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坤
迄今為止,許多人對政德建設進行了廣泛研究。縱觀他們的成果,我們認為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對政德建設的主體進行泛化, 由掌握實權的“關鍵少數”泛化為一般黨員干部;二是對政德建設路徑探討不夠全面和深入,其一是路徑過于口號化和概念化,缺乏可行性;其二是偏重于個體方面的政德修為,缺乏對外部條件保障的充分探討;其三是以事論事,缺乏對政德建設規律的把握。本文受前人研究的啟發,在重新把握政德建設首要主體的基礎上, 以實踐性和實效性為宗旨, 以政德建設應遵循的人性規律為依托, 對新時代領導干部政德建設的路徑進行深入探析。
一、準確把握政德建設的首要主體
準確把握政德建設的首要主體是政德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的前提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我們黨建設好,必須抓住‘關鍵少數。”[1]$“$ 領導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少數,對全黨全社會都具有風向標作用。”[2]所以,政德建設如果抓住了“關鍵少數”這個牛鼻子,政德建設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關鍵少數”處于政治生態的上游,上游清,則下游凈。
準確把握政德建設的首要主體是“領導干部”這個關鍵, 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德建設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 另一方面更有助于政德建設取得實際成效。首先,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只有他們的政德建設好了,整個干部隊伍的政德才有可靠保障。如果把政德建設的主體泛化為一般黨員干部, 在實踐中就可能形成領導干部只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的弊端。其次,領導干部是掌握實權的關鍵少數,他們的政德面臨的考驗最為嚴峻。如果不能有效實現權力制約和監督, 手中的權力就會放大他們的人性弱點、腐蝕人性的亮點,政德敗壞的可能性增加。所以,有效實現對關鍵少數的權力制約和監督是政德建設的關鍵。
二、深刻認識政德建設的人性規律
政德建設只有遵循基本的人性事實, 才會取得實質性成效。違背人性規律的政德建設很可能事與愿違。
那么,人性的事實或規律又是什么呢?關于人性的本質,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觀點。以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學派認為人性本善。孔子曰: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認為: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在荀子看來,自私才是人的本性(自私為惡的根源,故人性本惡):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在古希臘文化傳統中,以理性為基礎的德性主義人性論占主導地位。在西方文化走上基督教文明之后,人性惡成為他們的人性觀點。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等把人性惡理念引入政治哲學,總結出了一條他認為的一條亙古不變的規律:“一切有權者都容易濫用職權。……要避免濫用權力,必須以權制權。”[1]在他看來,道德是無法駕馭權力腐蝕的,要想讓權力做道德的事,必須要用強制力來制約。
任何片面地強調人性善, 或是人性惡都是偏頗的。綜合古今中外思想家關于人性事實的論述,我們認為人性既是自私的、惡的,又是可以為善、無私的。問題是自私與無私兩者誰占主導地位, 哪個更具有根本性。我國倫理學者王海明指出:“每個人的行為目的必定恒久利己,而只能偶爾利他、害他、害己。利己目的必超過行為綜合之一半。”[2]所以,在人性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利己或自私本性。無私或利他處于非主導地位。
上述基本認知啟發我們, 一是在選擇政德建設的路徑時,要注重發揮利益誘導作用(不限于物質利益)。或許有人會說,道德摻入了利益就是非道德了,只有為了道德而道德才算真正的道德。這種觀點固然聽起來很好聽, 但在現實中不可行。根據人性原理,在信仰的支撐下,沒有福報有可能會出現道德高峰,如焦裕祿、孔繁森、谷文昌、楊善洲、雷鋒等,但不會出現道德高原。二是在政德建設時, 既要注重揚善,又要注重懲戒,二者有機結合才能起到實效。
三、新時代領導干部政德建設的路徑選擇
基于上述基本認知, 新時代領導干部的政德建設要取得實際成效,一定要注重科學性和系統性。
(一)加強權力制約和監督,堵住政德敗壞的源頭
權力失去制約和監督導致腐敗,而腐敗是最大的政德敗壞行為。要從源頭上制止腐敗的關鍵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首先要執行和遵守好民主集中制,實現黨內的有效制約和監督。其次要在全社會形成尊崇憲法和法律的良好社會風氣。領導干部要樹立遵守憲法和法律就是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的理念;樹牢以遵守憲法和法律為榮,違反憲法和法律為恥的榮辱觀。再次要進一步加強人大民主監督功能。建立健全制度化和常態化黨政一把手質詢制度;健全和發揮各企事業單位職工代表大會對單位主要領導干部監督功能,形成民主監督的全覆蓋。最后要加強輿論監督。建立輿論分類監控機制,對中肯批評希望得到改進工作的輿論要歡迎和鼓勵,防止個別領導干部為了私利干涉輿情。
