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健, 趙方圓
(1.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2.青島特種食品研究院,山東 青島 266109;3.農業農村部特種食品加工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山東 青島 266109)
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主要是面向食品和農學專業的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1-2]。長期以來,在食品微生物學課程課堂上,大多數教師沒有意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著重于傳授專業課的基礎知識,忽略了課堂中的思政教育。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為了指導學生,會介紹食品微生物學課程的核心概念,并將這些概念與其他課程中熟悉的概念和思政聯系起來,提供基礎知識網絡。通過介紹微生物的復雜性作為研究案例,傳達微生物學的實際應用,并通過這些知識折射出背后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
將思政教育與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內容知識有效融合可以發揮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和品德塑造中的作用,成為課程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但是,當前如何構建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育的資源,或者如何從中深入挖掘食品微生物學課程背后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將其付諸于教學實踐仍值得深入探索。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深入挖掘和解析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對其在課堂中有效實施思政教育進行思考,也會對其他課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借鑒。
課程思政教育實際上是順應時代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先進的綜合教育理念。在高校中讓思政教育不知不覺地融入到課堂教育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實現專業理論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全面、協同發展。從學生、教師和時代發展的角度論述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如圖1 所示。

圖1 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必要性和意義Fig.1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3]。在某些程度上思政教育的水平甚至決定了素質教育的高度。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需求。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將具有現代化的多元教學元素融入到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溝通和協調能力等。“德”與“才”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的各個環節,將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為意識形態的前沿,高校是培養大學生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與高校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在思政教育的建設中高校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育一批高素質、高能力、高技能的“三高”人才。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的重要陣地,而教師則是培養大學生的“第一責任人”。提高教師隊伍自身的素養是思政教育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課中也是提高教師隊伍素養的要求。
當前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大高校及教師普遍存在重視專業課教育而輕素質教育的理念。專業課程在各大高校具有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這恰好能夠成為思政教育實施的重要依托。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是一門自然科學類的學科,它代表了一種科學精神、實踐精神、創新精神和批判精神。思政教育更多體現出來的是一種人文精神,包括愛國主義精神、愛社會主義精神、尊老愛幼精神和以人為本的精神等。如食品微生物學課程的不斷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各種有益的發酵食品和乳制品等,促進了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微生物的感染與免疫也培養了人們救死扶傷、大愛無疆、身清正氣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正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真實體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因此,食品微生物學課程能夠為思政教育提供重要依托和充分、全面的教育素材,從而能夠加深思政教育在學生心中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融合的主要關注點是如何深入挖掘專業課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或如何將專業課的理論知識與思政教育相結合。關于該問題的研究雖然已有大量相關分析和報道。然而,關于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思考和分析仍然不夠深入和全面。因此,本研究通過在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授課過程中的不斷積累與沉淀結合當前思政教學內容,深入挖掘并全面解析了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教育功能,如表1 所示。

表1 食品微生物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案例分析與切入點Tab.1 Case analysis and entry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ourse of Food Microbiology
為了在食品微生物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將食品微生物中的有益微生物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如在教授學生如何接種和培養微生物的過程中穿插一些釀酒、釀醋和酸奶發酵等內容。向學生展示這些有益微生物為人類生活所帶來的便利,借此來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同時,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視頻向學生展示我國傳統的釀酒和釀醋工藝,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到釀酒和釀醋之間的工藝區別,認識我國傳統釀造過程中的智慧,釀酒和釀醋工藝如圖2 和圖3 所示。在課下,結合微生物接種與培養的專業知識讓學生自己動手參加一些釀造競賽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在掌握專業課知識的同時領略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堅定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圖2 傳統釀酒工藝流程Fig.2 Traditional brewing process flow

