學評教”理念、形成性評價理念、多元評價理念、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導向評價理念、學習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第四代評價理論八種評價理論知曉度分別為100%、100%、100%、100%、92%、88%、85%、83%。說明師生對評價理論熟知度很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調研結果的可信度。
④評價方法科學性不強。關鍵事件法、硬性分布法、加權求和法和層次分析法四種評價方法的運用比例分別為20%、10%、90%和10%,說明加權求和法是一種最為普遍的評價方法,但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來說,簡單加權求和的評價方式,其科學性、綜合性和系統性不強,不符合混合式教學評價的發展趨勢。
⑤評價類型多樣、評價主體多元。教師評學(任課教師)、學生評教(學生)、督導評價(學校督導)、同行評價(教師同行)、社會評價(企業行業專家)多種評價綜合運用,占比分別為0.1,0.1,0.3,0.2,0.3,其中學校教學督導評價和校企合作專家評價最受重視,所占分量也最重。
⑥評價方式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為主。定量、定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評價所占比例分別為0.3,0,0.7,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能夠有效互補,但不利于線上教學評價數據生成的客觀量化評價。
⑦評價載體以傳統紙質評價為主。傳統紙質評價、電子評價系統占比分別為0.8,0.2,評價還是以紙質載體評價為主,電子評價系統還處于起步階段。
⑧評價指標(權重)設置標準不一,沒有形成體系。教師評學包括“教學活動”(0.2)“在線作業”(0.25)“在線考試”(0.4)和“課后研討”(0.15)四項主要指標;學生評教包括“教學內容與效果”(0.3)“教學互動”(0.1)“課堂管理與作業批改”(0.15)“教學方法創新”(0.1)和“總體收獲”(0.35)五項基本指標;督導評價設置了“教學態度”(0.2)“教學內容”(0.3)“教學方法”(0.2)和“教學效果”(0.3)四項考評點;同行評價設置了“教學前沿”(0.15)“教學資源”(0.25)“教學互動”(0.20)“教學激情”(0.15)和“教學效果”(0.25)五個模塊;社會評價設置有“基本素養”(0.2)“操作技能”(0.3)“應用能力”(0.3)和“運作水平”(0.2)四個模塊。以上評價指標(權重)設置標準不一,指標重復,評價項目分散,沒有形成統一體系,不符合混合式教學評價集中化、標準化、體系化的發展趨勢。
⑨評價反饋方式:線下面評、線上背評占比分別為0.8,0.2,教學評價還是以面對面課堂教學評價為主,運用大數據、電子票價系統開展的線上背評大有潛力可挖。
基于以上9 個方面的調研結果,本文認為,評價方法、評價方式、高職院校教學評價在評價反饋方式,特別是評價指標(權重)體系化建設方面大有可為,需要進一步改變、創新評價思路,形成綜合性系統性評價指標體系,真正反哺教學實踐。
高職院校通過線上精品課程教學,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場景、新技術,加強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建設,打造更新型高效的教學模式十分必要。混合式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是通過綜合運用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熵值法三種方法來實現的。
①德爾菲法。以匿名咨詢的形式,多次收集從事混合式教學的教師、企業行業專家等對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意見建議,并不斷修正指標內容體系,從而確保指標體系的科學性。
②層次分析法。作為一種多目標決策問題的方法,就是將目標分解為多指標的多個層次,如目標層、決策層和方案層,系統化地分析問題,將教師、專家等人的主觀判斷進行量化處理,為教學指標體系的建立提供系統的評判方法。
③熵值法。就是通過計算熵值,進而判斷指標的離散程度,并以此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為混合式教學多指標綜合評價提供依據。
首先,初步建立評價指標。通過文獻梳理,參考教育教學部門制訂的教學質量評價、課程建設評價標準,結合問卷調查,初步建立三級遞進的評價指標。
其次,修訂各項評價指標。運用德爾菲法收集16 位專家意見,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兩輪專家咨詢、指標修訂匯總和各指標合適程度的判斷,建立三級評價指標。