(二)加強思想淬煉,筑牢內在信念
政德建設需要信念支撐, 加強思想淬煉是必經途徑。首先要加強理論武裝,做到“真懂真信”。重在理解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加強在比較中學習, 在理論和學理上搞清楚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國情。其次要加強“四史”學習,做到“完全認同”。當前要著力解決如何入心入腦地學,堅決破除敷衍和應付的地學。把學習“四史”當作重要政治任務來抓,把學習“四史”與本職工作結合起來,用實際行動檢驗學習成果。最后要加大向古圣先賢、革命先烈、革命先輩、時代楷模學習的力度,做到“見賢思齊”。
(三)增強宗旨意識,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牢固樹立宗旨意識, 一是領導干部要在主觀意識上牢記共產黨人的立黨初心, 深刻領悟共產黨人為什么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二是領導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關鍵要在“全心全意”上下功夫。1944 年10 月4 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央印刷廠禮堂向《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工作人員發表講話中指出:“為人民服務,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1])2014 年3 月17 日,習近平總書記重訪河南蘭考時指出:“為民服務不能一陣風,虎頭蛇尾,不能搞形式主義。”[2]三是要著力解決極個別領導干部滿嘴是人民, 滿腦子是人民幣的偽忠誠行為。這種偽忠誠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政德破壞性。這就要求我們的各級黨組織要加強立體監督作用, 讓個別領導干部的虛偽行為受到處理。
(四)發揚斗爭精神,在斗爭中錘煉政德水平
敢于斗爭, 善于斗爭是提高政德水平的利器和法寶。一是要敢于和自己的錯誤觀念、不良習慣、人性弱點、自私本性作斗爭。眾所周知,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自我批評就是自我斗爭。歷史上, 我們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讓我們黨達到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贏得了革命和建設的勝利。新時代我們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開創新格局,如果我們失去了在政德上自我斗爭的勇氣和動力, 而只善于表揚和自我表揚, 那么我們黨就會失去道義的支撐。二是敢于和不正之風作斗爭。這些不正之風包括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以及各種損害黨和人民利益的言論和行為。三是敢于和違反黨紀黨規的人作斗爭。
(五)加強警示教育,時刻保持心中有戒
只有觸動靈魂才能改變行為。一是要把警示教育融入領導干部黨性教育全過程, 讓領導干部從理性認知上引以為戒,保持政德操守。二是常態化和制度化開展警示教育。如觀看警示教育紀錄片《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天網追逃》《警鐘長鳴》《巡視利劍》《廉政中國》《國家監察》等,讓領導干部從情感上受到洗禮和凈化。三是要創新警示教育的方式方法,重在取得實效。如湖北十堰創新現場教學方式,70 多名市直單位“一把手”攜帶配偶走進監獄,切身體驗為期半天的“高墻鐵窗”生活。鐵窗重重、高墻森森,電網密織、柵欄縱橫,真實的牢獄生活,給領導干部帶來了巨大的視覺沖擊和心理震懾, 不少人感慨,“不到監獄,不知道這種零距離的震撼”;四是警示教育要與正面典型教育相結合。
(六)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健全德福統一的正向激勵的機制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黨的一貫用人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充分施展才華,讓作風漂浮、嘩眾取寵的干部無以表功、受到貶責。”[3]為此,一是要健全科學有效的干部考核機制, 把組織考察和發揚民主有機結合起來;二是要堅決破除任人唯親現象。加大對干部任用的巡視力度, 對違規使用干部的現象要堅決懲處;三是要加大獎懲力度。對德才表現突出的領導干部可以破格提拔或優先提拔, 破除論資排輩的舊習;四是要豐富獎勵形式,對于那些政德操守好的干部要加大褒獎力度,為后進者樹立正確導向。五是要健全容錯機制,禁止問責泛化,堅決落實“三個區分開來”。
上述探析的路徑是筆者基于對政德建設的思考, 以及對政德建設應遵循的人性規律的深刻認知而提出的一些淺見, 以期為新時代領導干部政德建設提供一個新的審視角度,助力領導干部政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