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偌淇 張海夫 浦永
進入新時代以來,世界格局的變化既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以西方為首的部分國家依舊未放棄對我國傳播如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使得我國年輕一代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受到西方普世價值的侵蝕及滲透。我國在深度參與全球化的同時,如何保證年輕一代不受西方錯誤思潮的侵蝕,從而堅定民族自信,將我國年輕一代培養成具有強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新人,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高校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沿陣地,而高校教師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更高的教育素養及教學能力,而且需要具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所需的態度、知識和技能;既能培養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又能為民族團結教育事業貢獻力量。這樣,教師才能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者、知識的傳播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環境的創設者,從而在各個方面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提升教師能力任務艱巨、意義重大。說其任務艱巨,是因為在培養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不能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流于表面,進行簡單的機械灌輸和形式主義教育,而是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地貫徹到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需要全體高校教師的共同努力。說其意義重大,是因為教師是大學生接觸社會、形成自身價值觀的重要引導者,是我國高等教育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在高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教師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能力直接決定了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效性,這對教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能力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比較高、理論性比較強的工作,如果只是進行一些簡單乏味的說教,很難讓大學生產生共鳴。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必須提升理論研究能力以講清內容,講透道理。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只有掌握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髓要義,才能用透徹的思想理論和深入的學理分析說服學生。新時代高校教師不僅要提高理論研究能力,打牢理論根基,具備專業的教學知識,特別是要熟悉掌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的重要論述。還要緊跟時代前沿,將國內外形勢、社會熱點融入理論教學,做到常講常新。
提升高校教師講道理的能力,是增強教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課堂勝任力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以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之功效。教師不僅要提高把握課程的能力,還要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學藝術,唯有同時兼具深厚的理論素養和豐富的教學智慧,才能綜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潤物細無聲”的育人邏輯和“以理服人”的教育機理,在教學中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展現出真理的強大力量。
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教師需要提高資源整合能力,不斷拓展利用高校和社會優質資源,形成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建設發展的合力。高校教師掌握著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要堅持以高校教師隊伍為主,其他資源為補充,在博采眾長、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形成合力。教師應統籌好校內校外、高校和社會資源,優化組合和科學配置,讓教師個體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外部資源有效融入,促進教學資源之間取長補短,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內容。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要以學校教育為重心,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教師應主動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三者間的聯系,筑起協同育人共同體。特別是偏遠邊疆地區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因文化環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更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關心。因此,加強協同育人不僅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需求,以便教師因材施教。還有利于大學生認識到部分與整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能僅僅只依靠教師課堂教學,還需要教師運用良好的組織動員能力,積極組織學生在實踐中深入社會、深入基層,在深化對國情民情世情的了解過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除此之外,在活動組織方面,教師可以組織以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實踐項目,開展政策宣講、義務支教等活動,使學生在多個方面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高校教師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應主動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樹立“互聯網+”教學理念,創新優化傳統課堂,積極探索傳統課堂與互聯網新媒體結合的新教學模式。教師既要增強盤活現有互聯網媒體資源的能力,開展“圖”“文”“聲”“光”“影”等多維感知的視覺政治理論課。[3]也要努力嘗試借助智媒平臺,創設教育情景,使學生更為直觀地體驗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進程,在情景體驗與實踐鍛煉中鑄造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一項集理論性與政治性于一體的工作,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理論研究以講清、講透道理。然而,在目前高校教學反饋中來看,部分教師理論學習不夠深入,在教學中存在照本宣科的情況,致使教學呆板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這種教育模式是流于表面的,會使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出現知而不信、半信半疑等情況。因此,教師要提高理論研究能力,掌握精髓要義,“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4]為學生排除思想困惑,起到撥云見日的效果。
教師要堅持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掌握全面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教師在授課時應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分析民族問題,為培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奠定理論基礎。同時也要學懂弄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理論和民族團結的重要論述,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獨特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制度所具有的優越性和強大力量,從而堅定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正向認知和價值認同。