第三,確定評價指標權重。首先依據ANP―嫡權模型,構建初始超矩陣、確定交互影響下各指標嫡權;其次計算嫡權——加權超矩陣、輸出結果、分析結果、標準化處理;最后根據嫡的特點,分別計算出各級指標權重,并以百分比來表示,形成最終權重。
第四,形成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初建、修訂和賦權,最終形成三級指標所組成的評價指標系統。
研究組通過文獻梳理,參考教育教學部門制訂的教學質量評價、課程建設評價標準,結合問卷調查,運用德爾菲法收集16 位專家意見,利用SPSS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兩輪專家咨詢后指標修訂的匯總和各指標合適程度的判斷,建立三級評價指標如下。
一級評價指標包括“教學設計”(16%)、“教學環境”(28%)、“教學過程”(42%)及“教學效果”(14%)四個方面。其中“教學設計”指標包括“教學目標”(2%)和“教學策略”(14%)兩個二級指標。“教學環境”指標包括教學支持(11%)和教學資源(17%)兩個二級指標。“教學過程”可以分為“教學環節”(12%)、“教學內容”(14%)、“教學參與”(7%)和“教學考核”(9%)四個二級指標。“學習效果”可以分解為“學習意愿”(3%)、“學習能力”(8%)和教學質量(3%)三個二級指標。
“教學目標”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達到的目標,是教師通過課程教學,培養學生應該達到的“三維”目標。指標可概括為:三維目標定位準確全面,線上線下教學目標分明(2%)。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與學生為達到目標,根據教學情境的變化所采取方式、媒介的總和。包括:教學策略與教學目標匹配,依據目標靈活選取教學策略、模式(3%);教學策略與學情切合,利用教學平臺數據及時掌握學情及反饋信息,適時調整策略(5%);教學策略能滿足學習需求,教學環節靈活、方法多樣、互動好(6%)。
“教學支持”是指與教學活動適配的各種教學平臺。包括:教學平臺足夠、充分,且保障有力(6%);線上教學平臺實測性能強(5%)。
“教學資源”指教師與學生交互、反饋、協作以提升教學效果的線上資源、線下資源及拓展資源。包括:線上教學資源可學性、針對性強(3%);線上教學資源思考性、探究性較強(4%);線上教學資源個性化、拓展性較強(6%);線上教學資源前沿性、更新性較強(4%)。
“教學環節”主要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環節,強調兩者的分配、聯系及教師起到的作用。包括:教學環節分配合理,線上教學時間占20%―50%(4%);教學環節設計緊密,線上資源與線下課堂相結合(5%);線上線下師生互動性強,反饋、指導及時(3%)。
“教學內容”是指通過教學實施,學生應該要學到的知識、培養的能力、具備的素質和學習潛力的激發。具體指標包括:教學內容科學性強,重難點明確,教學內容與任務分層設置(4%);教學內容體現專業性、時代性、前沿性并及時更新(4%);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內容(3%);教學內容具有挑戰性,以培養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3%)。
“教學參與”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不同教學活動的表現及態度。包括:學生積極參與線上線下學習,任務完成度及質量高(2%);學生積極思考,師生互動交流好(2%);積極參與挑戰性學習內容,深度學習效果明顯(3%)。
“學習考核”指對教學情況、質量、效果等的評價。包括:線上教學考核以測驗題、討論題為主,側重檢測教學內容的綜合運用(3%);線下課堂教學考核的主觀試題為主,檢測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2%);對線下課堂教學問答、作品等和線上課外作業成果等給予加分,鼓勵學生多出成果(4%)。
“學習意愿”指學生主動或參與學習的興趣、愿望等主觀情感。包括: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索性和挑戰性意愿強(3%)。
“學習能力”指學生的分析、掌握、運用、評價、探究等能力的提升。包括: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并能夠根據個性化需求,自主開展創造性學習(3%);學生在各種教學活動中表現優秀,并能夠舉一反三(2%);學生能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3%)。
“教學質量”指學生對知識、能力、素質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包括:教學“三維”目標達成度高,學生滿意度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