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如 陳志強* 張月華
(1.福建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省龍巖第一中學,福建 龍巖 364000)
支架式教學是通過對支架的搭建與撤離,為學習者提供一種必要的概念框架來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幫助學習者分解復雜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逐步自主跨越困難并解決問題,最終進入最近發(fā)展區(qū)達到學習目的的過程。[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為起點,將學習內(nèi)容有邏輯地整合成學習鏈條,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自主或合作學習掌握地理知識結構框架以提升問題解決能力,這與支架式教學的理念不謀而合。[2]此外,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生成績的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3][4]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探尋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提高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已有研究表明,支架式教學能夠對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產(chǎn)生積極影響。[5]因此,本研究選擇福建省某高中高一年級的兩個平行班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教學實驗前后學生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問卷調(diào)查,分析支架式教學對學生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并提出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支架式教學策略。
研究選擇福建省某高中(以下簡稱D中)高一年級的兩個平行班作為研究對象。兩個班級學習成績水平相當,各有56人,除了任課的地理教師不同外,其余初始條件基本相同。其中,甲班的授課教師為A教師,乙班的授課教師為B教師(A教師與B教師目前均為二級教師)。
教學實驗期間A、B兩位教師均能運用支架式教學方式進行地理教學,但A教師的支架式教學水平優(yōu)于B教師,主要體現(xiàn)如下。在支架搭建上,A教師教學時支架搭建的數(shù)量多于B教師,且能充分發(fā)揮范例支架的示范引領作用,問題支架設計的連貫性和合理性也優(yōu)于B教師。在情境設計上,A教師的問題情境之間緊密聯(lián)系且能夠貫穿整個教學片段,而B教師的多個問題情境間缺乏直接聯(lián)系,情境搭建的真實性、科學性和與教學目標的契合度均沒有A教師高。在活動開展上,A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流程能夠幫助教師層層深入完成教學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考能力,與A教師相比,B教師設計的活動看似多樣且有趣,內(nèi)核卻缺少探究性。在效果評價上,A教師選取的測試題目有易有難且部分題目包含情境,B教師選取的題目基本沒有情境且總體偏簡單,無法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
(1)調(diào)查法
對D中的學生在教學實驗前后進行兩次問卷調(diào)查。編制的問卷以《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等提出的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為導向,借鑒了王凱榮的“中學生自我效能感、歸因與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邊玉芳的“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編制”、黃燕娜的“研學后教”模式對高中生生物學習自我效能感影響的實證研究”和車林孟的“小組合作學習對初中生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研究”編制而成。[6][7][8][9]根據(jù)問卷的信度檢驗分析(見表1)和效度檢驗分析(見表2)可知,本調(diào)查問卷的信度、效度良好。

表1 問卷信度檢驗結果

表2 問卷效度檢驗結果
(2)統(tǒng)計分析法
對甲乙兩班學生的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調(diào)查問卷得分數(shù)據(jù)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測兩個班級的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對調(diào)查問卷前后測的得分數(shù)據(jù)進行配對t檢驗以檢測支架式教學是否能顯著提升學生地理學習的自我效能感,進行效應量(effect size)研究以判斷教師的支架式教學水平高低對學生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幅度有無影響。對所獲得的前后測維度數(shù)據(jù)進行灰色關聯(lián)法分析,明確支架式教學后學生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在哪個維度上有明顯提升。
根據(jù)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可知(見表3),開學初,甲乙兩個班級學生對于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并沒有顯著差異性(p>0.05)。

表3 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t檢驗分析結果
對兩個班級學生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前后測的得分數(shù)據(jù)進行配對t檢驗可知(見表4),甲乙兩班的后測結果均顯著高于前測,證明支架式教學對學生的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具有提升作用。此外,使用效應量研究兩班后測差異幅度情況(見表5),結果表明,甲班的Cohen's d值(25.957)遠大于乙班的Cohen's d值(6.118),即甲班的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提升幅度遠大于乙班,說明在相同時間段內(nèi),教師對支架式教學設計與使用越好,學生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提升速度越快,反之則提升速度越慢。

表4 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配對t檢驗分析結果

表5 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深入分析—效應量指標
從關聯(lián)度來看(見表6),前后測的關聯(lián)度發(fā)生了變化,除了地理學習信念感和地理學習自我控制感外,其他七個維度的后測關聯(lián)度都得到了提高,這說明支架式教學對這七個維度的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有明顯的提升作用。從排名來看,前后測的各維度排名總體相差不大,但可以看出,無論是前測還是后測,地理學習信念感與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聯(lián)度最低。

表6 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前后測關聯(lián)度結果
通過研究可知,支架式教學對學生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有提升作用,且越高水平的支架式教學的提升作用越明顯。此外,教學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支架和問題情境是教師進行支架式教學的主要手段,可見教師支架式教學水平的高低與其所設計的問題支架和問題情境關系密切。因此,本文從“問題支架與問題情境”的角度出發(fā),提出能夠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支架式教學策略。
教師進行支架式教學時的問題支架和問題情境并非隨意設置,而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結構進行重組,并依據(jù)課標、學情和重構后的教材結構設置的。因此,分析教材結構是設計問題支架的必要前提。[10]ISM法是分析教材結構的科學方法,其能將教材結構中分散的知識要素所隱含的聯(lián)系轉化成具備良好關聯(lián)的直觀圖式,并將教材的知識結構系統(tǒng)清晰地還原并呈現(xiàn)出來,幫助教師從整體上聚焦知識點,更好地把握教材結構;同時,該方法能使教材分析最大程度地集主客觀分析為一體,加強教材分析的科學性,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11]因此,教師可以利用ISM法對教材知識結構進行分析,為高水平的支架式教學打好基礎。
問題支架的搭建水平尤為重要,需要建立層層遞進的“精搭”策略。“精搭”策略首先應該搭建出問題支架的大體框架,即在分析課標、教材和學情的基礎上,明確教學目標,并依據(jù)教材知識結構及其蘊含的邏輯順序,將知識轉化為問題,初步形成具有邏輯結構的核心問題支架。其次,要將問題支架進行細化并拆解為有中心、有序列、有層次、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lián)的子問題支架;[12]這些子問題支架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幫助教學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使每個階段的問題支架設計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在有層次、有思維梯度的問題探究中不斷成長。[13]最后,教師需要完善細化的支架,明確所搭建的問題支架的開放程度,設計開放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研究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支架式教學中,搭建問題支架是關鍵環(huán)節(jié),而問題情境作為問題支架順利實施的必要前提,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問題支架相契合的問題情境能夠成功引導學生較早地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問題情境設計的策略包括“一境到底”的問題情境設計、蘊含時空變遷的問題情境設計和引發(fā)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設計。“一境到底”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持續(xù)保持問題探究興趣,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蘊含時空變遷的問題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遷移應用效能感;具有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則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其問題研究效能感。此外,這三種問題情境之間是“相互滲透”的關系,“一境到底”是根本要求,在此基礎上滲透時空變遷和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則會使問題情境設計更加完善。
“教學評”相關的自主探究、協(xié)作學習與效果評價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支架式教學的重要步驟。從“教”與“學”的角度,教師應精設教學活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自身主體地位與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分層定標,也可以通過異質(zhì)分組中的榜樣示范作用來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14]從“評”的角度,甲、乙兩個班級前測、后測調(diào)查結果均表明,地理學習信念感與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聯(lián)度最低,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地理學習成敗行為進行適當?shù)脑u價并引導其正確歸因,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習信念。此外,教師也需要精選具有階梯性難度的測試題目,增強教學效果評價的科學性,以強化學生的地理學習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