圖3 傳統制醋工藝流程Fig.3 Traditional vinegar production process
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將細菌毒素與真菌毒素進行對比。向學生展示哪些細菌會產生細菌毒素,以及這些毒素的區別在哪里,它們的特點是什么。通過對比說明細菌毒素與真菌毒素的共同點和差異,教授給學生一些食物中毒后的解毒或自救措施。通過這些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制觀念,如圖4 所示。此外,教師還可以以炭疽芽孢桿菌為例進行講述。這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在20 世紀羅伯特·科赫根據它的生物學特性提出了著名的科赫假設[4]。但是,與大多數細胞不同的是當營養供應不足和/或生長條件惡劣時,這種細菌能夠分化為休眠細胞或孢子。孢子可以很容易地在無生命的物體上傳播和運輸。一旦孢子遇到有利的生長條件,如皮膚表面或食品表面,這些孢子將再次分化為營養細胞。炭疽芽孢桿菌的營養細胞會產生炭疽毒素,允許這種微生物逃避宿主免疫系統并導致疾病。這種從分裂的營養細胞分化為休眠孢子,然后再分化為活躍分裂的營養細胞的獨特能力正是炭疽桿菌的特性所在[5]。這個案例背后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是生物倫理學和科研責任心。

圖4 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教學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Fig.4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eaching of beneficial and harmful microorganisms
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中所涉及到微生物主要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和真菌界。不同界中的微生物具有本質的區別,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最顯著的區別就是有無成型的細胞核。因此,講授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以采用輔助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向學生展示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主要區別,如圖5 所示。同時,引入矛盾分析法,讓學生運用矛盾觀點來分析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內部的各個方面及其運動情況,達到客觀看待問題的目的。此外,通過矛盾分析法中的重點論確定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主要區別是有無成型的細胞核,培養學生要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突出重點,抓關鍵問題的能力。

圖5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對比Fig.5 Comparison between prokaryotes and eukaryotes
乳酸鏈球菌作為一種對人類“有益”的菌株,可以分解糖類產生乳酸和Nisin。它屬于兼性厭氧生長的微生物,對胃中的酸性環境有一定的耐受性。在動物體內能夠通過生物拮抗,降低pH 值,抑制病菌的侵入和定植;降低亞硝酸、氨、吲哚和糞臭素等有害物質,從而維持腸道的正常菌群平衡[6]。在講授食品微生物課程中可以將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如圖6 所示,向學生講授乳酸鏈球菌時,同時展示其代謝產物Nisin 作為天然食品防腐劑在食品保鮮中的作用機理及其作為抗微生物制劑的特點。作為乳酸鏈球菌的次生代謝產物,它屬于一種天然生物活性抗菌肽,具有純天然、高效、安全等優點[7]。Nisin對包括食品腐敗菌和致病菌在內的許多革蘭氏陽性菌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是世界上唯一被允許用作食品添加劑的細菌素[8]。這背后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可以和勇于創新、敢于批判聯系起來,教會學生要用創新性和批判性的思維看待問題,認識事物的多樣性。

圖6 Nisin 可能的抗微生物機制Fig.6 Possible antimicrobial mechanism of Nisin
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學元素是非常豐富的。如何有效地將這些思政元素融合到實際教學中是教師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要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從思想上提高對課程思政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以食品微生物學課程的實驗課為例,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教師先在講臺上講授一些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然后開始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這樣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專業課是思政教育的有機載體,為了能夠構建科學合理的思政教育教學體系,本研究采用“三位一體式教學模式”結合“微生物藝術繪圖”等方法,堅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愛國主義情懷為核心,以動手能力和產出為導向,通過創新教學理念,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中。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甚至是根深蒂固的。提高教師思政意識是順利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前提和關鍵。在課程思政的教學建設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第一執行人的作用。尤其是青年黨員教師,他們是教學一線最活躍的團體,要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將課程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學習強國等有機結合,實現協同、共贏的局面。
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屬于一門理工科的課程。然而,對于大多數理工科的教師來說,在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通常存在“無從下手”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深入思考本節課的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有哪些,怎樣將這些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而不顯得突兀或者生搬硬套。更重要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要經常參加一些課程思政的教育培訓,結合自己所講授的課程,從中找到切入點。同時,通過參加課程思政的教育培訓也能夠為各位教師搭建一個課程思政工作的交流分享平臺,起到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的作用。
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通過與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中的知識點進行有效融合可以發揮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和品德塑造中的作用,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本研究通過在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授課過程中的不斷積累與沉淀,深入挖掘并全面解析了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對應的思政教育功能。從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和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政意識等方面探討了如何才能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的高效性。主要目的是為專業課程進行思政建設提供參考,為教師從專業課的知識點中挖掘思政元素提供借鑒和啟發。