教師要堅持與時俱進,在常講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重大創新成果,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高校教師如果一味因循守舊、照本宣科,不僅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精神,還會降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效性。因此,教師應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將國內外時事緊密結合,將學生所關注的和感興趣的知識及時引入課堂,以新鮮的事例去補充和佐證書本知識,這樣不僅能及時更新和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還能突出教學的時效性,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要堅持促進知識點深度融通。任何教育教學都不可能絕對獨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也不例外。高校教師要融會貫通各類學科知識,尋找知識的交集點,全面優化知識體系。只有將相關知識深度融通,學生才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底蘊,理解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潛移默化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傳道者首先要自己明道、信道。高校教師在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時不能只“曉之以理”,更要“動之以情”。教育者只有信念堅定、感情真摯,才能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溫度、熱度和深度,發揮出獨特育人的優勢。
教師要堅持真學真懂真信。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才能產生強大的感召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立志不定。終不濟事。”如果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沒有真信作為根本動力,學就不可能是真學,懂就不可能是真懂,而是充滿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假把式”,長期以來勢必會危害教育事業。因此,高校教師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只有做到真信,才能為真學和真懂注入靈魂,才能守住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陣地,培育廣大青年,贏得民族未來。
教師要加強情感教育。感動心靈的情感教育是講道理的潤滑劑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以理服人的重要支撐。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長遠的和根本的還需要通過情感潤澤來夯實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將深厚的愛國之情和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寓于教學之中,還要用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地區好干部的“四個特別”——尤其是熱愛各族群眾的感情特別真摯的標準要求自己,真正關心各族學生所思所困所想,以情換情,用心溝通。只有做到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有機結合,學生才會敞開心扉接受老師的思想,才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教學事半功倍,效果顯著。
話語作為教學的媒介和工具,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教師要積極推動話語創新,豐富話語內容和話語表達,才能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話語健康發展,提升教育的感染力。
教師要講好時代話語、生活話語和民族話語。一方面,教師要在堅持講好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為主要內容的政治語言的同時,也要堅持與時俱進,從學生感興趣的熱點中尋找素材,通過講故事、講案例的方式使枯燥的政治理論變得生動、具體。將嚴肅的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轉化為直白易懂、樸素靈活的通俗話語,以打破政治理論教學居高臨下的生硬說教,用簡單的話語道出深刻的道理,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學會善用民族話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支撐,吸收和借鑒優秀話語資源。
教師要創新話語表達方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創新離不開話語表達方式的創新,一方面,教師要把富有時代氣息和青春信息的網絡用語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借助網絡用語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親和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鑒多元媒體話語資源短小精悍、幽默詼諧的特點,采取多樣化的表達方式,以圖片、視頻、音頻等具有情感意蘊和審美意蘊的話語符號代替枯燥的文字符號,將深奧的學術話語轉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話語形式,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話語的優化。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維護民族團結、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教學活動。實踐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落腳點。但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未能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缺乏多學科協同推進等。為順應新形勢,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開展具有吸引力、針對性和時效性的教學活動,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走深走實。
教師要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進步。思政課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關鍵課程,課程思政要求在課程教學中充分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法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一方面,教師要建設好思政課堂主陣地。思政課作為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應在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認識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成就;在“中國近代史綱要”教學中,結合近現代史,講清楚中華民族在共御外侮的過程中激發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空前覺醒,實現了從“自在的民族實體”到“自覺的民族實體”的轉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領大學生在其學科領域進行“跨文明對話”,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
教師要統籌教育資源,推動資源智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一門學科專業融通、學校社會融通的“大思政課”,教師要以廣闊的視野最大限度地統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一是要重視挖掘整合各民族的教育文化資源,重點挖掘各族學生的現實生活資源和學生熟知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資源進行體驗式培育,促進各族學生在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二是要重視校外資源開發,推動學校教育資源、家庭教育資源和社會教育資源協同配合,形成育人合力。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聯動的環境下加強對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有助于讓大學生在更全面的氛圍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自身認知水平。三是要推進教育資源智慧化。借助信息化技術和線上課程資源,建設動態性和開放性的線上課程資源,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線上線下融合教學。運用智能化應用推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大學生提供更具交互感、現場感和代入感的學習體驗,讓網絡平臺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最大增量。
教師要建設社會大課堂,推進實踐社會化。社會實踐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落腳點,引導學生完成實踐過程才能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行為真正實現統一。[5]一方面,教師要通過組織實地教學、社會實踐等形式鼓勵和支持學生走向社會、深入基層。如注重“三下鄉”、義務支教等社會實踐活動的舉辦,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用雙眼見證人生百態,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在社會實踐中體悟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另一方面,教師要組織大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中加強溝通交流,促進共同體的融合發展,不斷推動各族學生在實踐交往中發展與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